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工力量:谈任总和央视董倩的争论——自主研发和华为的开放不矛盾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5-31 08:32

科工力量

科工力量作者

提供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专业点评

【导读】 任正非在很多场合表达了对“自主创新”的否定,央视的董倩也和他有争论。这件事情背后大有文章,中美贸易谈判陷入僵局,最后也和“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让”等一些问题有关。这里有一个深刻的问题需要重新思考,自主创新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是不是我们付费买过去,就是开放,我们另起炉灶,就是封闭?中国讲自主研发,讲关键领域要两手准备,和华为开放的态度并不矛盾。

【文/ 观察者网科工力量团队专栏作者 大包】

先说一个许多人都有误解的问题,华为在技术上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至今为止,华为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主要做的、所取得的,是在西方公司的成果上进行了一些功能、特性上的改进和集成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表现在工程设计、工程实现方面的技术进步,与国外竞争对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累积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华为所缺少的核心技术,只是通过购买的方式和支付专利许可费的方式,实现了产品的国际市场准入,并在竞争的市场上逐步求得生存。这比自己绕开这些专利采取其他方法实现,成本要低得多,由于华为支付费用,也实现了与西方公司的和平相处。”

上面这段话,来自《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不是市面上那类为了赚钱而编撰的书,作者田涛,是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的老朋友,华为的顾问,他历时3年,访谈了华为136位中高层管理者,才写出了这本书。这一节的小标题是《拿来主义与交“买路钱”》。

这本书介绍,任正非要华为的干部反复学习三点“开放、妥协和灰度”。书里有三章分别解释了这三点。开放就是说商业是无民族性的,市场是无国界的,华为要跟别人合作,企图独霸世界就会灭亡。妥协是说以退为进实现双赢,消除冲突,任正非说自己是拉宾的学生,“以土地换和平”就是不着眼于一城一地得失的妥协。灰度是说人无完人,不要求全责备、嫉恶如仇、黑白分明。

华为做西方公司成果的集成和改进,主要是任总强调的开放这一点的体现,也许和妥协这一点也有关。当然,正如田涛在书中说的,关于华为,谁也无法自诩权威。

那就需要多观察,多看。

华为参观

5月底赴深圳华为参观,有一站是松山湖溪村的研发基地,把12个欧洲有特色的小镇搬到中国,确实是吸收西方文明的能量,是一种博采众长的精神。华为在研发上也体现着这一点,不是原创性的发明,而是集成西方公司的成果;不是绕开西方公司的专利用自己的方法实现,而是“拿来主义”,用买路钱买过去。

(现场拍摄的华为松山湖溪村的研发基地)

我也参观了华为P30手机组装生产线,其中有引进采用德国西门子的许多设备。组装并不是一件特别高精尖的事情,很多事情人是可以代替机器的,一些环节华为的工匠们还做了自己的小发明改进,提高了效率,发明者的名字会被展示出来。生产线上许多工作,国产设备也未必就不能做,但是华为要用最好的技术。

为什么要集成西方成果?

一是为了产品的国际市场准入,你与西方公司和平共处,该付的知识费用都付了,才能到海外与最高水平的对手竞争,才能把公司做到世界一流。二是为了“木桶效应”,你做最好的产品是不能有短板的,自己的短板用任正非的话说就要买别人的。

所以任正非在很多场合表达了对“自主创新”的否定,包括央视的董倩也和他有争论。还是5月底的媒体圆桌采访中,围绕自主创新,董倩甚至都表示了“我要反驳您”。任总说得很干脆:短板买别人就行了,何必要自己做短板呢?

这件事情背后大有文章,因为中美贸易谈判陷入僵局,最后也和“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让”等一些问题有关,中国每年进口3000亿美元的芯片,比石油买得还多,美国有些人却还指责中国“偷技术”。之前美光指责福建晋华偷他们的芯片技术,美国就断供。这次对华为禁售就不讲理由了,连指责你偷都省了,现在花钱买也不行,不讲道理。

美国人为什么这么焦虑呢?中国人确实太擅于学习了,美国人的知识保护主义又确实有点霸道了,这里面有冲突。我们当然不同意“偷”这种说法,中国人叫“引进、吸收、再创新”,高铁就是成功的典范,如果真的去“偷”,或者说希望我们让出一点市场,你们就转让一点技术,这也不是偷,是一种特殊交换,最后往往会失败,汽车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走捷径是走不通的,比方说你可以考试作弊去偷标准答案,但你自己没有理解消化的话,这些知识终究不是你的。

