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流传段子“端午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 遭质疑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6-20 15:23

近日,朋友圈又传开一则消息: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

这则消息是以“普及知识”的名义开始的。“普及点知识:快到端午节了,有不少朋友又要在互祝‘端午节快乐!’错了!各位亲: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要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给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记住了?!”

就是这一条

端午节还不让人快乐了?可我们小时候过这个节都挺快乐的呀,是不是我们已古风不再了?

来看看古人怎么过端午。据敦煌文书记载,对于端午这样一个大节,社会各界颇为重视,有关活动丰富多彩,一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日。撰于唐大中十年(856)的张敖《新集吉凶书仪》中有《端午相迎书》:“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传自荆楚。但惭羁泊,何可申怀,空备团粽,幸请光临。”

敦煌研究院6月20日通过官方微信首次披露了一批涉及古代敦煌端午节民俗壁画及古文献,包括团粽相迎、献物致礼、赐扇、送扇、配挂咒符和香包丝带、登鸣沙山等民俗,不仅活动丰富,且有文人雅趣伴随其中,十分优雅浪漫。

很难想象古人在这些活动中是怎么做到“不互祝快乐”的。

那么再找找端午节的来源,或许能够找到一些“只能互送安康”的痕迹呢?已很难找到准确源头。作为一种因应时令的传统,从夏商周开始,每年进入盛夏之前都要有一些和环境卫生有关的举措,并有礼仪化的倾向(《后汉书·礼仪志》)。

五月被认为是毒月,五月初五这一日更是毒日,暑气上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毒齐出。所谓五毒,不仅身有剧毒,还偏偏形貌丑陋,看着就邪恶的很。除了这些自然的毒物,端午,更是邪灵作祟之时,鬼魅并出,为害人间。

所以,在这毒月毒日、五毒齐出的日子,古人都要围绕辟邪这一重要主题行事。饮雄黄酒防蛇,熏艾草驱虫,同时,人们也佩戴虎符,穿绣有“五毒”的兜肚,镇邪祛魅。

而吃粽子的习俗,则是到了东汉、三国前后逐渐形成的——因为在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上开始见到有关的记载。划龙舟的记载出现得更晚,大约要到南北朝的前期才形成了这一风俗。

现代人记住端午主要就是因为粽子了,当然,还有传说中这天投江的屈原(故事略)。同样的传说,也发生在伍子胥的身上。这位历史上有名的直臣,因馋被弃,死后还被夫差扔入河底,不得入土为安。而孝女曹娥的传说则更加悲惨,为了寻找父亲入河而溺的尸体,她于五月初五投江,以身殉父,才得以成全孝道。

但是说了这么多,都没有“不能快乐,只能安康”啊!

有人产生了质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今日发微博称,这帖子的说法并无依据。他引用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进行反驳。

张颐武6月20日微博

同样令人疑惑的是“非遗专家杨广宇”。观察者网百度了一下仔细翻阅资料,这位飞蚁非遗专家除了今年端午节期间出没,并无其它信息。而有不少网友也产生了相同的疑问:

杨广宇,您老人家在哪里呀?

又是朋友圈,那个“立法”、传销卖情怀的朋友圈。现在又出现一个杨广宇,不让我们快乐了。

看来只能这样——观察者网大声祝你:端午快乐!

(本文为观察者网原创 文/董佳宁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董佳宁
端午节 端午 粽子 屈原 朋友圈 网络谣言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如果我是特朗普,就再搞‘尼克松访华’行动”

美政府审查最后一刻仍无共识,球踢给拜登

他如何让叙利亚超越“1400年恩怨”?世界都在看

全球科技封锁加剧,中国量子计算如何追赶?

“中国无人机关乎生死”,美国的能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