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超:中美太空领域交流受阻,根结在于美方的偏见与懒政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7-26 07:47

李会超

李会超作者

空间物理学博士,科普作者

【文/科工力量专栏作者 李会超】

在科幻小说和电影《火星救援》中,当美国的货运飞船因仓促的发射准备流程而在半空中爆炸时,拯救宇航员沃特尼的行动陷入了危机之中。此时,中国宇航局伸出援手,向美国透漏了处于保密状态的“太阳神”科学探测飞船计划,并表示愿意使用本应用于发射太阳神的火箭为美国发射货运飞船。最终,在两国的携手努力下,货运飞船成功与赫尔墨斯号飞船对接,拯救沃特尼的行动得以继续进行。

然而,当我们对真实世界中的现状时,科幻小说中的这个美好的故事更像是发生在平行宇宙中的情节。在正在进行的国际空间科学大会(COSPAR)上,组委会为中国刚刚发射升空的“张恒一号”卫星设置了两天的分会。然而由于美方拒绝发放签证,与这颗卫星有关的中国科学家全部缺席会议,使会议的科学产出大打折扣。实际上,自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在太空领域的排华法案开始,中美两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长期受阻,而造成这一现状的根结则在于美方的偏见和懒政。

天上:国际空间站,中国宇航员不得入内

2007年,中国科技部副部长的李学勇表示,中国愿意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中来,为ISS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国际空间站的重要参与方,与中国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欧洲航天局(ESA)于2010年正式提议将中国纳入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伙伴中来,俄罗斯对此也表示欢迎。2012年,美国航天局(NASA)局长博尔登来到北京,与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等有关管理和研究机构的官员进行会谈,就中美在空间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合作展开探讨,其中就包括与载人航天有关的事项。

(参与到国际空间站计划中的国家,深红色为当前参与国,浅红色为曾经参与后退出计划的国家。)

在博尔登访华后,弗兰克·沃尔夫、约翰·卡尔博森等对中国抱有偏见的美国议员坐不住了。他们认为,太空是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高地,太空技术的发展不但为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提供了保障,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与中国在太空展开合作,将会使美国的先进技术流向中国,促进中国航天技术更迅猛的发展。他们担心,中国将会把先进的航天技术用于军事领域,从而威胁美国在外空乃至全世界的霸权地位。

就在中美太空合作初见端倪时,这些议员于2011年4月在国会推动通过了一项太空领域的排华法案,禁止NASA在没有国会特别授权的形式下与中国开展任何形式的太空合作。由于国际空间站接纳新成员需要各方一致同意,NASA在受国内法律限制的情况下无法同意国际空间站向中国开放。

(美国共和党议员弗兰克·沃尔夫,太空领域的反华急先锋。)

2015年4月,中国以开放的姿态,邀请美国CNN电视台进入高度保密的北京航天城进行采访。此时,中国刚刚成功执行了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任务,为未来建设自己的空间站验证了关键技术。在接受CNN采访时,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在此表达了中国与美国加强空间领域合作的愿望,同时表示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建成后,将向全世界开放。与中国的开放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方此后仍未就中美空间领域合作和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进行实质性的推动。

(CNN记者在北京航天城内采访神舟十号任务的三位航天员)

事实上,不少美国学者和航天员都公开表示过对中美合作的支持,而美国政客们的偏见却总是阻碍着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携手建设太空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弗兰克·沃尔夫曾在1999年公开将污蔑中国为“邪恶帝国”,一小撮其他议员也将空间合作问题与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无端指责结合起来。在他们眼中,一个糟糕的国家在合作中必然会干出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然而实际上,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筚路蓝缕26年,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靠的是航天科技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无论是火箭、飞船还是空间站的设计建造,都体现出了中国自身的特色,从没有照搬甚至窃取某个国家的技术体系。

目前,美国已经暂时失去了载人航天能力,只能任由俄罗斯敲竹杠,为每个去往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购买8000万美元一张的船票。2014年,当美俄关系发生摩擦时,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曾经威胁要“拒载”美国宇航员,还建议美国宇航员使用蹦床前往国际空间站。

