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如泽:《罗曼蒂克消亡史》——民国真的罗曼蒂克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16-12-26 07:34

纪如泽

纪如泽作者

独立撰稿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纪如泽】

这几日,在全民揭秘景甜身世之时,另一部看上去特别有腔调的电影也悄悄上映了。

与影迷众口一词吐槽张艺谋的《长城》不同,《罗曼蒂克消亡史》到底是不向市场低头的史诗级艺术巨制,还是拿腔作势过头的大型“装X”MV,观众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叱咤风云的帮派大佬,不甘寂寞的交际花,说着地道上海话的日本妹夫,从来只收拉车费的杀手,被冷落却忠诚的姨太太,外表光鲜的电影皇后,深宅大院里深不可测的管家……单看这段简介怎么都让人觉得,这肯定是个活色生香的故事。

从视觉的精致程度上来看,《罗曼蒂克消亡史》确实有几分罗曼蒂克的腔调,但正是这看上去招招精彩的腔调,让整部电影显得故弄玄虚。加上程导演个人风格化极强的拼图式碎片化叙事,在剪辑上不断闪回,一部时间跨度为1934年到1945年的上海故事,被切碎到需要靠不断出现字幕来表明时间地点,以至于不少观众表达了没看懂的感受。

对此,导演似乎在电影里就给出了回应。影片中,袁泉扮演的吴小姐有一句台词:“艺术片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导演本来就没想让你看懂。”影片上映后,这句台词被拿出来反问程耳,是不是根本没想让观众看懂?

程导的回答十分骄傲:“我们拍摄期其实三四个月,速度还可以,后面剪辑上花了很多时间,不是那么好剪。其实是逼死强迫症的节奏……我是想,如果电影可以拍到这样一个高度,观众就不必习惯性去屈就那个低的。”据导演程耳介绍,《罗曼蒂克消亡史》本不叫这个名儿,原来的名字是《旧社会》。不过,对于因叙事模式感到不适的观众来说,影片的英文名——The wasted times,可能更合适些。

“艺术片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导演本来就没想让你看懂。”观众面对这样的台词,一脸蒙圈也许是最好的表情

除了剪辑叙事上凹造型过度外,影片关于罗曼蒂克的想象力也有限。其实不止这一部电影,几乎所有关于上海的影视历史叙述从来只有风花雪月的民国往事,或是改开以后的酷炫魔都,上海被异化为一个从来不曾有过往与革命历程的乌托邦,更像是承载着浪漫绮丽的民国梦的符号。

这部电影干脆连片名都叫做《罗曼蒂克消亡史》,导演征用了中国过去一个世纪中最兵荒马乱的时光,麻利地剥皮去骨,只留一具时间的躯壳,填塞进切得细密的碎肉,然后开枪打死了这具塞着碎肉的尸体,宣告它的消亡。

这种填塞感最直观的体现是对于民国上海的浮世绘,影片止步于黑帮大佬笔挺的长衫、精致的餐具、异常缓慢的沪语这些最浅显的层面。所以即便导演强制要求所有演员的台词全部或部分用上海话说,也未能为罗曼蒂克造势太多。显然为一部戏掌握一门语言的精髓不太现实,所以在家宴的那场戏中,一度出现了章子怡半句沪语接半句普通话的尴尬奇观。强行上海化的故事和浪漫化的民国让整部影片都显得用力过猛。

电影在故事内核上向《教父》致敬,在影像风格上看到王家卫的影子,而仪式感十足的背景音乐里总是令人想起《美国往事》。但是,我们一般不会管一部内容服务于形式的电影叫好电影,所以单单靠俯拍视角和梅林茂配乐是拍不出史诗的。

所以,尽管《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每一位演员看得出都在卯足劲头演绎,但众生相却显得有些单薄漂浮,情节人物大都张力不足落差有余。有一种群戏是人物个个皆精彩,一时间站不定谁是第一主角,而《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观影全程我都在找主角。你以为葛优是the godfather,没想到人家只想当回老娘舅。

导演所运用的叙事手法、镜头语言、演员设定,尤其是群像人物多线叙事的安排都彰显着拍一部宏大叙事的野心。通常情况下,史诗影片的惯用手法是通过人物的成长或变化来彰显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与时代的关系,众多人物指向同一中心但个性鲜明各有一段精彩。

然而,《罗曼蒂克消亡史》对于所有人物的塑造都是统一模式:克制机敏、一丝不苟、深不可测,这让上至黑帮大佬下至车夫妓女,不管角色大小,不管戏份轻重,都有一种程式化的优雅感。以至于让好些个没有交代结局的小人物让观众牵肠挂肚,总觉得是未出场的幕后大佬。

坦率地说,看完全片直接的感受就像是在五星大饭店里一本正经地吃泡面。导演把黑帮、仇杀、暴力、性这些最具备戏剧冲突的关键词,放在最具冲突可能性的时代设定中,却并没有通过足够的情节或是情感将两者揉合,看上去处处是戏反倒失去了戏剧感。尽管影片构思巧妙、手法精湛甚至连画面也大气典雅,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症结在于影片并没有思考过一个关键问题——民国真的罗曼蒂克吗?

电影全程都在表达罗曼蒂克的消亡,先验地判断了民国是罗曼蒂克的存在,一切乌托邦式的端庄优雅都成为理所当然,而不那么罗曼蒂克的早已被清理在镜头之外。

在《罗曼蒂克消亡史》的上海你看不到街头逃荒的难民、码头扛包的工人,更不会见到革命者,这些都太不罗曼蒂克了。虽然影片中枪声不断,血腥暴力,但与“民国”并无什么联系。此外,全片刻意回避了所有上海当时的音乐(导演表示是为了避免和其他作品产生同质化之感),更容易令人产生时空错位。

所以,除了导演叙事上的繁复恶趣味之外,真正令观众对民国上海故事感到不适的,还有强行在罗曼蒂克下展开的方式。我甚至忍不住想要提醒导演,就算是拍花样上海年华,也并非人人都要一口吴侬软语,民国上海滩的底层大都操着各式外地方言。当然,如果这样的话,肯定是不那么罗曼蒂克了。

或许这世间并无太多罗曼蒂克消亡史,因为关于民国的罗曼蒂克本身就值得怀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电影 中国电影 葛优 章子怡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