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工力量:疫情推动新基建发展,但这是个“细致活儿”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3-25 07:14

科工力量

科工力量作者

提供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专业点评

【文/科工力量 柳叶刀】

当地时间3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记者与世卫组织访华专家组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Bruce Aylward)的访谈内容。这位拥有30年抗击小儿麻痹症、埃博拉病毒和其他全球卫生突发事件经验的专家认为,中国的抗疫方式可以被复制。

布鲁斯•艾尔沃德  图自《纽约时报》

发烧者被迅速扫一个CT、武汉1500万人在网上订购食物、快递小哥送货上门,政府抗疫会议搬到线上......来到中国之前,艾尔沃德满是怀疑,来到中国之后,更是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而这一切,正是中国近些年来努力发展新科技的成果,这次只不过是得到了集中检验。

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5G网络的远程诊疗,人工智能CT影像阅片、基于大数据的疑似患者追踪等技术得到规模应用,科技确实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大规模投资科技产业的背景下,针对新旧设施替换降本问题和科学技术滥用新问题,需进一步细化配套解决措施。

5G应用场景被动丰富 能否持续仍是问号

3月2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基于中国电信5G双千兆网络,为湖北黄冈市总医院肺炎患者进行了远程CT检查。这是全国首个跨省5G+远程CT系统进行新冠肺炎病情诊疗的案例。

在疫情爆发期,尤其在湖北,如何解决医护人员和医疗资源匮乏问题,5G远程诊断成为重要手段。2月26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开展线上服务进一步加强湖北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就指出通过拓展线上服务空间,缓解线下诊疗压力,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

5G的应用还体现在经济生活领域,为确保企业安全复工复产,“无人配送车”在上海、杭州、长沙等地上岗启用。在5G技术的支持下,无人配送车可进行目的地设置和路线规划,实现精准的点对点物资配送、回收、携物跟随等多种功能。之前还在展台上的商品,如今已经穿梭在街头巷尾。

如何切实落地5G应用,在去年还是各大运营商头疼的问题。前期为了科普5G,中国铁塔公司组织业内媒体,前往三大运营商的5G基站建设现场和应用展会,利用媒体渠道向各界推广5G,但是效果不明显。彼时考虑到成本问题,下游企业还在为是否转向5G而踟蹰。

展会现场演示无人机送餐

像基于5G的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无人机送餐等相关试点,只能在展会上一睹风采,实际落地不多,成规模应用较少。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交叉感染,原先只能在展会上所见的畅想,如今得到运用。

鉴于疫情期间的特殊性,5G应用场景被动丰富。但是在疫情之后,是否能够持续下去,还是得打上大大的问号。新冠病毒肆虐,政策以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为中心,所以基本上不考虑资金花费问题。但是5G成本、能耗高难题仍然存在。

去年6月,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主办的“5G商用与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豫蓉表示,5G商用仍面临投资与收益的矛盾,5G基站的成本是4G的3.5倍左右,而新的商业模式并不明确。

困扰5G发展的能耗难题,一直为各界所关注。中国电信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杨峰义在2019天线射频系统与5G通信专题研讨会上指出,“4G系统典型的基站功耗月1300瓦,5G基站典型功耗在3500瓦左右。同样覆盖目标情况下,5G基站数量将达到4G的3-4倍,这样5G移动网络的整体能耗将是4G的9倍以上”。

中国电信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杨峰义

传播距离一直也是5G建设的痛点,虽然去年中国广电拿到了700MHz黄金频段,但5G低频组网也只能重新获得一张4G网络。在降低成本、节省能耗、增加传播距离的问题上,仍需要从设备制造商、运营商、铁塔公司三方机构进一步协作。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数字化对各行各业运营效率的提升,社会各界已经是有目共睹,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药物研发为例,传统药物筛选往往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显然无法应对突发卫生事件。运用AI技术后,筛选时间缩短几十倍。

