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路遥评《神奇女侠》:DCEU首部超级女英雄电影,除了女权,还有其他

来源:知乎

2017-06-06 13:25

LI路遥

LI路遥作者

全职美食编辑、兼职美漫专栏作者

首映之后,身边对于《神奇女侠》的评价和点映截然不同了,基本集中在7到8分。个人认为作为一部起源电影,“中规中矩”其实是没什么值得诟病的事情。全片时间跨度略长,所以对一些情绪和人物个性的转折都做了简单化处理,这些也倒是都可以理解。

在两个最有价值的男性英雄出场之后,华纳的女性角色脱颖而出,不少媒体都分析华纳希望抢占先机开启女性超级英雄电影,更多抓住女性观众。这其中或许有阴差阳错(哈莉),又或许有既定的计划(神奇女侠),总之现在看来,这似乎是有可能的。

《神奇女侠》剧照(图/豆瓣)

女性主演的电影与受众

哈莉这个角色在电影上的成功,具有极强的偶然性,尤其是在评价如此糟糕的《自杀小队》中。虽然这个角色在漫画中圈粉无数,万千画师和读者都拜倒在其石榴裙下,但在电影的大多数消费群体中间,这个角色的认知度并不算太高。

玛格丽特·罗比饰演的哈莉·奎因,外表上几乎做到了让人惊叹的程度,但剧本所塑造的人物个性层面却一塌糊涂。这似乎并不影响这个角色凭借出众的外表,成为现阶段DCEU最成功的角色之一,甚至这位便宜签来的女演员,将会拥有自己挑大梁的女性主打电影。

很多中国粉丝认为,因为在中国互联网上活跃的MCU粉丝多是女性,爱参加活动的也是女性,电影中又有一些疑似卖腐的情节,所以MCU更吸引女性观众。而DC现在合计的这些女性主演的电影,是主打宅男市场的,但数据不支持这种观点。

必须先指出一点,哈莉这一角色的成功,并不代表《自杀小队》的受众会以女性为主,因为《自杀小队》讲的是一个小团队,哈莉并不是绝对主角。包括《复仇者联盟》、《美国队长》、《银河护卫队》等漫威出品的大多数超级英雄电影,在北美市场受众群体大约都是男性占到60%的比例。用北美市场的数据,不仅仅因为北美市场所占比例较大且数据统计准确,同时也因北美市场两性观影人数总量大约是五五分,而其他的一些票仓地区例如中国,男性观众的绝对数量应该是大于女性观众的,男女观影人数的比例差距可能会更大。

事实上,当年迪斯尼愿意豪气收购漫威,很大原因就是想要抓住男性观众的市场。如果观察北美的数据就不难发现,动画电影、迪斯尼旗下真人化的公主电影等,受众群体都是女性多过男性,女性会占到55%左右。而动作类商业大片中,由大表姐饰演的女主角挑大梁的《饥饿游戏》,女性观众比例达到了60%(对不起那张图我一下找不到了,找到了补上)!

以这些数据的角度来说,《神奇女侠》这种女性主演的超级英雄电影,绝对符合一部想要吸引女性观众的商业电影的特征。虽然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并不希望将“DCEU第一部女性超级英雄电影”作为绝对的卖点,也不愿意过度打女权牌,但客观来讲,《神奇女侠》题材角度对于女性观众的吸引力应该是大过现有的其他超级英雄电影。同样的情况其实也出现在当下的漫画中,除了神奇女侠之外,漫威的惊奇队长等优秀的女性角色,也吸引了不少女性读者的青睐。

然而遗憾的是,女性角色的玩具或是其他一些周边的销量通常相形见绌,这对于女角色造成了很大地限制,但这就是其他故事了。

不论如何,以“DCEU第一部女性超级英雄电影”来谈论《神奇女侠》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在我看来,其中的商业价值与意义,远大于拘泥于女权概念之中。女性超级英雄电影的出现,更多在于商业价值的推波助澜,以及女性观众在电影消费地位中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几句口号、或是是否剃掉腋毛所能代表的。

所以,我很期待今年关于这部电影的观影人群相关的数据,也许能说明一些有意思的问题。

去漫画化与现代化

“去漫画化“的概念在MCU电影的粉丝中应该已经达成了共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DCEU的粉丝也会接受这件事情。电影相较于角色来源的漫画,本身就是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自然会对于角色进行一些身份和个人经历的重塑。虽然很多漫画角色作为认知度较高的IP,会保留一些大众喜爱的特质,但为了融入当代流行文化而进行现代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简单说:“去漫画化“去掉的是一些过分条条框框的情节,给予剧本比较大的原创空间,但是保留下这个角色闪光的一面;“现代化”则是让这个角色能与时俱进的发展,够得到当下观众们对于其品格或者个性的认可。毕竟,不论是MCU还是DCEU,故事的时间背景都和现实接近。

所以,作为一部系列电影中的起源电影,《神奇女侠》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现在,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神奇女侠。

自从40年代诞生以来,神奇女侠的形象也几经变迁,追其缘由,大多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态度相关。甚至作为一个带有女权主义色彩被创造出来的形象,40年代的神奇女侠带有很多宅男色彩的桎梏,因为漫画的作者以宅男为主。