(现场拍摄的华为松山湖溪村的研发基地)

我的经历

我以自己的经历说一下中国人如何擅于学习。我第一份工作就是“引进、吸收、再创新”的研发工作,实习第一天我的主管就给我一份英文的文档,里面有很多需求、功能的描述和数学公式,他说你的工作就是看懂这个文档,看懂了你就能留下来,因为他看不懂。

当然我最后看懂了,这个过程可能不容易,因为你能看懂数学公式,你能看懂一些功能描述,但你不知道一些参数到底是怎么取值、怎么来的,你不知道很多变量到底干什么用的,因为你没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工程经验的积累。

但最后你还是能理解十之八九,有些中国人参与了维护使用的工作,有一些经验可以教你。最重要的是,这个文档本来就是告诉你这部分代码到底做了什么工作,是如何设计的,这本来就是一份指南,目标就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最后我消化了,就自己写了一份文档。

当然有个别的参数我始终不能确定取值,你只有做了模型去仿真或者基于实验才能确定,这是成本很高的,我后来就要参与这个。有一次开会,一个同事他手里有代码,他讲解某个部分是做什么事情,我说老外写的这部分有简化处理,实际上如果准确描述应该这样,他不相信,第二天他跟我说,他回去思考了之后,认为我确实是对的。我因为吃透了,才能知道他们这个地方做了简化。

大部分时候,做“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时候,你是没有需求和设计文档的,有时候你甚至代码也没有,给你的是模块,是黑箱子。此外,当然要合法地引进和吸收,当你自己再创新的时候,还要禁得起别人审查。最后我们写的所有自己的技术文档,都要经过国外专业机构去认证,否则你是没有进入市场的资格的。

你通过各种途径,最后吸收消化了,你怎么再创新?第一,西方国家通过几十年、上百年积累的技术,里面有太多的东西,你以为自己消化了,但其实你根本不敢改,如果我说洋人这里不准确,可以改进,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我错了。有人越是听说C919创新了,就越不敢坐啊。第二,很多时候你从这里走到那里,快捷的路容易发现的就一条,别人设置了路障,申请了专利,这种时候你往往会选择买过去。第三,你一定要自主创新,如果军用领域或者军民两用领域,还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像华为的许多产品,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这样的产品,你不可能脱离大家已经接受和融入的生态圈,自立山头去当孤家寡人,这样你是没法做全世界的生意的。

有统治手腕的ARM

就以ARM和华为的合作为例。华为从ARM买了什么呢?一个是指令集,一个是CPU核的设计。指令集是CPU内一些操作的命令标准,这就好比华为要写一本书,先买了能够用英语写作的授权。CPU核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双核、四核、八核,华为把这些集成到一起,并不是从零开始设计的,这就好比华为要写一本书,又买了最重要的几篇文章,当然也有自己写的,像基带这些,然后编在一起。

ARM给华为的是源代码,华为花大钱是能够把代码买来的。现在美国人要禁售,ARM的技术很多是在美国研发的,也只能服从。ARM这个统治者不是很残暴的,暴君肯定容易被推翻,ARM是那种既有统治手腕,又不残暴的,你就很甘心在ARM的生态圈内,受制于ARM。

指令集能不能不用ARM呢?不用就等于你不说英语了,改说自己发明的一个语言,那么整个英语世界繁荣的生态你就享受不到。哪怕你想又说英语,又加一点自己的语言,也是不行的,你还是会不兼容原来这个生态圈。

CPU核能不能自己设计呢?苹果和高通多少都有自己的设计和修改,但是还是要给ARM交专利费,卖得多交得多,和抽税一样,这就是前面说的,很多地方别人已经设置了路障,你绕不过去,只能买过去。如果你最后的设计知识产权上不清楚,不仅会遇到官司,台积电也不敢给你生产。

中国讲自主研发,关键领域要两手准备

中国有没有从零开始的?我们的申威处理器,用在超算上,就是自己的指令集,自己开发微结构,自己建立生态,自己当统治者。这是美国断供给逼出来的,因为超算是军民两用的,国家下了大力气扶持,最后很成功,不仅性能曾经达到世界第一,而且应用生态也建立得不错,我们还多次得到过世界超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奖。

中国人在国家信息安全的领域,不管是超算还是北斗卫星,搞了自主研发,而且非常成功,这既是逼出来的,又是安全需要,总之中国并不是要去颠覆美国在信息高科技上的统治地位。

