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左耳看世界:给听障儿童准备橙色书包,对他们有好处吗?

来源:知乎

2017-09-27 08:11

带着左耳看世界

带着左耳看世界作者

在读研究生

把自己区分出来的橙色书包,听障儿童真的会喜欢吗?

作为一名轻度听力障碍(三级到四级之间,左右耳综合损失60dB),研究生在读,本科生在也花了很多时间在做公益,正好对类似的爱心书包这个项目有深度的参与,还是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先说说我对爱心书包的看法吧。在本科时,我花了大量的精力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参加公益的初衷很简单,我来自四川,也经历过08年的地震,那时接受的许多支援和照顾,至今仍记忆犹新。

而我参与过的活动中,有一个就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善行100爱心书包”,当时一个人劝募了好几千的样子吧,主要的内容就是周末在邮局劝募过往的人为贫困山区的人捐献一个爱心书包。募捐的时候会有很多温暖的故事,比如拉着自己爷爷奶奶捐献的小孩子,路过的中学生,说自己男朋友跟我一个地方信任我的姐姐,这些令我感到了人们的爱心和温情。

但是接触越多,我也会有反思:孩子们真的会喜欢这些东西么?

许多爱心包裹上,都会有很大的LOGO。如果每个孩子都会得到这些爱心包裹,可能孩子们都会觉得这没什么。但是如果存在区别对待,有些孩子有,有些孩子没有,那么收到包裹的孩子心里会毫无波澜吗?

小孩子都是会比较的。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高中的时候,在一次08年地震后的回访活动中,对口支援的省企业就给我们发了棒球短袖上衣,后来我们一次都没穿过。孩子的心理也是需要维护的,他们想要新的玩具新的衣服,但是不想要被标签化。

而听障儿童也是一样。他们是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目光的,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希望我们把他们当作一个正常人看待,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伸出援手,而不是首先就将他们跟正常的孩子区分开来。

其实在这里,我想对所有在做或即将去做公益事业的朋友们说,在真正去做之前,尽量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的行为对捐助者和被帮助者双方能不能带来益处,你的目标对象需不需要你这样做。很多事情,尤其是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影响的东西,是需要谨慎再谨慎的。

图源见水印

我曾经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个跟别人一样的孩子

听障的滋味是很难受的。不知道那些没有经历听障的朋友能不能意识到,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在对这个世界感到新鲜、好奇,想要努力去探索时,却发觉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别人能听到他听不到时,他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听力有问题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去外地务工的爸妈从外地打来电话。接听电话放在右耳边的时候,我却只听得到电流和悄悄话的声音,当时很久没见过爸妈了,急得快哭了,过了很久换到左耳才听到爸妈的声音。一个孩子,终于发觉自己原来听不到清脆的鸟叫、山谷的清泉、清脆的铃声时,心里是多么失落啊。

别人和你说悄悄话,你听不到,还是要假装一会;应试教育能够对所有科目游刃有余,偏偏就是英语听说上遇到困难,每次觉得自己已经很适应正常生活的时候,就会遇到英语听说方面的阻碍,真的是很无奈。

但是归根到底,这些障碍只是他们探索这个世界遇到的一点小困难,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把他们与正常的孩子区分开来,贴上一个“你必须照顾他们”的标签。实际上,从小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做一个跟别人没什么不一样的孩子。

尽管如此,我在日常生活中,也难免碰到异样的对待。一次转学时,因为自己的听力不行,本来已经考上了最好的班级,却被迫只能去普通班级。初中时,有一段时间,我开始学会不停地去网吧玩游戏,有时候甚至周末两三天一直在网吧,大概就是只有在虚拟世界才不会被区别对待的感觉,后来才慢慢学会克制了。

而在这个时候,一点特别小的温情都让人觉得非常珍贵。我非常感激一直对我不抛弃不放弃爱我的爸妈,知道我不听话就从外地回来,从来也没有什么拳脚相加,父亲对我总是异常耐心。记得最清楚的是高考体检的时候,医生在那念着什么,可是我一个字也没听见。当时我们班男生都在,我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还是不争气地哭了。我们班的那群兄弟们,没有一个人笑话我,都是抱着我安慰我的,那时候真的是非常感动。

讲了这么多自己的事,或许大家也应该看出,这样的孩子,即使再心宽,他从这个环境成长起来,也会有跟普通人不一样的敏感。他们也是有自尊心、上进心的人,所以很多时候,最需要的不是我们的区别对待,而是就把他们当做普通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贴标签很多时候就意味着孤立啊,如果他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是融入不了群体的,长期遭受身边人异样的目光、异样的心态,这会影响这个孩子一辈子的。

