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吃货:这一次,鳗鱼是真的快要灭绝了......
来源:技术型吃货
2018-02-08 08:01
先前,日本多家媒体报道:
日本鳗鲡捕捞在2017年底出现了罕见的歉收:截至本月12日,日本本土的鳗苗捕获量仅100公斤,是去年同期捕获量的0.2%;日本之外的情况同样严峻,中国大陆作为日本鳗主要养殖区,鳗苗累积捕获量仅有400公斤至460公斤,而去年同时期这个数字是2630公斤至2750公斤。
简单来说,就是去年的日本鳗捕捞业,忙活了很久,基本啥都没捞到。
看了这个新闻,你可能会想问很多问题:为什么去年会出现这么大规模的歉收呢?我们吃的不是人工养殖的吗?网上说“鳗鱼快灭绝了”是真的吗?
但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一定是冲在最前面的:什么?人类现在都这么NB了还能让这么家常便饭的鱼说灭绝就灭绝?
我们现在就为大家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
鳗鱼饭(图/视觉中国)
1.我们吃的鳗鱼是哪种?
在生物学意义上,只要属于“鳗鲡目”中的鱼类,我们日常生活中统称为鳗鱼。这包括了欧洲鳗(Anguilla anguilla)、美洲鳗(Anguilla rostrata)日本鳗(Anguilla japonica)等。
平时我们不管是在日料店吃到的蒲烧鳗鱼,还是在菜场买到的新鲜鳗鱼,大多数都属于日本鳗。
日本鳗不是日本独有的,中国的长江流域和沿海都可以捕捞到;东南亚、菲律宾也都有。甚至日本的鳗鱼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从中国等国家进口。
所以,现在大家知道了,本文的主角是——日本鳗。
2.日本鳗真的快灭绝了吗?
真的。
其实,日本鳗快灭绝也不是最近几天的事情了,自从上世纪60年代,世界年均鳗鱼产量就在逐年下滑。
三种鳗鱼的年产量占1960-1970年产量的百分比
在2014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就把日本鳗列入了濒危物种名单,当时就已经在日本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很多人担心日本的餐饮文化会因此而少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实,遭殃的也不仅仅是日本鳗。日本鳗的“兄弟”们,美洲鳗在2014年下半年也进入濒危目录内;而欧洲鳗则直接进入“极危物种”的名单内,比濒危还高一级,离灭绝更进一步。
导致这些鳗鱼快灭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过度捕捞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栖息地生境被破坏,全球变暖引起的海水温度升高,以及在河流筑坝导致洄游受阻,都可能使鳗鱼越来越少。
所以这件事情其实是全人类的锅,不能光扣在吃货的头上。
3.我们吃的不是人工养殖的吗?
我们吃的确实是人工养大的。
但不是从鱼卵开始养的,而是先捕捞野生鱼苗,再放到池塘去养。而且养大的鱼也只能送上餐桌,不会繁殖。
为什么呢?这个得慢慢细说。
想人工养殖一种鱼类,远远不是“这个鱼塘我承包了”这么简单。
在所有的可食用鱼类中,只有少数几种,人们在很多年的探索中,找到了它们生长繁殖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恰好在池塘环境下能完美复现。只有这样的鱼类,才具备人工养殖的条件。
举个例子,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鲀)中,目前只有河鲀,我们找到了相对完备的养殖方法。于是现在,正宗的长江鲥鱼和长江刀鱼已经少见到“有市无价”了。
而日本鳗人工繁殖的难度,堪比登天。
鳗鱼资料图……(图/视觉中国)
4.为什么日本鳗那么难养?
