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物种可连续交配14小时精尽而亡 科学家仍在研究机理

来源:中新网

2015-06-05 09:50

夏天来了,又到了万物交配的季节。近日,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在“持久帝”袋鼩(qú)属家族里找到了两个新物种分别命名为“大陆暗袋鼩属”(Mainland Dusky Antechinus)和“塔斯马半岛暗袋鼩属”(Tasman Peninsula Dusky Antechinus)。

你可以不知道“袋鼩”,但你不可以不知道他的“纪录”,这一以“风流”闻名海内的小动物在每年的交配季能持续性交14小时。不止如此,它们还以“极乐致死”而享誉动物界:在长时间马拉松式交配过后,袋鼩会出现脱毛、内出血、免疫系统崩坏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

“死了都要爱”的袋鼩

袋鼩个子并不大,有的不足20g。雌性的寿命约为3年,而雄性寿命在1年左右(你懂的)。

它们通常生活在洞中,白天晚上都能活动。每年夏天,随着日照长度的增加,袋鼩激素水平开始增加,引来了一年一度的交配季节。繁殖期一般维持2至3星期,而这之后,公袋鼩都几近灭绝。


袋鼩的长相还有点萌萌哒~

生理研究发现,血脉喷张的雄性袋鼩首先具有逆天高的性激素水平。血管里海量的睾丸酮,不仅让雄性兴奋、躁动,而且可促进血糖代谢,精力极为旺盛。此外,雄性袋鼩体内还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皮质醇。皮质醇可激发糖代谢过程,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保持体力和应激能力,皮质醇还能减缓交配时所带来的疼痛感。睾丸酮和皮质醇两种激素的共同作用,让雄性袋鼩持续不断地与不同的雌性交配,即便两周内不吃不喝,也可坚持持续交配,尽情地将精液射入到雌性体内,最大限度将基因传递下去。但睾丸素升高也会令它们变得好斗,打架也让不少袋鼩丧命。

如此自杀式的交配,对袋鼩种群又有何好处呢?科学家也是一头雾水。一种理论认为,自杀式繁殖方式可能是为了确保后代能够应对食物短缺的环境,父辈精尽人亡为母袋鼩和它们的下一代“节约”出更多的昆虫和蜘蛛等食物,以便它们更好地生存。

第二种理论认为,袋鼩自杀式繁殖方式(专业术语叫Suicidal reproduction,或者semelparity)源于精子间的竞争(PNAS 2013)。由于袋鼩所生活的高海拔地区,食物资源高峰很短暂,雌性为了迎合昆虫的爆发高峰,会集中排卵。所以袋鼩的交配季节大为缩短,留给雄性的交配的时间不多。此外,雌性袋鼩并不挑剔,随意与雄性乱交。交配后的雌性会将精子储存在体内两周后方能受精,所以雄性交配之后精子之间依然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较短的交配季节还导致交配过的雄性第二年的交配几率大大降低,权衡再三之后,雄性便进化出极端的自杀式繁殖方式,尽量将精子传递下去。极端严酷的环境下,浪荡的雌性,最终让雄性袋鼩选择爽死在床上。

由于栖息地减少及气候转变已对袋鼩的生命构成威胁,加上它们有做爱至死的习性,令袋鼩的数量越来越少,步向濒危之路。

责任编辑:钟晓雯
动物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