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丁立:东亚——热战不热,冷战不冷

来源:《社会观察》2011年第2期

2011-04-17 06:05

文 沈丁立

去年以来,东亚安全局势有三个新看点:其一,中国继续强势崛起,中美在黄海和南海权益问题上明显冲撞;其二,朝鲜半岛局势激荡,中朝关系趋近;其三,美国加强了与韩日的同盟关系。上述情形,是否有新冷战上演之势?一段时间以来,学界在热议中国该如何避免陷入东亚新冷战的局面。

解读东亚安全新看点

看点一,中国继续崛起乃不争事实。按官方汇率,去年中国经济产出与国防预算均列世界第二,国内生产总值去年已近美国同期40%,国防预算是美国同期1/9。去除美国反恐开支后,中国国防预算为美国防务费用的1/7,超日本50%,超印度150%。

中国快速提高的国力,使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问题上能够有所作为,中美纷争也同时加剧。对美国航母去年欲借韩国“天安”号事件之机进入黄海之势,中国政府表示严重关注,我军更是强硬反对,但美航母仍在延坪岛炮击事件后进入黄海。美国认为,去年中方提出南海为中国核心利益一说,单方面扩大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赋予沿海国的权利。在去年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美国政府对中国关于南海的主权诉求提出了责难。

看点二,去年朝鲜半岛动荡加剧,中朝关系升温。进入本世纪以来,朝鲜两次声称进行了核试爆,其核武发展态势明显。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劝阻朝鲜弃核不成,两国利益有所相背,中国国内呈现与朝关系正常化之说,要求对中朝特殊关系去血盟化。但去年中朝关系似有升温,朝方最高领导人一年两度访华,双边互动加强。

同时,去年朝鲜半岛局势十分跌宕,在朝韩西部交接水域接连发生严重事件。3月,韩国警备舰“天安”号沉没,11月,韩国举行大规模军演,在韩军向被朝鲜认为有争议的水区发射实弹时,朝鲜向韩国延坪岛实施炮击,造成韩国军民伤亡,美国因此向黄海/西海派出航母。12月,韩国再度在有争议水域实弹演习,朝鲜则收回先前威胁,地区紧张局势未有升级。

看点三,美国在去年加强了与日韩的军事合作。随着“天安”号的沉没,日本民主党政府刻意拉开对美距离的政治路线受到质疑,鸠山首相被迫下台。菅直人接任伊始,大幅调整对美政策,向美保证在相关美日协议失效前不再提出搬迁美国在冲绳普天间的基地问题。同期,韩国李明博政府借“天安”号事件显著提升韩美军事关系,加强韩美安全保障,尤其是连续与美高强度联合军演,但也因此造成它与其他周边国家关系的紧张。从去年下半年起,不断传出美日韩将探讨三边安全合作的消息。

东亚并无新冷战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学术与政策界去年就东亚战略选择开始讨论。其中一个焦点是,中国如何避免陷入东亚新冷战的局面。本文认为东亚并无新冷战,但是旧冷战也未结束。东亚同时有热战与冷战,但热战不热,冷战不冷。至于新冷战,则还无从谈起。

1950年,朝鲜以武力发动统一战争。朝鲜的逻辑是统一祖国是正当的,然而依照这一逻辑,朝韩任何一方主导统一均无不当。事实上,朝鲜不会接受由韩国主导统一。最近,李明博政府提出2011年是半岛统一元年,更被朝鲜斥为“痴人说梦”。朝鲜不允韩国主导统一,自己却以反击韩国挑衅为由发动战争,其行为则超出反击内涵。反击是阻止侵略,而非形成另一种侵略,朝鲜因此未能实现统一,并非匪夷所思。但当时朝鲜开启战端,打开了美苏及其追随者武力争夺的首页。而且,这种态势,并未随苏联解体而完全消失。去年的“天安”号警备舰沉没是非固然有待公断。不过,朝鲜以武力攻击延坪岛,表明以热战解决国际争端的思维与行动尚未从东亚国际关系的词典中完退,但这场炮击只是一次低烈度冲突。这是“热战不热”的含义所在。

