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超:《自然》杂志对中国南美天文航天合作的偏见站不住脚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6-18 07:49

李会超

李会超作者

空间物理学博士,科普作者

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落实的重要途径。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有关国家可以与中国的科研机构通过共建实验室、合作培养人才、学者访问交流等方式,取得科技创新方面的双赢成果。国际知名期刊《自然》杂志在5月初刊出了一系列文章,通过记者对科研人员的采访,研究一带一路是如何塑造研究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的。

南美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已经有不少南美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在天文、空间科学和航天领域,中国南美国家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自然杂志刊载了以《北京的南美开局》为题的文章对这些合作进行报道。然而,在撰写这篇文章的两位秘鲁自由撰稿人的笔下,南美科学界和其他各界对于双方的合作似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看法:自上而下的“中国式”行事方式让他们不习惯;合作似乎是一个小团体以密不透风的方式进行,学者们对此而感到焦虑;建立的太空测控站被严密保护,仿佛中国的海外领土,让人怀疑是否有军事用途。

然而,如果稍做调研就会发现,文章里阴阳怪气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自上而下?欧洲人也是这样做的

对于在地面上进行的天文观测来说,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层会带来一些麻烦。当大气中发生的天气现象将天空遮蔽时,天文观测显然就无法进行了。而紫外、红外和射电波段的一些信号在穿过大气层时,会被大气层吸收。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灯光照亮了越来越多地方的夜空,让暗弱的天体影像淹没在了人为制造的光亮中,从而使专业天文观测无法在人口密集地区展开。

而智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则使之成为了全世界观测天文学家们的天堂。设立在智利的大型天文设施,大都集中在智利北部的阿他加马沙漠。沙漠少雨的气候虽然不适合人类定居,但却为天文学家们提供了每年超过300个以上的晴天日,可以进行天文观测。沙漠中有处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区域,可以避开大部分水汽对射电和红外波段信号的吸收。由于人迹罕至,这里当然也就没有光污染的烦恼。

(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已经建成的甚大望远镜,在观测前利用激光对大气参数进行测量)

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的天文学家们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通过与智利政府的合作建立了“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在此,ESO建设了不少大型光学和射电望远镜,而正在建设的“极大望远镜”,则将以39.3米的惊人口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对于北半球国家的天文学家来说,在智利建立天文台还能让他们观测到在北半球始终处于地平线以下的天体,从而获得更多新发现的可能。ESO建成后,又与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展开合作,建设了射电天文观测设置。

(欧洲南方天文台正在建设的极大望远镜,其大小与民航飞机的对比图)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的天文学家们得以获得资源,有机会走进智利建立研究机构、开展天文观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国立智利大学合作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是开展这一工作的实体。然而,在文章中一位名叫Galaz的学者看来,这是一个通过政府和政府间协议建立的机构,机构建立的方式是从国家与国家间的协议开始,由有关政府机构告知学术机构他们将纳入合作框架,而不是由科学家之间接触、论证、进行可行性研究,最终达成协议。

然而,根据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网站上刊载的“中心简介”,他们曾经走访智利各主要大学和科研机构,向有关学者和学生介绍和推荐中智中心的工作及合作计划,了解智方的科研现状及与中方合作的意向及要求。同时,中方举办了多次中智双边天文科研交流会议,开展了两国天文史上最大规模的交流活动,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中方始终是在以学术界通行的方式寻找合作点,通过学者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可能的共同研究方向,而不是通过外交渠道促使智利政府向有关研究机构下达合作的任务,这位Galaz所谓的自上而下的合作方式,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同时,这种国际合作,完全没有政府参与也是不现实的。以欧洲南方天文台为例,当其建立的标志就是1963年11月6日,智利政府与欧洲南方天文台协议的签署。1990年,智利政府无偿拨付给ESO的土地促成了Cerro Paranal 观测站的建立,而目前ESO与智利的合作协调机构就是欧南台-智利政府联合委员会。不知在这位Galaz眼里,曾经殖民过智利的欧洲人的这一系列做法,是否也是“自上而下”呢?

