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如泽评《驴得水》:这部国产商业片的编剧挺硬的

来源:观察者网

2016-11-02 13:37

纪如泽

纪如泽作者

独立撰稿人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纪如泽】

“你们要这么搞是吧?”,“又要大制作又不用明星是吧?又要拍商业片又不走工业化流程是吧?那我告诉你没人会给你们投钱,你们自己出钱拍吧。”

这是青年编剧导演周申在知乎上,介绍影片《驴得水》诞生过程时所引述的一段话,来自最初对这部电影感兴趣但最终没能合作的投资方。

《驴得水》的编剧、导演周申、刘露

最本分的“异类”

感谢周导如此生动地描绘今天青年编剧和导演在商业资本下的困窘。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始终对那些国产商业片只存在于字幕上的编剧感到好奇甚至质疑。真的有这号人存在吗?到底是谁在主导创作这些尴尬了整整两个小时的剧情?

后来不止一次在各个大小媒体平台上看到编剧委屈吐槽,才明白在今天的国产商业片里,编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存在。当我们对今天以IP变现为主要目的的国产商业片近乎绝望之际,出身话剧的《驴得水》给了我们一点启示。

这部靠“自来水”口碑逆袭的国产喜剧在上映三天就收获了6000万票房。但与此同时,这部满满“话剧感”的电影,也引来了不少极端的差评。

在今天的众多国产商业片中,《驴得水》是比较特别的。素材来自现实生活,故事改编自同名话剧,影片没有动用一个明星,拍摄场地全实景。电影正式拍摄前,演员经历了试戏、一个月的排练、一个月的试拍,正式拍摄以实拍顺拍方式进行了两个月。所谓“顺拍”就是按故事时间线索拍摄,不会为了演员档期或节约成本,把同一个场景的戏集中拍完。

导演还要求演员必须在拍摄地体验生活,并且拍摄周期中始终在现场,“演员一去就穿着戏里的服装,生活在那儿,衣服都是自然穿旧的。”

《驴得水》话剧

乍一看,你也许会觉得这些影片拍摄的背景信息,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再正常不过的流程了。但反着想了想,才猛然意识到今天拍电影的节奏已经完全可以逆向推导出来了:演员是不需要试戏的,尤其明星;场景大都是搭建的,还有特效;拍摄大都是没有试拍顺拍的,多浪费钱。

所以,在资本纷纷进驻热钱涌动的影视行业里,中规中矩的《驴得水》反而成了最特别的那一个。这恐怕也算是这部荒诞喜剧片在生产环节给我们抖的最大个的包袱。当电影产业以大多数的荒诞性生产模式出现,最正常的那个反被视为异类。

这样的地方,是没有五星级酒店的

不黑不吹地说,从影片本身来看,编剧导演只是做了他们该做的。作为电影,《驴得水》还有不少剪辑和画面的生涩感,遭到了来自“流水线工厂”的鄙夷。甚至,它根本不是宣传中所说的“喜剧”,恰恰相反,整个故事浓郁的黑色幽默气氛让人绝望。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部“编剧主导型”或者说“编剧在场型”电影,唤起我们对电影编剧这个工种的记忆,让我们对电影的期待终于回归到故事本身。而此前的大多数时候,关于“商业电影”的讨论大都只局限于前两个字。

《驴得水》多少给我们拓展了一些“商业电影的想象力”,在明星之外、在文化工业那些纯熟的套路之外,我们终于看见商业电影中匠人,而非商人的身影。这多少让我们在为文化快消品买单时有些欣慰。

《驴得水》剧照


一只鲜嫩的大闸蟹

单就影片来看,《驴得水》的难能可贵在于,在它密集的笑点中,或许不是每一个笑料都让你发笑,但至少不会让你尴尬癌发作,即便是影片开头“很黄很暴力”的段子也并不会让你觉得恶心。而且很快你就会发现,这是编剧的又一处草蛇灰线。

正如周申自己的剖白所言,“我们决定用尽量简单易懂的手段来拍摄这部电影”,不打算在技术上故弄玄虚的导演把《驴得水》的故事比为“大闸蟹”,“适合最简单的烹饪,任何炫技加料都是添乱,都不会比直接蒸熟更好吃。”显然,这只大闸蟹必须优质,才能让厨师有自信这样说。

幸运的是,《驴得水》确实是个不错的故事。“驴得水”是个人,姓吕不姓驴,影片讲述的故事是1942年,中国一个缺水的山区学校为了养驴挑水,虚报了一个吃空饷的老师。然而国民党政府的教育部特派员两番来视察要求见“吕得水”,故事在一连串的谎言和荒诞中展开,却又显得逻辑合理、无比真实。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一切知识分子都是纸老虎”,这是影片宣传用的话,听上去像营销噱头的广告词,倒也恰如其分地成了故事的注解。这个取材自现实的剧情在编剧的合理创作之下,以犀利的眼光洞察了人性本身,让故事以拓展意义的方式打开局面。严格意义上说,《驴得水》也是一部IP作品,因为这个荒诞到令人心碎的故事,最初是在话剧舞台上收获掌声与喝彩。

成也话剧,败也话剧。强大的话剧基因,也成为了这部影片在口碑获得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得益于扎实话剧编剧核心,整个影片充满了不断爆发的冲突张力,故事尽管是一出荒诞闹剧但逻辑清晰,人物性格饱满鲜明,所以显得格外精彩。但同时因为受限于话剧道具和舞台空间,话剧故事大都弱化环境背景、时代背景而聚焦于故事和人物,使得擅长展现社会广角以及流动性视角的电影手法在《驴得水》中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这部被实地化拍摄的话剧作品,本质上仍是一部走进电影院的话剧作品。所以,习惯了电影叙事和“露脸式”表演的国产电影观众很有可能对话剧演员“用力”的表演方式感到不适。

表演会不会太用力?

尽管如此,依然不能否认《驴得水》是只鲜嫩的大闸蟹。它以自己最本分的姿态,横着走进了电影院,教商业电影如何讲故事,如何塑造人物和创作台词。这个来自生活本身的故事,让我们对商业电影也有了新的认识。当大多数虚构城市中心主义的中产故事在电影院制造关于生活的幻象之际,我们最终靠《驴得水》来回应荒诞且充满隐喻的现实。

影片后半段在悲剧性地展开时,一再同我们探讨知识分子、农民、官员之间的身份与权力,关系与命运,以及人性中的复杂性。在主要人物逐个冲破底线的同时,两位来自话剧舞台的编剧导演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他们坚持在影片中“全程在线,全程在场”,让每一个人物都有所交代,让每一件道具都值得回味,也让故事严丝合缝地善始善终。

在投资人说了本文开头引述的那段话之后,周申和刘露觉得投资人的建议不错,于是他们开始自己出钱拍,而不是把这只来鲜嫩肥美的来自生活的“大闸蟹”卖出去,或者送进食品加工厂的流水线。最终,我们在电影院尝到了质朴却纯粹的“私房大闸蟹”《驴得水》。

学影片里“最放荡也最单纯”的张一曼的口气说,这一回国产商业片的编剧挺硬的。

任素汐饰演张一曼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中国电影 电影 喜剧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