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工力量:N95口罩诞生史——中国被提名诺奖第一人缔造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4-20 07:40

科工力量

科工力量作者

提供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专业点评

【导读】 伍连德对在西方国家见到过的外科口罩进行了升级。他用纱布和棉花制成了一种更结实的口罩,可以牢固地包裹在人脸上,同时还增加了几层布来过滤吸入物。伍连德的发明是一个重大突破,但一些医生仍然怀疑其功效。 林泰里斯说,一个有名的故事来自一位名叫杰拉德·梅斯尼(Gérald Mesny)的法国医生。在听完伍连德的鼠疫是由肺炎和空气传播理论后,那个法国医生羞辱了他,而且用非常种族主义的话说,“我们对中国人有什么期望呢?” 为了证明这一点,梅斯尼没戴伍连德的升级版口罩就去了瘟疫医院看病人,结果染上鼠疫,两天之后就去世了。

【译/科工力量 陈辰】

N95口罩是一道横亘在COVID-19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屏障”。它能紧贴佩戴者的脸部,过滤掉空气中95%的细小颗粒物和病菌,但是医用外科口罩等却无法做到。目前,N95口罩因新冠肺炎疫情供不应求,成为比其他防护用品更具标志性的“符号”。

一层薄薄的织状聚合物,是如何成为21世纪最重要医疗防护用品的?这一切都始于1910年,一位不为人知的(华人)医生当时将世界从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中里拯救了出来。

图片均来自《Fast Company》

最初阻止“气味”的口罩

回溯历史,“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细菌和病毒可能会在空中漂浮而引起生病,于是便选择了口罩遮盖脸部。”克里斯托斯•林泰里斯(Christos Lynteris)说。林泰里斯是圣安德鲁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的高级讲师,也是医用口罩历史方面的专家。

他指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人们用手帕遮住鼻子以避免生病。另外,还有在1720年法国马赛大鼠疫的画作中,掘墓者和老百姓在处理尸体时用布裹着自己的脸。但是,鼠疫当时是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叮咬传播的。

林泰里斯说,“那时人们用布遮挡嘴巴和鼻子的原因,是基本都认为鼠疫之类的疾病源是瘴气,或是从地面散发出来的某种气体。”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抵御“腐蚀”空气里的瘟疫,而非保护自己免受他人身上的病原体侵害。

“瘴气理论”驱使着预防瘟疫的口罩,遍及17世纪的欧洲。那些鉴别瘟疫的医生们戴上口罩,用棍棒轻拍来标记被感染的人。这种细长的口罩造型类似大鸟嘴,边缘处有两个“鼻孔”,可以用来装熏香。人们认为,通过保护自己免受鼠疫的气味侵袭,就能免受鼠疫本身的影响。

17世纪,罗马的瘟疫医生施纳贝尔医生的铜版画

“恶臭会导致疾病。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林特里斯说道。值得注意的是,200年后,一位名叫安托万·巴塞勒米·克洛特-贝(Antoine Barthélemy Clot-Bey)的法国医生认为,像鸟嘴一样的口罩本身就是瘟疫传播的罪魁祸首,因为它们使人感到恐惧,而受惊的身体患疾病的风险更大。

到了19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们深入了解了病菌。随着现代微生物学的出现,“瘴气理论”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看上去几乎和以前完全一样。

“我们通常认为科学范式的转变会带来重大突破,但是到19世纪末,所有用来对抗病菌的技术都是基于‘瘴气理论’。”安托万·巴塞勒米·克洛特-贝表示。

1897年,医生们开始戴最初的外科口罩。不过,它们更像是一块裹在佩戴者脸上的、经过美化的手帕,也并不是用来过滤空气中的病菌——这仍然不是现代外科口罩的重点。它们曾经(现在也是)被用来防止医生在手术期间,咳嗽或打喷嚏时把飞沫溅到患者伤口上。

外科口罩和防护口罩的区别非常重要。外科口罩由比较单一的材料制成,松散地贴在佩戴者脸上,因此颗粒可以从侧面进入。而防护口罩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密封,这样就能过滤吸入的空气。而让专业医护人员感到不安的是,他们在没有防护口罩的情况下只能戴外科口罩。

