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工力量:户籍居民健康码“一片黄”,基层数字管理顽疾怎么解?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1-06 08:55

科工力量

科工力量作者

提供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专业点评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清柠】

黑龙江黑河市的128万人,度过了一个糟心的周末。

据微博官方账号“黑龙江发布”消息显示,由于黑河市爱辉区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为了进一步严格管控,自10月30日起,黑河市户籍居民龙江健康码统一变更为“黄码”。

“全城变黄”之后,不少身在外地的黑河籍居民意外中招:有近30年身处外地的居民突变黄码,有黑河籍考生错过考试,更有黑河籍居民打上上百个电话,依旧无法变回绿码。

新冠疫情下的数字城市管理,似乎在黑河遇到了坎。

“一刀切”的背后:防疫压力大

能让地方政府下决心“一刀切”,说明黑河客观防疫条件压力很大。黑河的地理环境和人口数据,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黑河市,古称瑷珲。历史书上提及这个名字,主要指的是《瑷珲条约》。很明显,黑河市是一座边境城市,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岸相望。黑河附近的城市中,绥化市和齐齐哈尔市人口又是黑河的3倍上下,一旦黑河疫情失守,后续风险难以控制。

结合目前疫情数据来看,截至10月31日,黑河市累计的54例确诊病例中,有25例是爱辉区居民。爱辉区恰好有着黑河口岸,进行中俄边境线上的商贸往来。由于东北地区煤炭短缺,黑河口岸在今年上半年开始了煤炭运输。黑河港务局也向媒体表示,目前已经运输10万吨俄罗斯煤。

黑河的疫情流入风险很高,流出风险也不可小觑。黑河本地居民128.6万人,迁出指数在0.1到0.2上下(作为对比,上海接近11),不论是人口基数还是迁出指数都相对较低,人口流动合理可控。但是黑河人口迁出的目的地,却是人口基数更高的齐齐哈尔、绥化和省会哈尔滨。

这些城市或多或少承担着交通枢纽职能,容易对疫情产生放大效果。表面上来看,疫情只在黑河。实际执行中,黑龙江各大城市都提心吊胆。

黑河疫情之后,哈尔滨市最新疫情防控通告就显示:

“离哈尔滨时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哈尔滨后须再进行一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的方可返岗工作。”

黑河目前的防疫环境的主要问题,是边境城市加上人口外流。如果与过往防控案例比较,和云南瑞丽有相似之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指出,本次疫情是否系俄罗斯输入,目前仍未明确。但目前流调和病毒测序结果显示,疫情病毒属于境外输入。

对黑河而言,这轮疫情如果源自边贸流动,将会对周边城市防疫造成极大影响。现有的确诊病例又集中在爱辉区这种边境口岸区。当地官员的操作策略主要选项就分为两条:限制流动和排查流出。

黑河市防疫政策中,对所有居民小区、市城区周边村屯实施封闭管理。黑河市城区内实施交通管制,公交车、出租车一律停运。市区内车辆、人员一律不得出城。限制流动的执行上,黑河市并不存在问题。

既然黑河已经锁死了对外流动,那么为何还要在健康码上“全城变黄”,多此一举呢?

“变黄”背后 数字城市实力不足

针对“全城变黄”的决策,不少评论都指出,这是“懒政”“一刀切”。跳出批评之外,仅从技术角度考虑。黑河能像其他城市一样,利用现有体系进行灵活防控吗?

此次疫情爆发之前,黑河就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去年5月,黑河市政府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和北京辰安科技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主要项目是黑河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然而这一项目的建设主要针对公共安全项目,和疫情流调的大数据需求距离较远。

今年6月,黑河新型智慧城市一期工程开通运行。这一项目包括了大数据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一系列政务APP。相关报道中特别指出,“强化本地相关领域的基础配套、数据归集融合和运行管理能力”和“各地不再进行单独建设”。说明地方只是建立了数字城市的框架,内部数据还没有从上到下全面打通,处于项目完工的磨合期。

(图为“我的黑河”APP界面)

磨合期间,黑河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是旅游服务和政务治理。新华社去年9月报道显示,黑河市为游客提供了“一部手机游黑河”平台,提供旅游场所的信息查询、门票预订等服务。政务治理领域,主要体现在“我的黑河”APP,该APP针对政务和民生服务功能进行了整合,其中就包括了行程码应用。

