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共同体”来了

来源:《社会观察》2011年第6期

2011-06-16 15:01

文 欧树军

四十年外交实践与战略研究经验、五十多次访华、六百页巨制,让基辛格的新著《论中国》成为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英国《卫报》以及中国媒体的最新宠儿。

出生在德国的犹太裔美国人基辛格,是美国务实政治外交政策的开创者,在中美恢复外交关系的谈判中居功至伟。《纽约时报》的评论指出了本书更大的看点:中国的历史塑造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世界观。基辛格认为,美国例外论是传教式的,而中国例外论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不会强迫别的国家改变自己的信念。这种差异决定了中美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接着,《纽约时报》这篇由日裔美国报人捉刀的评论话锋一转,再次回到自己作为自由派大本营的老本行,直言基辛格老矣,还在继续兜售“务实政治”这一外交战略思维,不少观点是在炒冷饭,更大的缺陷则是无视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对华政策主线,即人权外交。而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正是在基辛格结束政府公职之后,由民主党的卡特政府确立的。

一个强调务实的实力外交,一个强调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外交,这是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外交战场的分野。可以看出,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及其分别代表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两派,不仅在国内政治场域的价值观议题、经济社会议题、政治议题上两极分化,而且在对外政策上也互不相让。国内政治的两极化在基辛格辅佐尼克松前的1960年代初就开始,对外政策的两极化则从基辛格辅佐完福特即告登场。在这一点上,基辛格此书堪称美国保守派半个世纪以来理解中国的总结。

但是,作为美国外交舞台上一系列重大战略概念的发明者,基辛格这次也没忘了老本行。没有了苏联那样的共同对手,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八十八岁高龄的基辛格思考的问题仍然不乏尖锐睿智,他这次诉诸康德的《永久和平》:美国人有美国梦,中国人当然也可以有中国梦;美国有例外论,中国当然也可以有例外论;既然美国现在是独孤求败,中国也暂时不想招惹美国,那就最好不要彼此为敌。怎么办?基辛格在这里抛出“太平洋共同体”这个概念,将其作为中美之间经济互赖、战略互信关系的未来前景,以求避免冷战式的、你死我活的对抗。

看到这里,也许大家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这位美国外交战略思想巨擘似乎没有出什么星球大战、军备竞赛之类的馊主意,中国仍然可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韬光养晦、精耕细作。但是,我们有句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太平洋共同体”之于中国,正如当年“大西洋共同体”之于欧洲。美国用“大西洋共同体”战略收服了欧洲,正如保守派另一个思想引擎罗伯特?卡根所言,这种收服是用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为欧洲的永久和平梦想提供保障。

现在,“太平洋共同体”来了,与“中美国”那样的应急拉郎配不同,这是个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战略构想,只不过它着眼的不是中国的长远利益,而当然是美国的长远利益。这次,美国想收服的,不是欧洲,而是中国。这次,不是大棒,而是胡萝卜。这次,基辛格这位美国外交的老江湖,打出的不是排山倒海的降龙十八掌,而是若隐若现的玄冥神掌,力图将中国融化在西方制定并主导的国际体系中。

我们该如何?继续灵魂出窍般地接轨,还是头脑清醒地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联合声明》多次点名美国及其盟友,俄专家这样说

习近平同普京在中南海小范围会晤

上万字!中俄联合声明全文发布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会见记者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