鼠疫里中国制造的新口罩

1910年秋,一场瘟疫在满洲(现指中国东三省)爆发。感染区域涉及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复杂的政治管辖区。

1911年,东北肺鼠疫期间医护人员佩戴着“防瘟疫口罩”。

“这是世界末日,难以置信。它杀死了所有感染者,无一生还。一旦出现症状,感染者就会在之后24至48小时内死亡。”林泰里斯说,“它与欧洲黑死病的情况差不多,在现代还没有人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接下来是一场(医疗)科学的军备竞赛:推断是什么引起了瘟疫,并阻止它传播。“俄罗斯和中国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和科学性,因为这涉及一些主权要求。”林泰里斯表示,科学性足够充分的一方,将被赋予这个富饶而重要的地区控制权。

一位名叫伍连德的医生是当时中国的防疫带头人。他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注:祖籍广东广州府新宁县),在剑桥大学学习医学。林泰里斯表示,在一场迅速吸引了国际社会关注和世界各地医生的瘟疫中,他似乎显得“完全不重要”。

但在对其中一名病患做了尸检后,伍连德认定,这场鼠疫并非像许多人所怀疑的那样由跳蚤传播,而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之后,伍连德对在西方国家见到过的外科口罩进行了升级。他用纱布和棉花制成了一种更结实的口罩,可以牢固地包裹在人脸上,同时还增加了几层布来过滤吸入物。伍连德的发明是一个重大突破,但一些医生仍然怀疑其功效。

林泰里斯说,一个有名的故事来自一位名叫杰拉德·梅斯尼(Gérald Mesny)的法国医生。在听完伍连德的鼠疫是由肺炎和空气传播理论后,那个法国医生羞辱了他,而且用非常种族主义的话说,“我们对中国人有什么期望呢?”

为了证明这一点,梅斯尼没戴伍连德的升级版口罩就去了瘟疫医院看病人,结果染上鼠疫,两天之后就去世了。

该地区的其他医生很快就研制出了自己的口罩。林特里斯表示,其中不乏一些像潜水面罩这种奇怪的设计。

伍连德设计的口罩最终胜出。因为在实验测试中,它们可以保护使用者免受病菌的侵害。根据林泰里斯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棒的设计,可以用廉价而且随时可得的材料手工制作。

1911年1月至2月之间,口罩的产量增加到了数不过来的程度。医务人员、士兵,还有一些普通人都戴着它们。这不仅阻止了鼠疫的传播,也让口罩成为了现代医学的象征。

伍连德的口罩很快成为了国际媒体报道的对象。林泰里斯说,口罩是一种非常新奇的东西……它的“奇怪”效果正是新闻界所喜欢的。可以设计一张黑白图片上有一个白色口罩,这是一种非常好营销。

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间,西雅图的一名有轨电车售票员和乘客戴着口罩。

1918年,当西班牙流感暴发时,伍连德的口罩在科学家乃至老百姓当中都是广为人知的。世界各地的公司都增加了类似口罩的生产,以减少流感的蔓延。

工业用品成医护神器

N95口罩是伍连德版口罩的“衍生品”。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空气过滤式防毒面具,它可以包裹使用者的整个头部,以洁净呼入的空气。装有玻璃纤维过滤器的类似口罩,也开始在采矿业中用于预防黑肺病。

3M公司是N95防毒面具的生产商。“所有这种防毒面具都是巨大的”,3M公司的健康与安全主管妮基·麦卡洛(Nikki McCullough)说,“你可以在晚上把它们洗净,然后再继续使用。”

3M公司生产的N95口罩

这些防护设备可以挽救生命,但也是一个比较重的“负担”,主要原因是安装了过滤器。它的玻璃纤维会让呼吸变得困难,而且罩住佩戴者整个头,会让人觉得闷热。

到了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了解吸入石棉的危害,但从事石棉工作的人宁愿不戴笨重的口罩。想象一下在30度高温的建筑工地上,用橡胶包裹头部的滋味,就可以理解他们的心情。