同其他地区相比,黑河的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外界预想的那么深入。当地现有的线上政务服务平台,技术升级仅仅是将线下的业务搬到了线上。健康码涉及的大数据应用,是借助现有个人数据进行全面流调。以黑河现有的平台能力而言,显然做不到。

黑河当地报道指出,数字城市平台一期依托的是“市—县(区)—镇街—村民—网格员”的五级城乡网格体系。说明基层执行层面,黑河对传统社会治理手段依赖程度很高。“人盯人”的体系,并不适合当地人口净流出,基层人力不足的现状。

(黑河疫情基层防控,依旧需要大量的一线人员协助)

如果以防疫为代表的社区管理遇到困难,缺乏弹性的管理体系为了降低风险,就会选择“一刀切”后逐步排查。黑河“全城变黄”的思路,实际就是确定少数长期在外地的黑河籍民众。接着从下到上逐步排查。争取在一周之内搞清全城民众流向。

截至31日2时,针对“外地黄码”情况,黑河市已解决近2万人的“复绿”申请。然而从社交媒体上大量民众“黄码”之后难以“复绿”的反馈来看。“全城变黄”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还给后续疫情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黑河问题,暴露基层管理顽疾

黑河的问题,实际是当代基层数字管理的顽疾。

现有基层城市管理,核心的需求是精准度需求。不论是健康码还是行程码,其核心目的都是用低成本手段,相对准确的掌握上百万人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出现新的波动,就借助损失最小的方式进行隔离和切割,实现“微创手术式治理”。

然而目前国内数字管理的问题,是社会管理资源严重不足,无法达到城市升级要求的精确管理。长期来看,国内城市基层管理依赖人力操作,未能实现数字化整合。国内更多城市,还会像黑河一样,需要先把线下的业务窗口打包成APP,再完成后续的数据综合管理。如果计划没有变化快,就会遇到精确不足,依赖蛮力的“黑河问题”。

数字城市管理建设,还有技术和前期成本问题需要考量。黑河市人口128.6万人,对应项目成本水平上亿,后续日常运行的电力和维护成本也相对较高。对于黑河当地政府而言,如何利用过去设施兼容升级,并入当地新的数字城市项目发挥作用,将是当地城市建设的长期工作之一。

(黑河新型智慧城市一期工程相关成果展示,来源:亲亲黑河)

当然,数字城市的落后,并不是黑河“一刀变黄”的理由。从严管理不应变成方便自己、麻烦民众的通行证。一切形式的疫情防控,都是为了后续更好的生活。正是因为现有资源的限制,我们才更希望看到基层防疫能够实事求是,进行动态科学的管理。黑河户籍民众后续改绿码遇到的麻烦事,也说明黑河当地并未做好“一刀切”的后续准备。这显然不符合当初网格化社区管理的预期。

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优秀模板,上海在10月31日接收疫情通报后,利用“一网统管”机制,调动公安、应急、卫生、通信、交通等部门紧急部署,完成迪士尼园区上万名游客的核酸采样和疏散。同样是应对疫情流调,具有全套数字城市系统的城市能够在几个小时调动全城公共资源,这恰恰说明了当今中国深化数字城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上海奉贤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一网统管”大屏)

自2011年“智慧城市”概念进入中国以来,北上广深等大型城市在相关领域已经诞生了大量的建设规划。根据德勤的统计,全球约1000座智慧城市中,有48%的项目位于中国。中国在数字城市领域并不落后,但数字城市的便利应该深入基层。

经过十年的探索建设,国内相关项目,已经诞生了类似“一网通办”的数字化公共服务。这类项目应该下沉到以黑河为代表的中小城市发展中。我们不反对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一线人电话通知和手写台账,然而精准科学的管理,更需要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数字化的动态管理,已经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在新闻报道中,“一码通行”的数字生活,却变成了大城市的专利。现实生活中的数字城市建设,更多的是瑞丽和黑河这种中等城市的需求。面对这些城市相对有限的财政预算,“数字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平衡会成为一门必修课。

黑河的黄码,可以说是一刀切。智慧城市的建设,却不是一刀切就能解决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一鸣
疫情 疫情防控 健康码 数字管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