在民用产品上,中国主要是做集成,集成西方的先进技术,比买石油还慷慨,为了做出最好的产品服务全世界。美国人制定了规则,我们尊重这个规则,从骨子里学习你,最终我们的产品超越你。

但是美国的一些政客脑子是不清楚的,他们看到美国制造业需要振兴,但是看不到美国自己的问题。美国自己没有厂商可以做5G电信设备啊,拿什么和中国竞争?华为的产品里集成的都是你们美国主导的西方技术啊,最有安全隐患的可编程芯片都是用你们的,有问题也是你们最有办法发现,但美国人非要说华为的产品有安全问题,这种心态很糟糕,美国那些科技企业肯定也非常反感。

中国讲自主研发,就是讲关键领域要两手准备,这其实和华为开放的态度并不矛盾。有些东西别人不卖的我们要有自己的,以前主要是军用和军民两用的产品,大家看瓦森纳协议,现在更荒唐了,民用产品都受到影响。

华为也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再开放,再遵守规则,再从骨子里融入世界市场为全世界的客户服务,但就是有一些掌握权力的人,往往是民主国家选出来的外行,非要与你为敌,与一个正常的、符合双方利益的秩序为敌,你要有防小人的准备。因此开放是一回事,也要适当扶持本国的供应链,作为大公司要支持中国做出一些小而精的上游公司。中国有些整机厂,整天和友商互相挤压,那是很没意思的。

建立在前人的知识积累、站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上去创新

那么民用领域中国怎么办呢,我们要继续开放,集成最先进的技术,学习美国的科学技术。但是也要注意美国人遇到的问题。美国如果没有问题,怎么无线通信设备产业完蛋了呢,怎么基础科学的突破停滞了呢,怎么美国制造业都外流,纽约时报说,如果不加关税,美国连核潜艇的一些供应链都保不住了,怎么落到如此田地了呢?原因当然是复杂而深刻的,我这里只着重说一个问题,因为和前面讲的有关系。

西方的知识保护主义起到促进创新作用,同时也带来问题。一项核心创新的产生(比如电灯),会附带产生许多新知识(电流通过钨丝时产生热量)。过去这项核心创新会被申请为专利,附带的新知识会直接进入社会。而今天,附带的新知识,甚至连带涉及的过去公共的“老知识”也被资本变成了专利。

知识产权保护当你做过头,也会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威胁,把太多本应该公有的知识私有化了,当你还因此获得了垄断地位,长期以此谋利,你还会变得不思进取。任正非喜欢用熵的比喻,就是没有外部的物质能量交换,你的熵就一直增加。

这些专门挖坑、设障、收买路钱、收税的,有的是暴君,有的可能有统治手腕,经常先让你免费用,帮他们扩大生态。而西方国家内部也在崛起一股反对他们的力量,因为他们许多时候确实做得过头了,这股力量主要是学院派和自由开发者,他们一起创立、维护和发展各种开源社区,他们信奉互联网时代的自由、共享和开放精神。结合当下现实,开源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开源协议与出口管制无关,合理的开源基金会管理办法,也可以规避美国出口管制。

资本和巨头把应该进入大学课本的知识保护起来了,经常有人说中国教育不行,每年那么多半导体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都只会用芯片,不会设计芯片,人才短缺所以中国芯片产业不行。那是因为学校里不教设计芯片,老师也不会,但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不是去责怪中国教育,而是要责怪资本主义那套过度的知识保护。那怎么办呢,学校可以和开源社区合作,通过开源项目让学生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现在中国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制定相关标准,参考印度,我们的邻国已经将开源指令集RISC-V选择为事实上的国家指令集。

过度保护的制度不仅对创新、对人类的知识传承、对不同学科的交流有时候是阻碍的,对中小型创新企业也很不友好,因为大公司既有实力打官司,又有实力买买买,小公司又往往保护不了自己,容易被山寨。

因此,我认为这里有一个深刻的问题需要重新思考,自主创新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是不是我们付费买过去,就是开放,我们另起炉灶,就是封闭?

尊重西方的规则和秩序,尊重开放的精神,但不是没有保留、没有反思的,我们要建立在前人的知识积累、站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上去创新,那我们就要反对那些挖坑设障的资本,中美贸易谈判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谈到了僵局,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因为这里触及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利益,而触及到了人类知识进步的一些本质性问题。中国的抱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要解除的也不光是阻挡自己发展的障碍,这个层面恐怕许多人都还没有理解到。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工力量”

责任编辑:宙斯
华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