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艾瑞克·伊斯礼:韩国亚洲外交政策的错配:中等强国的身份定位、利益诉求与外交政策(一)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2-15 07:05

列夫-艾瑞克·伊斯礼

列夫-艾瑞克·伊斯礼作者

韩国峨山研究院访问学者、梨花女子大学助理教授

在韩国总统文在寅访华之际,本文给出了分析韩国外交政策时的一种美国视角。本文站在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的角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韩国在世界舞台上成功发挥了一个中等强国的影响力。但在东亚格局中,“为何韩国未能追求自己身为中等强国的国家定位和国家利益?”因文章较长,将分为四部分连载,以下为第一部分。

【翻译/观察者网马力】近些年来,大韩民国(the Republic of Korea)在东北亚地区施行了不符合其自身利益或其“中等强国”(a middle power)国家身份定位的外交政策。韩国的政策制定者认为韩国是一个中等强国,而且他们在各种场合致力于宣传这一国家身份(identity)。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目标也受到地理条件和国家实力的限制。

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们期待,韩国最终能够在推行多边主义、加强制度建设、维护现行国际行为规范以及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基础上成为一个中等强国。首尔已经在实施国际发展援助、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领域强化了自己的角色。然而,与中等强国外交定位相背离的是,韩国表现出了战略错配(mismatch),原因何在?

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访问学者、梨花女子大学助理教授列夫-艾瑞克·伊斯礼文章:《韩国亚洲外交政策的错配:中等强国的身份定位、利益诉求与外交政策》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第一部分首先给出韩国官方在外交政策领域关于“中等强国”的相关表述。

韩国以“中等强国”做为自身的国家定位和国家利益诉求,以此推之,韩国自然应该采取符合中等强国角色的外交政策。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韩国实际外交政策与中等强国定位相冲突的方面。

为何一些具有中等强国国家定位和利益诉求的国家并未采取中等强国战略?第三部分给出了通行的解释,不过这一解释并不适用于韩国的情况。

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我解释了韩国的中等强国外交政策在涉及日本时是如何受到反日情绪影响的,以及韩国的中等强国外交政策在涉及中国时是如何受到国家统一目标影响的。

本文在最后为日益增多的、可被归类为中等强国的国家提出了建议,而且阐述了韩国在使用自己的外交杠杆和硬实力以重塑东亚格局的过程中该如何发挥建设性、负责任的中等强国作用。

“中等强国”的身份定位、利益诉求与外交政策

首先,“中等强国”一词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军事开支、人口规模、国土面积等指标上位于大国和小国之间规模中等的国家。随着“中等强国”理论逐渐成熟,人们已经在这一国家类型与某些外交行为特征之间建立了联系。将国家物质实力与外交行为特征相联系,这已经在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诉求两方面引发了讨论。

某些外交学者认为仅凭借物质力量一个指标就可以判定一个国家是否为“中等强国”;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即便如此,一个这样的国家只有在其“中等强国”身份被世界各国广为接受的前提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等强国”。

一个国家的身份取决于该国对自己的认知、国家意愿以及该国外交团队精英的政治价值观(political values)。而一个国家的利益诉求则与该国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军事实力、软实力等因素息息相关。当一个国家在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诉求两方面都具有中等强国的典型特征时,国际社会便会期待该国的外交政策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中等强国的特征。

中等强国外交政策包括制度建设和强化国际规范两方面。小国的外交政策受制于国际间的结构性因素,与此不同,中等强国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享有更大空间。但与大国不同,中等强国不具备以军事胁迫(military coercion)手段使他国服从自己意愿的能力,也不具备以经济手段对他国实施制裁的能力。

中等强国一般倾向于与其他国家构建联盟,因为他们与大国进行一对一双边互动时在国家实力上处于劣势。在这个日益复杂而互相依赖的国际体系中,以联盟形成合力之后,一个中等强国便可以以联盟为支点向外投射影响力。

