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来自台湾的牛肉面,怎么一股浓浓的四川味?

来源:微信号军武次位面

2017-06-28 08:14

军武次位面

军武次位面作者

军事文化的推动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军武次位面(ID:junwu233),作者:杨树】

吃货们对牛肉面不会陌生,饥饿时来上一碗,美味且顶饱,至于那些在城市丛林中打拼的年青人,有谁没吃过拿开水泡的“红烧牛肉面”?

现在我们能吃到的牛肉面,一部分是起源于甘肃的“兰州牛肉拉面”,牛肉通常是切片的,汤比较清,而另一部分牛肉切块,拌有辣酱,味道更加浓烈的牛肉面,则是来自于台湾。在两岸关系缓和后,大陆和台湾交流增多,台湾牛肉面得以来到大陆,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美食。台湾的饮食习惯接近于福建,众所周知,东南沿海一带的饮食相对清淡,为何会产生出“重口味”的牛肉面呢?

其实台湾牛肉面是蒋介石先生给我们开的玩笑

一碗牛肉面,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从历史上看,牛肉和面条这两样东西,台湾都不具备天然产生的条件,这倒不是说台湾没有牛,牛是有的,但在农机普及以前都是耕田的工具,杀了吃肉,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自断生路。

倒不是说台湾有多牛,只不过牛肉面卖得好而已

所以,即使是数十年前,在台湾乃至东南沿海一带,寻常百姓家的菜单上是不会有牛肉的。面条要用面粉做,面粉则是用小麦磨成的,小麦喜冷喜旱,不适宜在台湾地区种植,所以面条这种东西也不会在台湾自然产生,一定是“输台物种”。

据今天的美食家们考证,台湾的牛肉面还真是由“外省人”发明的,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源于高雄岗山的“眷村”。说到牛肉面,或者是其它一些台湾美食,就一定绕不开“眷村”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桃园市的“忠贞新村”是第一座兴建的正式眷村,由于要“反攻大陆”,所以眷村被定性为临时性住所,建筑质量不佳

眷就是“军眷”的意思,对应于我们印象中的“军属”。那么“眷村”就是军人家属的居住区,可以理解为台湾的“部队大院”。通常都认为,眷村产生于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退守台湾之时,而实际上作为军队附属的眷村最早可追溯到三十年代,这也好理解,哪怕没退到台湾,军属也得有个“家属区”吧。

即使是台湾地区的眷村,也不完全是在1949年之后才有的。早在抗战胜利后,前往台湾驻扎的军队,其家属便在军营附近自发形成了眷村,不过这时的数量还不多,因为更多的部队还在大陆打内战。

台北101大厦所在地段原本是“44兵工厂”所在地,附近有好几个附属的眷村

眷村真正爆发式地出现,当然还是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大量的军、政、工人员突然涌进小小的台湾,随之而来的家属可能数量更多,他们需要住所,需要生计,除了行政机构提供的房屋之外,军眷们还自己动手搭建很多简易建筑,顺便还得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

铭传大学的女学生在军训,蒋介石将大量人力物力用准备反攻大陆,至于普通百姓和军人的生活只能说是勉强维持

蒋介石退往台湾时,带走了很多黄金储备,但这些资源的首要用途并不是搞生产或保障官兵的生活,而是用于反攻大陆的军事准备,所以国民党军官兵普遍的生活水平可以用清贫来形容,收入仅及普通公务员的三分之一,不够用是常态,家属们做点小买卖,能起到维持生计的作用。小买卖做什么好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早期到海外谋生的华人,干得最多的就是开餐馆,这些来到台湾的“外省人”,当然也会把餐饮作为首选。

新竹眷村博物馆中陈列的山东馒头铺

眷村居民来自大陆各省,饮食五花八门,川菜粤菜东北菜,包子油条大水饺,哪里的都有,什么样的都有,等于是把大陆各地的风味浓缩其中了。因为这些“眷村口味”只能使用台湾本地食材,所以没法做得像家乡那样正宗,加上大江南北的口味相互交流,结果就“杂交”出了新菜式,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新口味。除了底层老兵和军眷外,当年国民党的大员们也从各省带来了不少一流厨师,他们也会自己开店,所以川、湘、淮扬菜在台湾都有市场。

驻在高雄岗山的国民党空军人员及家属

“台湾牛肉面”大抵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产生的,前面已经提到,它源自于高雄岗山的眷村,而高雄正是国民党空军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空军和牛肉面有什么关系?难道是飞行员特别爱吃牛肉面?其实并不是这样,真正的原因是,在国民党空军中四川人比较多——抗战前培养的飞行员在战争初期损失殆尽,后来补充的空勤和地勤人员,多数就来自大后方西南地区,并且一直服役到内战时期,位于高雄的“空军军官学校”,干脆就是直接从成都迁来的。

1949年11月搭乘“执信”轮撤往台湾的国民党军

“迁台”非常匆忙和混乱,海空军撤退相对顺利(自己就有船有飞机),而陆军就得纷纷挤上轮船,飘洋过海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其中有些人因为远离战场,信息不通,并不知道前线兵败如山倒,莫明其妙地就被拉上了一条大船,来到了台湾。

当时究竟有多少人涌进台湾,甚至连蒋介石自己也不甚清楚,从50万到300万,有好多种说法,据今天的史学界研究,120万大概是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数字,占到当时台湾人口的七分之一。