与中国的合作将让美国拥有去往国际空间站的第二种载具选择,还将使美国更清楚的了解到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水平与目的。中国虽然对国际合作持积极态度,但中美合作对中国来说是一件有了更好、没有也无所谓的事,因为到2022年左右,对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开放的中国空间站就要建成了。

地下:科学会议,中国科学家无法参加

2014年,NASA准备在其所属的艾姆斯研究中心举办有关开普勒探测器的一次科学会议。开普勒探测器的功能是探测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在本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就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然而出乎科学家们意料的是,NASA在会前突然拒绝了所有中国籍参会者的参会申请。甚至是那些已经在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开展研究的中国籍研究生和学者,也不能参加这次会议。使得NASA做出这样决定的,仍然是沃尔夫等议员推动通过的太空领域排华法案。在该法案的约束下,NASA不能允许中国公民因工作进入NASA的机构和建筑。

如果说载人航天等航天技术方面的合作,在逻辑上还存在技术泄露的可能的话,与太空有关的科学研讨则与政客们担心的技术泄露没有任何关系。科学研究是利用航天器的观测或实验结果,对相对抽象或不能被立即投入实用的科学规律进行的探索。一位太空领域的科学研究者无需了解哈勃、开普勒等进行科学探测的航天器是如何被设计、制造并被发射升空的,他只关心观测数据中的科学内涵。

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家吉奥富·马西所指出的那样,拒绝中国学者参会的开普勒会议,讨论的是距离地球数万亿英里外发生的事情,与美国的国家安全无关。然而,政客们似乎懒得搞清科学与技术间的区别,直接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禁止了所有的交流方式,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懒政。

签证也是美国限制中美空间科学交流的惯用手段。除了刚刚发生的COSPAR拒签事件外,去年3月,中国月球和空间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于国斌因美国使馆拒绝发放签证,而缺席了定于3月19日在美国举行的月球和行星科学大会。按照大会安排,于副主任本来要向参会学者介绍中国未来几年继续开展嫦娥探月工程的科学构想,是一次信息输出为主的交流。然而美方在没有给出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拒绝了他的入境。

笔者是空间物理学的研究者,在笔者的老师同学中,无端遭遇赴美签证行政审理甚至拒签的情况时有发生,且使领馆不对拒签原因进行任何解释。在美国驻华使馆的网页中,对拒签原因给出的唯一解释是“有移民倾向”。然而,被拒签的科学家们往往都有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完全符合美方对申请人有“牢固约束力”的要求。

(美国驻华使馆网页上对拒签给出的唯一解释是“有移民倾向”。)

去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布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公开提出为了避免知识产权被窃,要对科学、工程、数学和技术等领域的中国留学生的签证进行限制。在COSPAR拒签事件发生的同时,北大知名生物学教授饶毅也遭遇了美使馆的屡次拒签,不得不向科学和大众媒体发信求助。饶教授曾加入美国国籍,回国工作后放弃美籍,重新加入中国国籍,更不存在向美国移民的倾向。他遭遇的拒签表明美国收紧签证的政策不只对于学生和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实行,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同样也被波及。

与特朗普总统的认识恰恰相反的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各高校的基础学科中可以说是一支生力军,他们为完成美国的科研项目贡献了大量劳动,为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产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在科学界,科研工作被认可的标志是将工作结果公开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并获得其他研究者的引用。也就是说,科学家们非常希望别人了解知晓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像政客们想象的那样在秘密基地里闭门造车。如果说学者访美进行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就会窃取美国的知识产权,特朗普总统不妨签署命令,禁止所有美国学者发表学术论文。

结语:自立自强,让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国际交流的新中心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太空领域与中国积极合作。2017年,几位欧洲航天员来到中国烟台,和中国航天员共同进行了训练,为今后参与到中国的空间站项目中来做好准备。近几年取得重大发现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等,也吸引了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加拿大等国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进行国际合作。面对美国对中美合作制造的障碍,我们最好的回应就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提高我们自身探索太空的能力,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吸引更多的国际合作,让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国际交流的新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工力量”

责任编辑:宙斯
太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