另外,中等强国可以从如下值得夸耀的方面获得国家自豪感(pride)和国家合法性(legitimacy),例如:符合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政体、对自由主义的追求和国际推广以及对外国人权事业的关注等等。

韩国的“中等强国”国家身份和利益诉求

“中等强国”概念由韩国官方首次提出是在卢泰愚政府时期(1988-1993),这一国家身份或定位被后续政府所继承。卢泰愚总统1991年曾将韩国描述为一个“中等强国”,而且他还提到,韩国有意愿在加强本地区国家政治经济联系方面扮演一定的角色。

在金泳三政府时期(1993-1998),韩国官方正式认定了自己的“中等强国”国家身份。随着韩国经济实力的增强,金泳三总统表达了韩国将在世界上扮演一个更加积极的参与者角色的愿望。1995年,韩国当选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并于1996年底加入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随后,在金大中政府时期(1998-2003),韩国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中等强国身份。2000年,首尔在东亚学习组织(East Asian Study Group)的创建过程中扮演了领导角色;2003年,首尔在东亚论坛(East Asian Forum)上也扮演了类似角色。

到了卢武铉政府时期(2003-2008),韩国提出了一个新概念:21世纪将是东北亚的世纪。卢武铉总统主张,韩国应该成为本地区的“经济与物流中心”(economic and logistical hub),韩国应该扮演东北亚地区支点的重要角色,而且还要在缓解地区紧张局势过程中扮演“平衡者”的角色。

随着20国集团(G20)成为协调各国经济政策的重要政府间论坛,韩国作为该集团一员进一步推动实施了自己的中等强国外交政策。李明博政府时期(2008-2013),首尔在全球治理领域的能见度得到提高,韩国成为第一个举办G20峰会的非八国集团成员国。

在朴槿惠当选总统之后,她提出“韩国应该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方面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中等强国”。韩国副外长赵太庸则指出,“韩国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成功实现了民主化和工业化,韩国应该利用这样的经验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搭建桥梁”。

从多位韩国总统关于“中等强国”自我认知的表述来看,从该国外交政策制定者寻求施行“中等强国”对外政策的表现来看,从韩国价值观与这一国家定位的关联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韩国已经牢固树立了“中等强国”的国家意识并接受了这一国家身份和定位。

在国家利益方面,韩国地理上处于周边大国林立的“十字路口”,美国、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环绕在周围。在这样一个地缘政治环境当中,韩国的国家利益依赖于地区平衡的稳定维持以及中日关系的重新校正(calibration)。这意味着,韩国应该避免不自量力、过度膨胀(例如,希望在缓解地区紧张局势过程中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同时也应该避免畏首畏尾、毫无作为。

虽然韩国在地理上处于周边大国林立的“十字路口”,但这一地缘政治环境也为韩国提供了机会。韩国位于陆权大国和海权大国的地理接触点上,这为其在东亚推动地区身份认同(a regional collective identity)提供了良好条件。2014年,韩国的经济规模位列全球第13位,军事开支更是排名全球第10位。韩国的治国理政才能(statecraft)通过G20等多边机制在全球治理领域已经有所展现。

韩国的表现证明,一个中等强国也可以在凝聚国际共识、推动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韩国具有中等强国的国家身份和利益诉求,那么这个国家在执行符合中等强国定位的外交政策方面表现如何呢?

作者简介:列夫-艾瑞克·伊斯礼(Leif-Eric Easley),美国人,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国际安全和政治经济学助理教授,同时在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担任访问学者。此前,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索恩斯坦亚太研究中心(APARC)担任东北亚历史学研究员。

(未完待续,观察者网马力译自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英文网站)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力
韩国 日本 中国 美国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普京回应:是新型中程高超音速导弹

“中国在量子领域专利数第一,中美未来竞争更激烈”

未携核弹头?不是洲际弹?俄方:不予置评

乌称俄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又签合作大单!巴西:对华贸易已超美欧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