太平轮就是很好的例子,撤回台湾的不只有军人,各种各样的平民也有很多

在来台的国民党军中,海军约一万人,空军约两万人,陆军占大头,有13个军,41个师,约60万人。其中有不少是被抓壮丁抓来的,本就极不情愿,背井离乡到了台湾后被也是被圈在军营里,人地两生,语言不通,在两岸严重敌对的情况下,归乡几无希望。

要以台湾一隅之力想反攻大陆,兵员是个问题

即使退伍,老兵仍然难回故土,国民党政府惟恐退伍军人偷偷回到大陆老家,一去不返,致使台湾兵员缺额,“反攻大陆”人手不足,影响“稳定”,长期奉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策,以严刑峻法禁止退伍军人返回大陆家乡,始终是两蒋统治时期的基本政策,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才告解除。

国民党政府发给军人的“授田证”,承诺“反攻大陆”成功后就能分到土地

回不了老家,在台湾新成个家行不行呢?也不行,国民党政府为了显示反攻的决心,不断强调很快就能“反攻大陆”,“打回老家”。如果有军人在大陆已婚,但妻子“滞留匪区”,那么婚姻关系就仍然有效,只是要等到“反攻胜利”才能团圆,这种情况就很尴尬了——在台湾另娶,就犯了重婚罪,留在大陆的配偶联络不了,又无法离婚,甚至就是未婚的普通士兵,也不允许结婚——有了家室,就没有“反攻”的动力了。

《军中乐园》中的士官长就是一个被抓了壮丁的山东人但最终也没能回得了家乡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禁婚令”不人道,但解决方案却是另一个更不人道的“特约茶室”制度,其实就是变相的军妓,2014年的电影《军中乐园》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形。然而,画饼式的承诺,制度化的公娼,都形同鸡血,并不真正解决问题,也许只有家乡的口味,还可以略略抚慰一下老兵们的离愁。

台北永康街牛肉面

于是,那些来自四川云南等地的国民党空军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就尝试着用台湾本地的食材做出了四川口味的辣豆瓣酱,加上红烧汤头,再放些美制罐头中的大块牛肉,用于佐食面条。老兵们这样做原本只是为了抚慰乡愁,满足一下自己,没想到久而久之在原本不吃牛肉也不吃面的台湾做出了名气,成为岗山乃至台湾的特产。

孙连仲(前排右一)来到台湾后经营餐饮,远离了军界

“川味红烧牛肉面”就这样诞生了,这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很多老兵的生计,在台儿庄战役中痛击了日军的两位将军孙连仲和庞炳勋,来到台湾后也以开餐馆,卖牛肉面为生,但他们开店的原址已经不好找了。

至于为什么出名?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莫过于这碗红烧牛肉面,无意中诞生了各地食客都能接受的口味,甚至可以说取得了大多数人口味需求上的最大公约数,很少听到有人连红烧牛肉面都不能凑合。

“加州牛肉面”也是台湾牛肉面,跟“加州”没有一毛钱关系

知名度很高的“永和豆浆”也是如此,“永和”听上去好像是讨个吉祥,但实际上是一个地名(新北市永和区),与台北只有一桥之隔,也是“外省人”或退伍老兵的聚居区。在上世纪50年代,同样是为了谋生,这些来自大陆的老兵和军眷们就开始卖起了豆浆,每天从凌晨两三点钟就开始干,磨豆浆,炸油条,烤烧饼,十分辛苦。

和台北隔淡水河相望的永和区(小圈)

原先台湾本地人并没有喝豆浆的习惯,也接受不了,就如同现在很多人受不了北京豆汁一样,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顾客仅限于“外省人”,经营惨淡。转机来自一项体育项目——棒球,台湾受美国影响大,棒球开展普遍,水平也比较高,地位相当于大陆的乒乓球。水平高自然拿奖不少,更受大众青睐,所以当台湾的棒球队赴外参赛时,看转播的观众也就很多了。

永和豆浆原来只是一个类似于“北京爆肚”的笼统称呼,1982年被注册为商标,成为一个遍及世界的中华美食品牌

就像今天我们看世界杯要熬夜一样,台湾的棒球迷们通常也得熬个通宵,看完比赛后已是半夜或清晨,因为台北附近只有永和这个地方的豆浆店开得最早,没得选,硬着头皮也得喝,慢慢也就能接受豆浆了。到后来,熬夜看棒球,清晨喝豆浆,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就连桥另一边的台北市民也跑过来喝,慢慢就成为遍及台湾乃至全中国的饮食。

类似牛肉面和永和豆浆这样的台湾美食还有很多,在吃货们赴台旅游必去的士林夜市中,能发现诸多好吃的东西,炸鸡排、生煎包、葱油饼、凉面、小火锅、臭豆腐……,如果你感觉到似曾相识就对了,因为它们很多还真是起源于大陆,是被老兵们带到台湾后又发扬光大了,其中一些,比如牛肉面和永和豆浆,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和密切,又回到大陆经营,形成了一个特别的循环。特别是红烧牛肉方便面,这种口味的方便面一回到大陆市场,不管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能接受得了这口味,也是这款口味的方便面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看在你叫统一的份上,品牌就不打马赛克了

“台湾牛肉面”这种美味凝结了许多人的痛苦和血泪,同时又是两岸共同喜爱的中华美食之一,今天的我们在享用时,已经不用再伴随离别的痛苦和无望的折磨,这却是当年的老兵们的乡愁与苦痛。一桶小小的红烧牛肉方便面,背后蕴含着一段特殊的历史,也是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见证。

【参考资料:人民网文史、知乎肥肥猫】

责任编辑:小婷
台湾 方便面 统一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