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地方政府如何驱动产业集群发展?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8-30 08:01

江浩

江浩作者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

【导读】 8月18日,以“创新驱动发展,资本赋能未来”为主题的2022中国保定资本大会在保定电谷国际酒店开幕。本文根据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江浩在大会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定。

【演讲/江浩】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来跟大家分享这么一个话题,“高效运营国有资本,全面驱动产业升级”,在过往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我们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资产,怎么把这些存量资产转化为有用的资本,用来推动下一阶段的发展,这本来就是一个课题。

当我们有了这些资本,投什么,怎么投,也在考验当地领导和地方国有企业,而这些课题对于地方下一步的产业升级至关重要,我想围绕这个话题给各位做一点分享。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罗兰贝格,罗兰贝格是唯一一家源于欧洲的全球顶尖战略公司,我们深耕中国快40年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以往做了很多很好的中欧之间的桥梁作用。

另外,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是罗兰贝格非常特色的一块业务,而我们有大量其他行业的顶级专家,他们在服务于国内外的头部企业过程中,洞察一些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很多数据的了解分析是非常独到的,所以我们为区域经济把脉的时候也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图为2022中国保定·资本大会开幕现场。河北日报记者寇国莹摄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认为中国正处于国有资本深化、强化产业发展驱动力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是一个三期交汇的阶段。首先,货币政策正在趋向于宽松期,信贷更多地流向财政和国资,区域国资获得更为充沛的低成本、长周期的维持,金融资金的支持。在城投融资严监管的延续状态下,发展壮大,产投业务或将成为地方政府获得金融支持的先决条件。

第二个,新兴产业的合理估值期受中美冲突和疫情影响,科技企业的估值趋向合理,甚至面临一些现金流危机,而这个时候,区域国资可以通过产投基金积极地布局科技企业股权的投资。

另外还有国资改革政策的机遇期,目前国资改革正在向缓资本转型,给了更多资本政策的空间,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的建设,也指明了融入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国资在市场化的经营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也向市场化经营转型,激发起了内生动力,所以这三期交汇给我们带来这么一个机遇。

而国资管理向资本方向的迈进,以产业投资基金为核心载体这种资本运作,成为支持地方产业经济的主要手段,其实我们国资的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从探索、起步、平稳到现在蓬勃发展的阶段。2020年总量差不多有近三千支,募资的总额近一万亿的国资基金。

这里面,44%是地市级的产业基金,30%是区县级的,20%是省级的,剩下国家级的比较少,这些起到了三个作用,一个是多级撬动放大杠杆,通过设立少量的国家级大基金撬动地方资金,推动地方成为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的阻力,整体看,国家资金撬动地方资金的比例是1:47。

资本赋能效果非常显著,同时持续聚焦一些战略新兴产业,按产投基金的去向排序,前五大行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行业、节能环保,也契合了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

驱动地方产业集群发展首要是在于理清产业蓝图,明确投什么和怎么投,同时要高度重视产业平台的构建,社会资本的撬动,产资协作的模式,确保发展的质量。

在厘清产业蓝图过程中,首先要看一个增量,在增量产业空间里,我们主要是强化战略的布局,这里面包括,对于成长前沿性的产业,我们要强调布局;对于快速增长的产业突出专题投资;对扩张规模的产业来说,我们要统筹招商的协同。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不管投资哪一类型的企业,构建科创网络,培育新兴功能非常重要;而对于存量来说,主要是主导产业强化关键环节的掌控力和稳定性,同时对于优势产业推动行业的并购、打造龙头,对于非优势的产业推动结构化和市场化的处置,而投资运营产业的共性设施,强化赋能。另外还有三大关注重点,搭建产业战略布局的平台,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

接下来,我围绕这几个主题简单展开。首先,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前沿产业,强调的是抢位布局,有很多地方就扎根一线城市,竞争性的卡位投资布局,到企业进入规模扩张阶段后,在企业需要扩产的时候再招过来,在上海、深圳以及一些国家级的高新区内,重点针对前沿产业,通过孵化器的经营,产投基金的合作,产业链的协作等方式,参与到一线城市科技企业的交流圈、投资圈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借鸡生蛋,借地成长。

我们看到有中部成长、国家级的开发区联合一些科创集团在深圳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立足深圳,对粤港澳地区的科创资源,加强协同培育,引进创新资源。

我们也看到了有省会城市引入了新能源汽车,大家看到的是结果,但是不知道在五六年之前,这个企业在成长初期,他们都已经做了大量的投入,等到需要扩产的时候再招商引过来,所以对于成长型的企业可以这么来操作。

而对于快速增长初具规模的产业,就需要统筹资本与产业资源来强化专题产投,通过以专题投资的形式进行资本组局,横向联合相关产业的资本、本地产业链的关联企业、政府招商的资源,把投资和产业合作融合起来,形成该主题的一个产投品牌力。

像上海投资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三大资本运营平台,国盛主投民用航空、集成电路、军民融合,国际主要是围绕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投资,而国投主要是一些跟基础设施相关的。而像上海国家级园区的投资集团,其中一个主要赛道就是生物医药科技,从创新孵化到产业投资到投后管理,整个一条龙全部进行生物的布局,这种专题投资对于我们一些优势主打产业非常重要。

对于规模扩张和重大项目的产业,突出的是招商协作,获取市场化的回报。通过产投模式,相比于直接的政府补贴更加市场化,主要关注项目本身投资的底线和收益空间,谋划好后续资本退出的标准和路径。同时,这些科技企业,应用国际资产获得企业经营,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要考虑到业务的整盘出售,可评估此类投资机遇,快速获取成熟的业务。

