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扎堆应用软件,做底层系统多了个“傻子”

来源:科工力量

2021-05-25 19:57

科工力量

科工力量作者

提供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专业点评

大家好,我是冬晓。“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倪光南院士用了一辈子时间奔走呼号,警醒国人。两年前,央视《对话》,做了一期节目,名字叫“数字时代的技术思辨”,倪光南是嘉宾之一,当其他人介绍国产操作系统进展时,镜头给了他一个意味深长的特写,一生成就无数,却在PC时代,没能赶上微软。时代在变,霸主在变,中国追赶的脚步从未改变。

一位国内资深软件领域专家曾总结道:“做操作系统的难度就像探索马里亚纳海沟一样,它是很深的,它在最底层,它是整个信息产业体系的基础和灵魂”。全球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几十年前早已退休。从早期拍摄的图片,可以看到,机身遍布密密麻麻的线路和插口,工程师只能手动调整一个个旋钮。没有操作系统的后果是,直接面对硬件操作。这就意味着,不懂数字电路、计算机原理的人,连门都摸不到。

现代的计算机上,软件有很多,但操作系统最重要,它管理着计算机的内存和进程,包括所有的软硬件,使用者不需要学习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就能直接操作计算机。这就相当于家里的电线或者供电系统,所有的电器只要接入这个系统,就能工作。进程管理、内存调用、指令译解被专业人员封装起来,成了一个个黑盒,用户只需“傻瓜式”操作即可。

国产操作系统,发展这么多年,为什么没能在PC时代赶上Windows,也没有在智能机时代赶上Android 、IOS?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从历史角度看,国内开发操作系统的时间并不晚。1969年,为了改善石油勘探数据计算,提高打井出油率,北京大学在“无资料、无经验、无人才”的困境下,攻坚了最早的操作系统“150机(软硬件一体)”,除了计算,还清晰的唱出了《东方红》。当时,日本富士通公司访华时,还专门会见了150机的研发人员。可20年后,中国人却在研发自主操作系统的路上,吃尽了苦头。

1980年,美国西雅图,一个阴云密布的上午,一个年轻人穿着皱巴巴的西装,走进一间面积不大的办公室,里面坐满了西装革履的律师。这不是一场时装比赛,而是一次严肃的商务谈判。这个名叫比尔盖茨的年轻人,管理着一家名为微软的小公司,参与谈判的另一方是蓝色巨人IBM。后者希望一次性以8万美元的价格,为即将生产的PC,购入微软MS-DOS操作系统的永久使用权。对盖茨来说,精明的做法应该是坚持要一份提成,这样就可以从IBM销售的每台个人电脑中,赚取利润。可盖茨何止是精明,他坚持保留将MS-DOS出售给其他公司的权利。律师们相互看了看,笑了,除了IBM,还有谁能生产PC呢?没过几年,他们就意识到,犯了严重的错误。

建立生态的思维,在微软开发操作系统之初,已有思维雏形。在行业内,Win-tel联盟,更是将此发挥到极致。该公司将Windows系统,与英特尔的CPU深度绑定,在此基础上,建构的软硬件兼容技术壁垒,逼迫其他厂商必须依附其中,如果想立起炉灶,可能面临边缘化风险,成为非主流产品。国内PC已经适应X86生态,国产操作系统厂商收到的需求,往往是:要兼容既有的办公软件,又要适配不同架构的国产CPU。这导致软件来回迁移重构,成本大幅提高。

自主攻坚,难度大。90年代初,曾刮起“曲线救国”的风潮。当时的Windows没有中文版,一批人用解构微软DOS的逆向工程,开发出中文DOS,还有一批人围绕该系统,开发外挂中文平台。用户火热反馈,从业者激动万分。结果1994年,微软发布官方汉化版,大力推广,国内程序员呕心沥血敲出的百万行代码,连同用户市场,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技术把控、市场营销完全被巨头垄断,民间的力量连喝汤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靠民间的力量,支撑国产操作系统有些薄弱,可当初的政府采购,也没帮上大忙。2001年,北京市对外采购办公软件时,曾支持国产Linux全面上位。可三年后,再次启动采购时,工作人员通过“单一来源采购”的方式,直接和微软进行谈判,签下了所有操作系统的订单。中标北京采购订单的软件公司,曾坦言:公司产品主要基于Windows,对于Linux版本的支持,还要抓紧研发。可左右摇摆的采购策略,显然无法培养独立的生态。