一切保密?打脸都无需翻页

Galaz对中智天文合作颇有微词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正在发生,这是令人烦恼的事情之一。我不认为对中国的参与有反对意见,这是积极的,但同时(中智天文合作的开展)还有很多秘密。”

然而,就在这篇文章的同一页,文章的作者详细介绍了中智天文中心目前的运行情况和即将开展的工作。据这篇文章所言,中智天文中心目前有工作人员20人,包含固定职员、访问学者和学生。中心的年预算为150万美元,经费除了支撑中心的日常研究与运作外,还会资助智利天文学家开展科研工作、访问中国交流。

在成功运作6年后,中智天文中心计划扩展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中心,在天文学研究之外,还可以支持中国与南美科学家在地震、海洋、南极、沙漠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领域展开合作。中智天文中心还和智利北部的北方天主教大学签署了备忘录,准备与这所大学合作建立一个中型光学天文台。

于是,文章本身的内容都无法支持Galaz的说法。如果真如Galaz所说,中智天文合作的展开有很多秘密,那么外界又是如何对这个中心当前的运作和未来的发展有如此清晰的了解,甚至连年预算都能准确的给出来呢?更有意思的是,文章报道的这些情况与Galaz"秘密太多"的说法就出现在同一页上,自打脸都无需翻页。

(想必读者朋友中洋文好的人多得很,因此将这段自打脸的原文贴出,以方便读者自辩。)

事实上,中智天文中心的网站拥有提供中英双语的版本(http://www.cassaca.org/zh/   http://www.cassaca.org/en/),详尽介绍了中心运作和中智天文合作各方面的进展和情况。

今年2月,国家天文台刚刚在云南组织了第五届中智双边天文科学研讨会,以智利天文学会主席领衔的一众智利天文学家前来参会,两国天文学家交流了彼此共同感兴趣的研究工作,寻找了进一步合作的契合点。如果这位Galaz真的想打探到一些“内情”,他大可报名参会,与广大同行热烈互动。在这种情况下,Galaz仍然声称“秘密太多”,不知道是没有买到跨洋的机票,还是故意装聋作哑。

军事用途?好像不用跑到你那去

在航天任务进行过程当中,地面要尽量与航天器保持联系,监控航天器的状态,接收回传的探测数据,上传相关控制指令。然而,就像月亮从地平线下落后,我们就无法再用眼睛看到它一样,特定地点的天线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与航天器保持联络。如果想让通信尽量不“掉线”,就必须在全球不同经度部署测控站,无论地球如何自转,总是能有特定站点的天线能够“看到”航天器。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深空测控网——美国NASA的“深空网络”(Deep Space Network),就是利用部署于美国本土、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的三个测控站完成工作的。

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但即便把天线部署于国土东端的佳木斯和国土西端的喀什,配合国内其他测控站,最多也只能对月球和深空探测器实现60%的测控覆盖率。未来开展探月三期任务时,嫦娥五号需要在月球上着陆取样后返回,着陆和起飞的关键阶段,测控信号绝对不能“掉链子”,国内测控站因为地理限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必须寻求在海外建设测控站的机会,以实现更高的测控覆盖率。

位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内乌肯省萨帕拉县的深空站,是中阿两国合作建立的一个深空测控站。该站拥有一个直径为35米的天线,可以配合我国在全球建立的其他深空站,将对月球和深空的测控覆盖率提升到90%以上。

(萨帕拉的35米天线是中国探月三期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嫦娥四号任务中已初试牛刀)

根据之前的新闻报道,阿根廷政府拥有天线10%的使用权,可以在这段时间内进行自己的研究项目。然而,根据《北京的南美开局》一文所引述的阿根廷“环境与自然资源资金会”主任的观点,这个深空站背后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因为“非军事目的”的条款是在2016年才写进双方的合作协议的,而2012年开建这个深空站时则没有这一条。

然而,深空站的承建商中交建是在2017年6月才完成施工,之前无论协议的条文如何更改,一个热火朝天的工地显然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军事目的的航天活动,不少都要通过低地球轨道或者亚轨道来完成。而我国已经通过“天链一号”和“天链二号”系列卫星,成为了除美国外唯一一个拥有无缝式天基测控能力的国家。对于低轨和亚轨飞行器,通过高悬在同步轨道上的中继卫星即可完成测控任务,无需在全球地面布站。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内,中国似乎没有在美洲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需要和可能,无需在该地区设置地面站为工作在同步轨道等高轨的飞行器进行测控。一个单一的35米大直径天线,适于执行的也是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深空测控任务。如果说真的有军事用途,也许就是解放军和外星人开战了。

(中国在阿根廷建设的深空站拥有的35米天线)

结语

《自然》杂志是学界公认的全球顶尖学术期刊,在讨论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时,理应从科学和技术视角着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的,这篇文章却带着偏见大谈特谈科技之外的事情,大失《自然》应有的水准。在中国科技合作利用一代一路倡议“走出去”的过程中,这样的偏见可能还有很多。有些人虽然张开双臂欢迎曾经侵略过他们的殖民宗主国,喜迎动不动就用武力实现自己意志的霸权主义国家,却对怀着真诚合作目的、从未恃强凌弱的中国说三道四。对于这些无事生非的外国人,我们要做的很简单:做好自己的事情,该干啥干啥,不要答理他们。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柳叶刀
自然杂志 中国航天 南美 合作 偏见 报道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