因为日本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它是怎么繁殖的”这个问题简直是两眼一抹黑。它的生活史太特殊了。
首先,科学家观察到,这是一种洄游鱼类。在它的一生中,需要往返于淡水和海水。
这很正常,洄游的鱼类很多。但鳗鱼的洄游方式跟其他鱼类完全不同。
一般的洄游鱼类都是“溯河洄游”,在河里产卵,孵化成幼鱼去海里生活。繁殖期再游回河里。
而鳗鱼跟它们不同,鳗鱼的洄游称为“降海洄游”,它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河里,只有产卵的时候会游到很远很远的海里。它一生中只繁殖一次,繁殖就标志着自己生命的终结。
日本鳗各个时段的不同形态
虽然鳗鱼饭在日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人们直到最近,才窥见了鳗鱼神秘的一生。
刚从卵中孵化出的幼鱼称作“柳叶鳗(Leptocephalus)”,这个时期的鳗鱼不会游泳,只会顺着洋流到处漂。在漂流的过程中,它们摄食海洋中漂浮的有机物碎屑,而洋流会把它带到某个大陆(或岛屿)附近。
柳叶鳗(Leptocephalus)
在大陆附近的柳叶鳗会“进化”为浑身透明的“玻璃鳗(Glasseel)”,这个时期的鳗鱼获得了游泳的能力,有机会找到附近的河流,逆流而上,寻找自己的家园。
玻璃鳗(Glasseel)
人们在大陆附近的海域捕捞鱼苗,主要捕捞的就是这种“玻璃鳗”。捕捞到的鱼苗放进淡水中饲养,慢慢长大,收获,并走上我们的餐桌。
如果玻璃鳗侥幸逃过了人类的捕捞,它就会在附近寻找一条河流,逆流而上,找到自己祖辈的家园,在家园里欢快地成长,度过它大部分的“鱼生”。
成年的日本鳗
直到某一天,已经成年的鳗鱼感受到了来自自己身体里的召唤。它停止进食,身体中的消化器官萎缩,消失。而繁殖器官则逐渐充满它的身体。它沿着河流顺流而下,游到很远很远的海中的“产卵地”。
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这几个月中,鳗鱼不需要再摄取一丁点能量。不过没关系,之前所有的储备都是为了这漫长的征程。
到达“产卵地”之后,鳗鱼会完成交配,产卵,然后安心地死去。
但是,奇怪的是,在很久一段时间内,我们完全不知道这个神秘的“产卵地”到底在哪里。我们只知道是那是在海里。事实上,我们也从未看见过野生鳗鱼产卵。
日本鳗产卵地在不同年代的推测都不同
试图确定日本鳗产卵地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刚开始怀疑的产卵地在冲绳附近,但一再远推——经过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基于DNA比对,最终才确定了日本鳗真正的产卵地。
在太平洋中间的马里亚纳海沟附近。对,就是那个全球最深的地方。
这颠覆了很多人的想象。毕竟我们很难相信,某种生物可以不吃不喝,迁移数千公里,专门到大洋最深处去产卵。
日本鳗最近确定的的生活史
产卵地找到了,这是不是说,我们模拟产卵地的生态条件,那些养在池塘的鱼就肯交配繁殖了呢?
没那么简单。因为鳗鱼的“性别”在整个生物界也是非常奇葩的存在。
人的性别决定在基因,鳗鱼不是。决定鳗鱼性别的,跟基因没啥关系,关键得看鳗鱼的“种群密度”。
简单来说,如果鳗鱼感知到周边同类很多,那它就会发育成雄性。如果周边同类比较少,那它就发育成雌性。
这个事情的结果就是:你养了一池塘的鱼,最后会得到一池塘的好基友……
所以,回答上面的问题“鳗鱼为什么那么难养殖”,重点就是:
(1)不能从卵开始养,因为——很难找到它的产卵地。
(2)养大了也无法交配繁殖,因为——性别决定方式非常奇葩。
(3)幼鳗的饲料问题无法解决。
(4)还要考虑生命各种不同阶段的环境差异。
说到这,大家应该明白塘主的苦衷了吧。
5.科学家最新的进展
日本鳗目前经过最尖端的养殖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做到产卵,并成功孵化为鳗苗了。
但是,这样得来的每一只鳗鱼,都要消耗实验经费6万元左右。目前离量产,还隔着遥遥无期的距离....
所以,现在想吃到鳗鱼,还是得靠捞野生鱼苗,在塘里养大。
资料图(图/视觉中国)
6.我们还能吃到鳗鱼饭吗?
这个不一定。
如果运气差的话,我们的保护措施无法阻挡这个物种的锐减,那鳗鱼饭可能就会和酒酿蒸长江鲥鱼一样,成为又一个“传说中”的菜肴。
当然,鳗鲡目还有很多其它种类的鳗鱼,目前还没有威胁。比如说星鳗。如果你不介意吃到一碗“不那么正宗”的鳗鱼饭的话,那还是没问题的。
如果运气好的话,保护措施得当,日本鳗的减少得到了有效控制,那在科学家验证之后,我们就可以有限度地对鳗苗展开捕捞。这样的话,正宗的日本蒲烧鳗鱼饭,不至于失传。
但不管怎样,鳗鱼饭在不久以后,可能就不会是“大家都消费得起”的东西了。不过,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了,长江三鲜就是一个眼前的例子。更不用提之前的禾花雀、中华鲟、长江白鲟,以及更加久远的大海雀、渡渡鸟……
所以,大家平常心对待吧。
当然,如果运气超好的话,我们的鱼类养殖科学发生重大突破,日本鳗养殖难题被攻克,那……就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7.总结
人类啊,还是要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减少污染。要可持续发展,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过度捕捞,过度猎杀。要不然的话,就...
我们几十年前就上天了,却到今天连日本鳗都繁育不出来。
人类,还是对大自然有些敬畏之心吧!
(本文原发于微信公众号“技术型吃货”,观察者网已获作者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