不久前,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没有根的商业繁荣都是短暂的”。而早在2012年,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谈话中,就提到:“我们现在做终端操作系统是出于战略考虑,如果他们突然断了我们的粮食,Android系统不给我用了,Windows Phone 系统也不给我们用了,我们是不是就傻了”。结果,2019年,在谷歌被迫拒绝给华为提供服务时,HarmonyOS被推到台前。

在谷歌的合作伙伴中,华为是最特别的一家,想法最多,不断推动Android系统的创新。举例来说,手机里各种传感器,比如计步传感器,工作时会唤醒主CPU,功耗很大。而华为在主CPU边上放了一个功耗极低的芯片,让传感器先跟这个芯片沟通,有紧急的事,再唤醒主CPU,大大增加了手机的续航能力。可惜的是,相辅相成的两家公司,被一股不可控力量,硬生生地剥离开。

个人电脑时代用的是Windows,智能机时代用的是Android、IOS,那HarmonyOS的定位是什么?华为给出的答案是:万物互联。用一套操作系统,把包括手机在内的大大小小的硬件,从底层连接起来,仿佛融合成一台设备。从手机、手表到家电、汽车,设备“孤岛”之间将无障碍互联,人们可以更“傻瓜”式地操作。

刘慈欣在其科幻巨作《三体》中,细致描绘了面壁人罗辑冬眠两个世纪后,醒来的场景。在身边随处都可以激活、显示的交互界面,随心而动的智能设备服务,无线供电带来的神奇电子产品。科幻世界的物联网发展,如今已经逐步照进了现实。HarmonyOS软总线、微内核等特征,在架构上,正好契合这样的应用需求方向。一个新系统要成功,关键是抓住产业转型的时机。

网上有一派言论认为,HarmonyOS是因为美国制裁,急急忙忙搞出来的替代品?但是,从目前已经披露的材料看,研发自主操作系统,该公司内部早就有想法。除了前面提到的,任正非2012年的谈话内容。从实际操作层面看,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点,开始付出行动。华为有一个软件决策委员会,由各产品线的软件研发主管组成,该机构在2012年,没有很强软件生态诉求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把操作系统,放到整个架构里,供各产品来使用。2014年,消费者业务飞速增长,构建生态的事,想躲也躲不开。到了2016年,就正式立项了。

任正非对HarmonyOS的态度,非常坚定,在听取部门汇报时,他曾表态:“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规模越大,风险就越大,经不起波动,如果一百亿人民币的生意,波动 50% 对华为影响不大,但一千亿美元的生意,下滑 10% 的影响就很大,生态在别人手里,太危险了”。

前面,已经多次强调:做操作系统,关键在生态。过去三十年,只有微软、苹果、谷歌三家公司的操作系统,成功形成了应用生态。不过,从最新的数据看,HarmonyOS开发项目的全球开发者总量已经突破15万,硬件合作伙伴不断增长。虽然智能机新出货量,遭遇困境。但已经积累的存量用户,特别是数亿的中国市场用户群,是HarmonyOS最具可行性的转化目标。如果这一目标达成,意味着该系统将一步到位,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操作系统。当前,个人消费电子最主要的两大外延渗透领域,“家电和车机”,也已经对HarmonyOS敞开怀抱。像在车机终端上,比亚迪就已经宣布,将与华为合作,移植HarmonyOS。美的、九阳、老板电器等家电厂商,也步入了HarmonyOS的生态。

跳脱企业之间利益纠葛,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研发一款自主可控的国产操作系统,也是当务之急。从斯诺登的“棱镜门”,到阿桑奇的维基解密,我们都可以看到,一股难以抵抗的力量,在虚拟世界,依照自己的规则办事。这背后是对操作系统这一核心技术的深度把控。

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经不起风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看起来一片繁荣,我们有世界上最牛的即时通讯软件,脸书都想模仿。我们有世界上最火的短视频软件,席卷欧美市场。我们还有世界上最牛的手游软件,营收全球第一。可这些没有根的繁荣,能长久吗?应用软件领域的聪明人扎堆,愿意做底层系统的“傻子”凤毛麟角。如今,在“傻子”的行当,又一家中国公司加入其中。

责任编辑:一鸣
观察者网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

“美国没料到遇上中国这样的对手,出现战略失误”

“美国搞的鬼,针对中国”

福建舰今日首次海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