事实上,诞生于黄金年代的DC三巨头,以角色的现代化来说,难度远大于诞生于6、70年代的一些漫威热门人物。但我很欣赏现阶段《神奇女侠》电影中对于性别意识温润的态度,她兼具女性特征的美丽,又有着战士的强大,虽然外界对于她的性别一直有质疑,但她自己却从不动摇地认为本来就应该这样。在电影中,黛安娜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她认为自己可以做和应该做的,那是她的责任,并没有过强的性别色彩。

《神奇女侠》剧照(图/豆瓣)

大胆假设,随着情节的推进,甚至在未来的电影中,黛安娜在人类社会中如有成长,作为普通人的形象,越趋近于一个让人尊重的现代女性,这个角色可能越受欢迎。

神的双重身份

让我们回到这部电影之中,来聊一聊DCEU中终于有了一位有着双重身份的英雄。

在DCEU之前的电影中,对于超人和蝙蝠侠的双重身份,并没有进行着墨很多的描写。而此次《神奇女侠》的电影,在讲述神奇女侠作为英雄的诞生故事的同时,也预示这这个人物双重身份的诞生。

生活在天堂岛的黛安娜,其实并不了解人类,她所知的一切都来自于故事中的描述。于是,人类的本性被粉饰得善良、正直,战争的爆发来自于蛊惑,而非人类本身的贪婪与残暴。黛安娜从天堂岛进入人类社会的过程,正是她的想像从打破到重建的过程。从一战之后,还有一百年的时间让黛安娜去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类。

而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这个亚马逊人,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类的身份——黛安娜·普林斯,生活在人类之中。人类社会对于黛安娜的影响和超人理应是不同的,超人从小成长于人类社会,他之所以成为英雄得益于他作为人类角色的选择。而黛安娜,她的种族带有极强的宿命论,似乎天生就是为了神圣的使命而生。她的人类身份,让她发现人类弱点的同时,也会体会到人性的闪光之处,这也许会成为她相信人类的理由。

而人类身份的另一种价值,是帮助一个既有的英雄形象增加更多的真实个性。在这方面这部电影并没有特别多的发挥,但我个人期待能够在未来有所展开。

不靠谱小分队与小人物改变历史

当主角们开始寻找不靠谱的队友时,我以为好莱坞流行的套路要来了——一群看起来不靠谱的小人物,却各有故事各有所长,最后共同努力完成了任务。但之后情节的发展似乎否定了这个套路,也让这些小人物变得无足轻重。

由于篇幅有限,原本把他们作为推动情节的角色倒也无可厚非,但遗憾的在于,电影中的黛安娜虽然通过和普通人的相处明白了人性之中可贵的闪光之处,却没有通过这些“不靠谱的队友”,理解比她弱小的人类生活之中可能会有很多无奈。她对于人类的同情,更多来自于无辜的死伤,却没能体会到人类的无力感。

我们早已习惯了影视作品中“小人物改变历史”的桥段,但小人物更多时候是被裹挟于历史之中的。这样的无力感,也许当亚马逊公主面对宿命时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而在特殊环境下,那些不靠谱的小人物身上可贵的品质,如果能鼓舞这位半神,也许会让故事更有韵味。

电影中的动作戏设计

和DCEU前作们朴素的动作设计相比,《神奇女侠》中的动作设计和场面调度都要好看不少。虽然某些动作依旧无法逃脱诡异的慢镜头,和让人崩溃的“砰砰砰”,但好歹能够给人些许喘息的机会。

不过整体看来,《神奇女侠》的动作戏设计依然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并不会让人有很强的新鲜感,剪辑也说不上花哨。对于不同审美趣味的观众来说,这次的动作戏算是一种比较折中的呈现,虽然不是出色到惊艳,但至少应该都能讨到好。

关于未来的一点点展望

老实讲,应该也觉得官方在推蝙蝠侠和神奇女侠官配对吧,感觉当年JL动画没有成真的愿望是不是要成真了喂。我个人非常反感新52超人/神奇女侠这对双神组合,好在现在电影好像没打算抛弃露易丝,so……

个人觉得这次《神奇女侠》中一些内容和 DCEU 之前的电影是对不上的,但是短期内并没有续集的计划,所以也不知道之后《正义联盟》中到底会选择哪一个性格。

最后,我想问个问题:

离开天堂岛的时候黛安娜穿的衣服是这一套,天堂岛都是有点古希腊风格的很好理解。

《神奇女侠》(图/豆瓣)

在战场上突然换成了这一套,导演之前还强调她没去过美国,可是这身衣服……(一看就是美国人设计的啦!!!!)

(本文为“LI路遥”在知乎问题《如何评价电影<神奇女侠>(Wonder Woman)?》下的回答,观察者网已获答主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李泠
好莱坞 超级英雄 电影 漫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抵达布达佩斯,匈牙利总理夫妇机场迎接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习近平:中塞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在徐徐展现

福建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欧洲战略自主正触底反弹,对华合作能更好认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