我们也看到像重庆一些国资运营集团,在通过配置多种金融手段,为重庆战略新兴产业进行大量的培育,通过资本市场的工具,搭建基金工具,同时其他一些多元的金融工具共同来投入,像京东方、AOS等液晶面板和半导体制造的分册项目,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不管是投早期的、优势的,还是投规模扩产的,我们都需要构建运营一个科创网络,营造扎根的区域,连接发达城市的科创沃土。发达国家在区域科创、生态网络运营方面早已经有成功的实践经验,而国内目前仍局限于产学研的初步交融,区域国资应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区域国资可建设技术传播、验证与应用推广的网络,与产业集群的企业、研究机构建立网络化协作的关系和知识共享的体系,来匹配产业基金的投入和科技政策的落地。

这里面我举一个德国的例子,德国也是由国资来打造的,德国威斯特法伦-利普区域,这是当地政府管辖的产业集群管理运营公司,这里面协调整合区域内各种分散的主体,以及全球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打造全球化开创的一种创新平台,比如其中有大量的合作企业,有技术促进和中介机构,有金融投资机构,有大量的高校和研究院,以及一百多家的中小企业参与,形成了这么一个科创网络,效果非常好。

刚才讲的是增量,对于存量来说,我们对于主导产业主要是强化其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的掌控力和上下游的稳定性,联合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基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应对策略,支持关键零部件灵活的储备,我们也看到有些地方在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链的信息整合,提升对产业链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和风险的管控,强化产业链的稳定性,这里面有很多实践,我就不展开来讲。

而对于优势产业需要打造一批龙头,支持龙头企业的行业并购和二级市场的管理,来巩固规模优势和综合的竞争力。主要是支持地区的龙头企业进行行业并购和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并购,来提升这样的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规模实力。

这里面浙江某城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成立凤凰行动这样一个投资基金,来促进地区龙头行业的并购重组,效果非常显著。我们看到有些省会城市国企改革也在推进内部的资源整合,比如说某省会城市突出的是主业主责为目标,原则上每个行业领域目标是保留一家核心企业,这样就是为了避免不同企业之间的同质竞争,承接相关的资源注入,外部股权的合作,把30多家的出资企业合并组合成12家,已在多个领域形成了一批龙头领军企业,效果非常显著。

航拍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隧道项目建设现场。图源:视觉中国

而对于一些非优势产业,我们主要是推动其结构优化,深化市场化运作,盘活存量资产的优化要素配置。非优势产业的区域国资支持,可以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和外部优质股东的资源导入方式。

举个例子,某省会城市推动的非优势国资纳入央企并购范围的操作,通过推动非优势国资纳入央企并购范围,首先是保障了该行业数千名员工的就业,而利用二股东的身份和承诺投资人的这样一个投入配合,推动央企将收购对象区分业务线,合并央企该业务线下的其他企业收购对象,不仅扭亏为盈,而且成为该领域国内的龙头企业,这里面做的是“但求所在,不求所有”,是地方政府借央企平台把经营不佳的区域国资做大做强的典型案例。

另外投资运营产业集群所需的一些共性设施,长期扶持产业升级,也是各个地方正在竞争发力的领域。有利于形成地方产业招商的差异化竞争力,从基础要素招商转向技术服务招商,可借鉴集群式规模产业的需求,来获取稳定可持续的运营收入,比如说南京国家高新区建立了大量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里面包括亚洲最大的基因测序中心、质谱检测分析中心、储蓄超算中心、临床药物检测中心等等,这些中心对招商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比如它建立园区统一的光伏发电设施,为园区企业供电,而接下来当欧美开始收取碳税的时候,这些绿电都会为本地企业的产品创造很大的价值,一下子把门槛会设得很高。

讲完这些增量和存量,接下来再看看三个主要的关注点,一个是怎么样建设专业化分工的产业战略布局平台,这里包括几个方面的能力打造,一是产业能力的建设,二是投资标的的储备,三是生态网络的建设,四是项目资源的梳理,这是我们作为产业布局平台需要具备的能力。

第二个,我们怎么样做好枢纽,协调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的关系,搞活这样一个治理机制。做大做强的关键是我们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撬动力,但是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需求存在着差异,财政资金追求的是保值增值,强调地域性,而社会资本追求的是最大收益,愿意承担风险,只看收益不看地域,所以如何做好区域国资的枢纽,着眼于三方各自的优势,形成对各自需求的制约,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平衡点。

怎样用好社会资本的专业能力和资源汇聚来制约财政区域反哺的需求,而以地方产业政策配套和稳妥措施来制约社会资本的投资风险偏好,涉及动态的评估和资本的转化机制,实现不同投资阶段的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灵活进退,满足不同时期双方的收益和风险偏好,这非常考验双方之间的合作能力。而在国内,像苏州国家级园区里面有很多案例值得我们去深挖学习。

第三个是构建丰富的产投资本、区域产业链、政府园区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未来产业的创新企业,我们要做资本的前瞻布局、产业链的协作资源、以及科技的政策扶持,而对于新兴产业的独角兽更多地是扶持,对于产业项目做到重大配资和枢纽,在过程当中做好产业链的竞争力以及产业政策发展和保障的信心。

服务于地方重大经济发展,罗兰贝格也参与了很多,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保定正在力争打造碳中和产业之都,谱写中国电谷·低碳保定的新篇章,而在这里面围绕着低碳产业的经济发展,低碳城市的建设,图谱非常复杂,有很多的机会和选择,在这个过程当中,地方政府、专业机构、龙头企业、产业资本如何来合作,这次保定的资本大会是一个起点。

我们把大家请来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让这些机构接下来发挥作用,投出好的项目,提供好的建议,长期在保定发展。这不光是考验当地的领导,也考验我们各机构善于发现在保定的机遇,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来助力保定的发展,谢谢各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刘惠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