自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战斗全面打响,国内众多科技公司纷纷向科研机构免费开放自己的AI算力,支持新冠病毒疫苗研发。1月29日,阿里云宣布在疫情期间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一切算力。一天后,腾讯官方也宣布向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院交叉研究院的黄牛教授实验室、中山大学药学院的罗海彬教授团队提供免费的云超算能力、运算集群支持。

图自《GETTY IMAGES》

除了加速疫苗和药物研发,AI技术也在加速胸部CT阅片。实际临床中,每名患者可能2~4天就复查一次CT,一次CT要拍300张照片,加上疑似病患、密切接触者筛查,每天新产生的CT影像,对一线影像科医生而言,是巨大压力。

一张张片子通过肉眼检测耗时费力,人工智能技术在此体现出优势。CT影像阅片引入AI大大提升了效率,也为经验不丰富的医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这种针对新冠病毒肺炎的热门技术被全国多家定点医院采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AI技术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

2019年初,随着一段“杨幂换脸朱茵”的视频火爆网络,AI“换脸”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随着技术算法的成熟,无论是人像还是声音、视频都可以被伪造合成,甚至达到了难辨真伪的程度。

去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局就换脸APP“ZAO”的违规问题,对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ZAO”实际掌控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询约谈。当初,换脸APP“ZAO”刚上线,将经典影视剧片段换成自己面孔的短视频蔓延朋友圈。而随着事件的发酵,个人生物识别特征信息泄露引发担忧。

图自《彭博社》

近些年,AI造假在全球泛滥,为此各国纷纷出手,不断加强对AI技术的监管。2019年6月12日,美国国会提出《深度伪造责任法案》,旨在通过限制深度伪造合成技术,打击虚假信息的传播。2019年年底,我国也发布了《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基于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制作、发布、传播非真实音视频的信息进行了规范。

享受便捷的大数据技术 需要承担风险

就在不久前,抗疫战斗的紧张阶段,曾有人在朋友圈晒出满是红色感叹号的地图截图,这一个个感叹号代表的新冠确诊病例可能离自己不足千米,让居民深切地感受到了居家隔离的重要性。这些标有红色感叹号地图的背后,是先进的大数据技术的支撑。

新冠病毒爆发后,相关机构、政府部门和互联网公司先后利用大数据,开发“疫情数据实时更新系统”、“确诊患者交通工具同乘查询系统”、“发热门诊分布系统”等工具。

2月10日,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龙凤镇龙凤社区,将扫描仪器对准外出居民出示的条形码,居民出行的时间和次数等数据,立即记录进入一旁的数据库,整个过程仅用时2秒。

图自《川报观察》

精准识别身份,追溯人员流动,大数据技术确实可圈可点。但是,如果被“不良分子”利用,后果不可想象。两周前,新华社刊发的一篇题为《大数据抗“疫”不窥隐私,广东拦截诈骗电话超350万次》引人关注,据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介绍,从疫情防控开始至今,广东信息通信业拦截诈骗电话超过350万次,并配合公安机关破获以口罩广告等名义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00余起。

中国有不法分子借助大数据诈骗,国外更是有公司借此操纵选举。还记得不久前,英国的“剑桥分析”公司因为被披露盗用8700万脸书用户个人资料而宣布倒闭。关门之前,该公司利用大数据分析,定向投送政治广告,操纵选民情绪,为自己的“金主”服务,美国总统大选、英国脱欧以及其他国家领导人选举都有其身影。

结束语

新冠疫情之下,中国确实已经不是十七年前的中国了。我们的综合国力、社会治理能力、全民防疫意识都已有了巨大进步。中国的科技水平也进化了好几代,新技术帮助人类应对疫情的能力比我们普通人预想的还要强。

但是,无论是5G替代4G,还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规模推广,出现的新旧措施降本问题与科学技术滥用问题,需进一步细化配套解决措施。目前,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备受各界期待,但如何建设好“新基建”却是一件“细致活儿”。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柳叶刀
新冠病毒 科技 5G 人工智能 大数据 成本问题 科学技术滥用 解决措施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