不过,听障者们也要接纳自己的缺陷,既然过不去,并如影随形,那就要学会好好接纳。总要相信这个世界除了极少数人,大家确实没有什么恶意。

这两个被忽视的问题,比“橙色小书包”重要得多

而对于听障群体的处境,我想提几个更加重要的问题。首先是助听设备的问题,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助听设备并不是每一个听障孩子都用得上的。实际上,对于残疾人辅助设备,残联是有补贴的,特别是在北京和江浙这类东部发达地区。对于未成年人的补贴相对高一点,成年人的话最多会有五六千,而且需要购买指定的品牌。

但是这些补助对于听损复杂的孩子,可能依旧是杯水车薪。助听器价格从几千到几万十几万不等,一个体验好的助听器,三四万都是少数,而人工耳蜗更是昂贵,不过好像补贴高一点。这时补助可能没法覆盖大部分费用,许多贫困的家庭就比较不舍得了。目前据我所知,有很多听障孩子是佩戴不起效果更好的助听器的。其实现在也有很多人在推进助听器纳入医疗,但是进展也相对缓慢。

然而,这些助听器的定价昂贵,却并非全部合理。由于了解助听器行业市场的人不多,一个助听器的成本,可能只占到最终定价的三四成。虽然因为助听器涉及到后续的维护和调试,提前收了维护溢价,这些都包含在价格里,但相比国外还是很不合理。国际上的做法是按技术对助听器进行分类,一个技术等级一个价;而国内按照耳道内用途来分,繁琐的条目也变相拉高了价格,国内外的差价最大可能达到一倍。

图源见水印

这样一来,结果就是,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戴不起助听器,而佩戴得起的孩子也未必能选到合适自己的产品。动辄三四万的助听器,对一个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更何况人工耳蜗了。

所以回头再来看“橙色小书包”这个事情,实际上大多数能够佩戴助听设备的孩子,都能恢复一定的听力,那么这样一来,还需要特意为他们让行吗?退一万步讲,就算没能完全恢复听力,听障者不会看红绿灯吗?不从这方面入手,只是拿个标签化的书包,恐怕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另一个比较重要问题在于对身体障碍儿童的教育。存在身体障碍的学生比例不小,但是真正能进入大学的并没有那么多。就拿听障来说,在国外的大学,听障可以申请专门的教学辅助,不过国内类似的做法还非常少,像我这种听障不太严重的,才会有机会进入比较好的大学。

真的期待未来我们的身体障碍大学生不只是去什么按摩专业,能够进入更多领域。一个社会真正的发达,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在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是否真正到位。

就拿前些日子东北师范大学盲人学生校外租房的事情来说,家长的理所当然在“作”,和学校毫无底线的妥协,真的都是存在问题的。这是我们的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能够推动政府对身体障碍者的立法和社会服务的进步,让他们获得必要的帮助,开拓视野,有更多的人生选择,这才是真正的爱护这个群体。予人以鱼,不如予人以渔。

对残障儿童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善”

所以说到底,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善。施舍是不是善呢?也许确实是,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比起施舍更重要的,是希望、尊重,是平等的对待。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的慰藉而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去做,那么也请尊重别人拒绝的权利。希望越来越多的身体障碍者有更多的选择。

前几天教师节,曾经支教帮助过的小姑娘还跟我说教师节快乐,我还是很开心自己能够影响一些人的,即使这些影响很小,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小姑娘最近初升高了,知道自己要努力去更好的高中,以后上更好的大学,能够去看外面的世界,开拓自己的视野,才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

我希望所有的公益都是这样的。物质上的援助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有看到光的希望。

如果一个人在有梦想的同时,也有追逐梦想的权利,能够看到未来的希望,大家至少在某些地方能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其实这就是身体障碍者们最想要的东西啊,就是这么简单!我们需要努力的是给他们这样一个环境,让他们能够学会自己成长。

另外一点就是,这些孩子其实跟过去的我一样,也是很迷茫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很多时候也没有同伴,这时看看别人的故事其实也有帮助的,我最近也在想能不能做一个适合身体障碍者的社区。

(本文改编自作者在知乎的回答,改编及转载皆已获得作者本人授权,原文请见知乎回答)

责任编辑:韩京霏
中国慈善 慈善 残疾人 微博公益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王毅同布林肯会谈,强调“三个一以贯之”

胜利会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