在朝战停战以来的绝大多数时候,东北亚国家处理相互间国际关系并非采取战争,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开展意识形态竞争,这就构成了冷战。然而在过去30年中,即使昔日冷战对手间仍存冲突,甚至严重分歧,但它们中的大多数已发展起更为平衡的关系:意识形态争端逐渐褪去,武装冲突风险显著降低,经济共赢已日渐成为主导国家间关系的主线,这在中美、中日、中韩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冷战不冷”的内涵。

东亚尤其是东北亚还同时保留着热战与冷战的痕迹,但其程度已显著消退。对可能引发热战的大多数因素,譬如国家统一与领土争议,东北亚多数成员已建立起规避风险与冲突的机制。中国台海两岸正加强经贸联系,同时降低双方政治敌对与军事冲突之可能。中日、中韩、韩日间都存在领土争议,但三国领导人都将磋商作为规避武斗的前提。即使面对朝鲜发展核武,其他各方也正通过外交努力将此掌控在政治解决的框架内。在东南亚,中国与东盟于2002年达成《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宣示各方不以武力解决事关南海的主权争议。

东亚发生大规模热战的风险已大大削减,尽管低烈度热战之可能还未能排除。就冷战而言,尽管某些国家间失信状况尚未根本改善,但缺乏政治互信的行为体之间在经贸金融领域多已发生密切关联,逐渐形成一种政冷经热的复杂关系。这虽非理想,却胜于传统冷战局面。

联防增集体安全

人们对上述不冷不热的东亚国际关系是否满意,对一些国家间缺乏信任的东亚政治现状是否充满信心,回答是否定的。

东亚的安全成本高昂。美国为维持对其有利的东亚局势,在日韩常驻近10万部队,兼起监控盟国、威慑中朝之作用。中朝因此减少安全感,其被迫发展的核武能力也使美国以及盟国同样面临着核威慑。

东北亚的两国式盟约已有几对,过去有中苏、苏朝,目前还有中朝、美日以及美韩同盟。这些同盟安排的安全后果十分复杂,当某个同盟系统的成员因结盟而可能更感安全时,受其刺激而产生的另一个对峙性同盟恰恰可能抵消前者同盟安全的增加。在东北亚,难说整个地区的安全成效如何。但可肯定,在花费了巨大安全成本后,人们只能维持一个脆弱的地区安全生态,费效比肯定低下。

走出传统安全困境——而非避免新冷战陷阱——需要新思维。新思维的一种是扩大联防,将两国安保型的安全体制改造,使之扩展为多边集体安保。这就需要确定“集体”范围、集安内容、实施手段、责任分配、违约惩罚等一系列要则。

譬如,就防止延坪岛炮击事件重演,东北亚需要确定一个多边安全体系,至少将朝韩中美诸国纳入其中,确定即使延坪岛周边水域的主权存有争议,即使任何一方朝有争议水域发射实弹,朝韩中的任何一方也不得因此向对方人群目标实施进攻。为实现这一目标,中美以及联合国机构宜对这一海区进行长期监控,可采取低成本的电子监视与传感。一旦发生争端,这一集体安全体制即应启动磋商,控制局势恶化。

这种思维,是把一个盟国对另一个盟国的保护,转化为对违反规约者的共同制裁。在如此集安体系中,如果韩国滋事,中美朝将携手予以制裁;倘若朝鲜挑衅,中美韩将联合给予惩罚。中国将不再承诺只保护朝鲜的责任,而将把保护延伸到韩国。美国也不只履行保护韩国之义务,在当朝鲜受到入侵时,美国也应承担保护朝鲜的责任。

新冷战不存在,我们无须避免陷入不存在之物的陷阱。但传统冷战的藩篱在东北亚尚未瓦解,亟需各国走出冷战,而非既抱怨冷战,又同时在延续冷战对峙。“天安”号沉没,韩美因不信任中国而不邀请中国参与调查,即是冷战思维,无助于培育中韩信任。但在韩国公布了它所获得的调查“证据”后,中方不接受韩方邀请对此进行考察,同样无助培育中韩战略伙伴关系。即使中国不可能接受韩国的调查结论,仍可在考察后不予接受。

塑造集体安全体系,化保护一两个盟国为保护整个地区,可能是走出冷战的有益之道。通过这样的合作,中美更有可能化解双方疑虑,相互恪守防御之本,共同威慑侵犯威胁,实施非同盟安全联防。这是中国改善国家安全的合作之道,也是中国赋予他国安全的体制建构。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他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联合国官员:极度震惊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