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长期加息周期

来源:《社会观察》2011年第1期

2011-04-15 00:02

文 单蔚良

果不其然,第二次加息如期而至。10月20日,在央行时隔34个月首次启动加息之时,还有不少争议,很多声音认为这并不代表中国已经进入了加息周期,而是一次偶然的事件。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当时我认为,10月20日的加息,正式表明了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加息周期,而且,年内还会加息一次。2个月后再看,基本如此。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一贯有着相当的连续性。长期以来,央行对改变已有的货币运行方向是慎之又慎的。因此,当某个政策拐点出现之后,就意味着,今后的政策将沿着这个拐点的方向持续相当长时间。否则,不足以表明决策者的慎重和远见。也就是说,央行一旦选择启动首次加息,那么,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选择继续加息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减息。12月25日这次如同给普通储户的圣诞礼物般的加息,宣告了中国正式进入了加息周期。而这个周期,起码是12-18个月,甚至更久。

想明白了政府为什么会加息,就能想明白政府为什么会一直加息。弗里德曼说,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我并不认为,所有造成通胀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货币超发。但是,不幸的是,绝大多数货币政策的制定者,都是无可救药的货币学派的追随者,又或者说,由于他们所能使用的仅限于货币政策,所以不得不“被”货币学派了。因此,想要刺激通胀,就降息发货币,如伯南克主席;要想抑制通胀,就加息收货币,如周小川行长。

所以,中国加息的背景是高通胀。只要高通胀的阴影不消除,中国就将长期处于加息周期。那么,我们该关注的下一个问题,自然就是,什么造成了中国的高通胀,高通胀将持续多久?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货币学派认为是货币超发,供应学派认为是供应不足。撇开切入的角度不谈,造成目前国内高通胀的原因,起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国内的货币政策长期相对比较宽松。显著的指标就是M2的增长速度远快于GDP和CPI之和,过去20年M2增长了39.6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1.36%。这么快的M2增速,却没有造成恶性通胀,是西方经济学家难以理解的,称之为“中国货币之谜”。而实际上,消化了巨量增长的M2,是中国急剧上涨的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如果说,有消化货币的池子的话,那过去20年的这个池子,就是土地和房地产。因此,当政府开始下决心调控土地、调控地产,使得这个规模以万亿计的池子非但不能蓄水,反倒造成了溢出。巨量的资金涌入小领域,就造成了对应商品价格的暴涨,比如“蒜你狠”、“豆你玩”。据目前公开或不公开的信息,明年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稳增长”,M2的增速控制在16%,远不能称之为“从紧”。相对应的是,房地产调控仍将继续,总理最新表态:有信心让房价回到合理价位。那么,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仍将推高CPI,而且长期持续。

二是,劳动者工资的增长将持续推高物价。富士康的“十几连跳”,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基本终结了中国的低工资时代,企业通过压低工资获取高额利润的做法,将不可持续。政府2010年在多个重要会议和文件中多次强调,要“大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关部门还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因此,员工工资的大范围上涨,基本无可避免。据不权威的机构报告,2010年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为2694元,回溯到我毕业的1996年,起薪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水平。可想而知,在这过去的10多年中,老百姓财富的积累基本是靠炒房子、炒股票实现的,加工资的迫切性可见一斑。当然,我们为基层劳动者即将涨工资而欢呼的同时,必须面对的是,相对应的物价上涨。上帝给你开了一扇门,基本也会同时关上一扇窗。

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理论上,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部,通货膨胀可以通过紧缩货币加以控制,逻辑是,提高利率,降低资金风险意愿,抑制市场需求,从而改变因供远小于求而导致的价格上涨。而实际上,放在一个互相联系的经济环境中,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了。2007-2008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彼时,国内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包括铜、石油、粮食、棉花等。原材料上涨,导致国内工业制成品出厂价格迅速上涨。针对这种情况,部分学者提出了“输入型通胀”的概念,意即通胀的成因不是由国内的需求上升导致的,而是由于进口成本上升推动的。而主流经济学家视而不见,认为传统经济模型不存在输入型通胀的说法,因此过早地采用了对内紧缩货币的做法。在全球宽松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紧缩政策,根本无法改变大宗商品的价格,相反,极大了挫伤了国内企业应对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的能力,导致了2008年上半年经济的大幅下滑,最后逼出了政府的“4万亿”,重新启动投资拉动经济。殷鉴不远。当前,由于欧债危机和朝韩问题,导致了美元的反弹。而美国相对较弱的经济基本面和就业状况,导致了美国倾向于选择弱势美元,以增加出口、提高就业、促进消费。因此,一旦国际经济环境趋于稳定,美国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重回跌势。那么,大宗商品价格创出新高的概率就非常之高,尤其是中国无力左右的石油和铜的价格。原材料的上涨,相应会导致价格上涨趋势从PPI传导至CPI。只要美国的货币政策不从紧,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就无法避免。

由于导致通胀的原因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对抗通胀,也将是我国货币当局的一项长期使命。我们的预测是,2011年的CPI约为4.2%,2012年

4.5%,2013年5%。此轮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与2007-2008年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经济基本面相对健康。这个也是政府敢于在当前加息的底气所在。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基本面的恢复还比较脆弱,决策者必须在控制通胀和促进增长中取得一个脆弱的平衡。从政府提出的2011年的4%的CPI控制目标看,实际CPI应该在4%-4.5%的水平。对应当前2.75%的利率水平,2011年仍有加息3-4次的可能,每次25个基点。但春节前再次加息的概率不高。

当然,从传统的理论看,增加供给,也能有效缓解通货膨胀。但是,在当前的中国,从消费的角度看,任何商品都是供过于求的;从投资的角度看,任何商品都是供小于求的,或者,起码是阶段性的供小于求。所以,控制通胀、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也只有交给央行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将看到的是加息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交替上演,此起彼伏。

美国人担忧的是中年的迟暮,中国人烦心的是青春的躁动,各有各的难处!

(作者为申银万国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责任编辑: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居然在锯自己骑着的那根树枝,蠢得可怕”

换一种方式,让国宝“回家”

矛头直指哈尔科夫,普京首次公开俄军意图

普京特地去了趟哈尔滨,东北-远东合作前景如何?

中俄联合声明重量级要点,不只有图们江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