大约在同一时间,《美丽之屋》(House Beautiful)杂志的前装饰编辑,萨拉·特恩布尔(Sara Little Turnbull)开始咨询3M公司的礼品包装部门。为了制造坚硬的丝带,该公司开发了一种技术,可以将熔化的聚合物吹入细小的纤维。

后来,特恩布尔意识到这项技术有更大的潜力。于是她开始用垫肩的材料做实验,并利用时尚行业的人脉为自己提供建议。

1958年,她在3M公司做了一场题为《为什么》(Why)的演讲,解释3M公司为什么应该更大规模地进入无纺布行业。她提出了100多个关于这项技术的产品创意,并被指派设计一个成型的胸罩。

但50年代后期对特恩布尔来说很艰难,她花了很多时间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家人,遗憾的是有三位亲人离世。从悲痛中走出来后,特恩布尔创造了一项新发明,就是3M公司1961年发布的一款“气泡”外科口罩。没错,它的灵感来自胸罩的罩杯。

当3M公司得知它不能阻挡病菌时,该口罩被重新命名为“防尘”口罩。

特恩布尔的外科口罩草图

当然,在原本不存在的医学或工作场所安全上,建立口罩使用标准是很难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矿务局和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合作建立团队,为他们所谓的“单次使用口罩”建立了第一个标准。

3M公司开发了首款一次性N95“防尘”口罩,并于1972年5月25日获批。他们没有使用玻璃纤维,而是选择对原有技术进行了优化,通过将熔化的聚合物吹入细小的纤维层中,从而能将较硬的礼品丝带制成过滤器。

麦卡洛说,“在显微镜下,它们看起来就像有人掉了一堆树枝,中间有很大的空隙。”

作为粒子,不管是二氧化硅还是病毒,飞进这个像迷宫一样的棍子时,它们会在转弯时被卡住。3M还在材料中加入了静电荷,因此即使是更小的颗粒也会被吸附到纤维上。与此同时,存在很多的大空隙,进而保证了呼吸的顺畅。

戴N95口罩的时间越长,它过滤颗粒物的效率就越高,被吸附的颗粒会帮助吸附更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佩戴者呼吸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纤维之间的缝隙会被颗粒堵塞。这也为什么N95口罩不能在尘土飞扬的环境中,一次佩戴超过8小时的原因。

N95口罩的迭代制造

N95口罩已有数十年的工业应用历史,直到上世纪90年代,耐药性肺结核的问题才使人们对防护口罩又有了临床需求。

肺结核病感染了许多医护人员。为阻止它在空气中传播,针对医疗机构的N95标准有了更新:医生们开始需要在帮助肺结核患者时佩戴它们。即便如此,医院至今很少使用防护口罩。因为只有像COVID-19这样的疫情爆发,才需要如此多的防护。

正如林泰里斯等许多人指出的那样,口罩在中国的重要性从未真正消失。伍连德后来建立了中国版的疾控中心,一度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注:第一位被提名诺贝尔奖的华人)。他出现在许多人物传记中,包括他自己的自传。

近年来,在SARS爆发期间,中国民众戴上了口罩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当北京等城市遭遇严重雾霾,他们戴着口罩避免空气污染。

N95口罩并不完美。它的设计并不能很好地紧贴保护儿童,以及那些蓄须人士的面部。如果密封性不好,它就无法像广告说的那样起作用。此外,在高风险手术室中佩戴的N95口罩没有呼气阀,因此佩戴者会感到闷热。

N95口罩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应对了多次危机,这种演变将一直持续到COVID-19大流行病结束。麦卡洛说,3M公司在不断重新评估N95口罩,进行从过滤器到人体工程学的全方位调整。  

“我妈妈会说,它们的外观与1972年时的差不多,但我们希望它们看起来很简单,使用起来更便捷。”麦卡洛说道,“我们一直在改进技术,3M公司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在研究它。”

(本文译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杂志之一《Fast Company》3月24日发表的《N95口罩不为人知的起源故事》(The untold origin story of the N95 mask),略有删减。)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辰
N95口罩 华人医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