《纽约时报》泄露秘密导弹计划,泽连斯基抨击白宫:伙伴之间没有什么机密可言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4-10-31 08:18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当地时间10月30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证实了他要求美国提供“战斧”远程导弹以帮助乌克兰击败俄罗斯,并抨击白宫向美国媒体泄露这一机密信息的行为。
“战斧”导弹的飞行距离可达1500公里,如果得到美国的允许,乌克兰将能够打击俄罗斯境内纵深目标。这是基辅方面宣传许久的所谓“胜利计划”的关键部分,也是保密附件的一部分,但却被《纽约时报》所公开披露。
据美国“政客新闻网”报道,泽连斯基对于白宫向《纽约时报》透露有关乌方索要“战斧”导弹的信息感到不满,因为《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披露,一名匿名美国高级官员称,“乌克兰的请求完全不可行”。
“这是乌克兰和白宫之间的机密信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些信息呢?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伙伴之间就没有什么机密可言了?”泽连斯基当天在接受北欧媒体的采访时这样生气地说道。
当地时间10月29日,冰岛雷克亚未克,2024年北欧理事会会议期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表讲话。 视觉中国
除了泽连斯基以外,基辅方面的其他高级官员也对《纽约时报》以负面形式泄露的这些信息感到困惑。“我们知道这个计划是现实的。”一名熟悉此事的乌克兰官员对“政客新闻网”表示,“美国军方自己研究过,并表示这是现实的。”
最近几周,泽连斯基带着他的“胜利计划”飞往美国和欧洲,期望得到盟友的支持以迫使俄罗斯谈判结束冲突。然而,他一直没有公开计划的具体细节。直到当地时间10月16日,泽连斯基向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提交了他宣传多日的“胜利计划”,暗示这有助于明年结束俄乌冲突。
《纽约时报》对此指出,这是乌克兰总统今年第一次向乌最高拉达发表讲话,许多乌克兰人认为这是泽连斯基试图在国内推销他的计划,同时安抚一个战争疲劳加剧的国家。
根据泽连斯基的说法,“胜利计划”由8个要点组成,其中3个附件是机密的。公开讨论的五点计划的第一点是,乌克兰要求立即收到加入北约的邀请。乌克兰《基辅独立报》10月16日报道称,乌克兰加入北约被列在“胜利计划”的第一项中,乌克兰于2022年提交了申请,但至今未收到盟友的明确信号。
其次,泽连斯基呼吁加强乌克兰的防御能力,希望西方取消对俄罗斯远程打击的限制,增加对乌克兰远程武器的供应,以及支持乌克兰从本国领土上击落俄罗斯的导弹和无人机。接下来的第三点是关于非核威慑的,他向西方提议在乌克兰部署全面的“非核威慑计划”以遏制俄罗斯。《基辅独立报》称,这一点中的部分内容仍处于保密状态。
当地时间9月26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美国总统拜登会谈,重点讨论“胜利计划”。 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10月29日,《纽约时报》披露了泽连斯基提出的“胜利计划”保密附件的部分内容。原来,乌克兰领导人向西方伙伴索要过“战斧”导弹。
据其报道,泽连斯基要求将“战斧”作为非核威慑方案的一部分——这是他提出的“胜利计划”的一个要点。“战斧”可打击1500多公里外的目标,射程比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远6倍。一位匿名美国高官表示,这是“绝对不可能满足的要求”。据悉,基辅没有向华盛顿提出使用这种远程武器的令人信服的理由。而俄罗斯境内的潜在目标数量已超过美国及其他盟友可能会向乌克兰提供的导弹数量。
《纽约时报》称,泽连斯基还在计划中将乌克兰和西方国家定义为互惠互利的盟友。在第四点中,泽连斯基称乌克兰拥有丰富的关键资源可供盟友使用,比如铀、锂等,这些资源为乌克兰和欧盟提供了经济增长潜力。《基辅独立报》称,乌克兰正与欧盟和美国就联合投资和使用这些资源达成一项特别协议。此外,这一部分也包括了一个仅限乌克兰的西方盟友知悉的机密部分。
最后,泽连斯基谈及了乌克兰的战后安全架构,他表示乌克兰拥有一支庞大且经验丰富的军事力量,可以“加强北约的防御并确保欧洲大陆的安全”。泽连斯基还设想,若盟友同意,乌克兰军队可以在战后取代美国军队,驻扎在欧洲的一些地方。
《纽约时报》也分析指出,基辅的盟友是否会支持泽连斯基的计划也还有待观察。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10月1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北约将讨论泽连斯基的计划,但他不愿就该提案的具体细节发表评论,也不愿就泽连斯基希望获得加入北约的正式邀请发表评论。吕特说,总会有乌克兰加入北约的一天,但于10月17日开始的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将集中精力讨论为乌克兰提供400亿欧元的军事支持。
“所有这些要点和秘密附件都不是泽连斯基的获胜计划,而是乌克兰人民的不幸计划。”对于所谓“胜利计划”,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称,这不过是泽连斯基一套“语无伦次的口号”和“新纳粹杀手嘴唇上的血沫”。
扎哈罗娃指责泽连斯基,“将北约推向与我们国家的直接冲突”,是基辅又一次“勒索钱财及其恐怖主义能力”的展示。“今天,泽连斯基终于向所有人证明,他对乌克兰人的仇恨程度可以被描述为恐乌症(Ukrainophobia)。”扎哈罗娃总结道。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