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高考来临,说说我帮台湾高校招生的那些事儿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6-06 11:23

林楠

林楠作者

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第二届赴台陆生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林楠】

临近高考,学子们除了担忧考试,填报志愿也是让人头疼的一件事情。作为第二届赴台陆生,笔者从2012年开始就帮着辅仁大学招生,除了平时经营经营微博,每年也都会来大陆做宣讲会,介绍一些台湾高等教育现状、陆生招生政策、学校的基本状况等,也深切感受到了两岸政治关系变动对陆生赴台意愿的影响。

高考前的5月22日,台湾招收大陆四年制本科生招生简章出炉,整体招生名额从去年的2136名减少到今年的1000名。今年参与招生的学校共134所,比去年的142所减了8所,但招生名额却减少超过一半。“国立”大学每校原本只有5个名额,影响不大,但对每年学士陆生招生名额都超过或接近100人的老牌私校,如淡江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铭传大学、逢甲大学、辅仁大学等,影响却是很大。

担心马英九不能连任,急忙上马招陆生

台湾对陆招生政策要从2010年说起,当年8月19日,经过多年讨论折冲加上多次蓝绿“立委”打架,台湾“立法院”终于通过了《大学法》、《专科学校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俗称的“陆生三法”。这项台湾承认大陆学历、欢迎陆生来台的修法举措,历经15年8位“教育部长”,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6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访问”美国时,提出未来执政“五要五不要”,其内涵基本延续“胡连会”签订的共同愿景,并加入两岸文教交流的新策,主张大幅扩大两岸教育与文教交流,包括承认大陆学历,并让大陆学生也能来台湾读书。

等到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也一直积极推动此事。当时台湾社会已经受够了自李登辉的“戒急用忍”到陈水扁的“闭关锁‘国’”,对于两岸能够扩大交流大多持欢迎的态度。

陆生抗议蔡英文政府健保改革

但由于台湾社会还是有部分民众担心陆生到台湾读书会排挤本地生的教育资源、或影响本地生的打工机会,因此配套“陆生三法”通过时也提出了“三限六不”的限制性措施,具体而言包括:限制采认大陆优秀学校学历、限制陆生总额、限制学历采认领域、不加分、不影响本地招生名额、不提供“政府”奖助学金、不打工、不就业、不能考公务员等。

而这“三限六不”的限制性条件主要是为了让反对陆生來台的民众放心:陆生来读书不会影响到本地生的;同时也部分是为了限制自己人,因为担心越来越多台湾学生到大陆读书,特别是就读台湾最热门的医学系,毕业后还可以回台湾找工作,而台湾不承认大陆医事相关学历也正因为此。

当然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限制:就是台湾不允许大陆的高校到台湾招生,担心人都被抢走了,于是大陆方面也不同意台湾的学校集体去招生。而大陆的媒体也基本不会报道台湾招生的相关消息。不得不说,这是两岸特殊关系下的产物,而这也实质上影响了两岸教育的正常互动和交流。

修法通过后,台湾的大学就在讨论是2011年马上招生呢,还是等到2012年再招,因为若选择2011年马上就招,在作业时间上有点仓促,包括要成立“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研拟招生简章、与相关行政部门讨论陆生來台的相关事项等繁琐的行政事务。但当时有大学校长提出,万一2012年马英九没有连任,会不会又招不成了?于是大家就硬着头皮赶在2011年9月让首届陆生到台湾就学。在台湾,有句话叫“头过身就过”,只要是既成的事实,即使换党执政也不会倒退。

2015年11月,新加坡的“习马会”上有一个细节被忽视,马英九在这么重要的场合提到希望大陆能够扩大专升本学生來台,这当然反映了他欢迎并且希望更多陆生到台湾就学,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因此来缓解受少子化直接冲击的后段科技大学的压力。据传言,当初有科技大学校长跟马英九说类似的话:只要开放陆生专升本,少子化的影响就没有问题了。与此同时,在陆生招生的名额分配上,“国立”大学主要招研究所(2015年才开放每校招5个本科生),私立大学主要招本科生也有类似缓解少子化冲击的目的。可是现实真的是这样么?

台湾大学为什么每年都招不满

一般而言,凡是在台湾读书的大陆学生都被认为是“陆生”,目前包括四类:①学位陆生,②交换生,③研修生,④闽台班。其中,第②类和第③类的差别在于研修生还要再另外给台湾的学校交一份学费,而交换生则不必。至于第④类,是福建高校和台湾高校签订的3+1合作项目,其中大学四年期间要在台湾学习完整的一年。

但官方语境上说,“陆生”专门指学位陆生,也就是要在台湾学习并获得学位的大陆学生,目前包括以下学制:研究所(博士班和硕士班)、四年制学士班(即大学本科)、二年制学士班(即专升本)。

从上表可以看出,自2011年到2015年,选择到台湾读书的陆生越来越多,而蔡英文上台后,人数略有下降,但今年(2017年)选择在台湾读研究所(硕博士班)的人数则创下历史新高。

当仔细分析这些录取数字背后的意义,会发现台湾怎么每年都招不满,特别是二年制学士班缺额这么大?除了宣传不力、大多民众对台湾招生不了解、有疑虑外,也跟台湾这些招生名额的分配有关。对大陆学生真正有吸引力的大学不会超过30所,而台湾每年参与招陆生的大学有140所左右,换句话说,有相当一部分名额直接分给了对陆生没有吸引力的学校,也就直接造成了台湾根本不可能招满陆生。

但是台湾各大学内部对于这本来就不算多的陆生名额如何分配也吵成一团,好学校希望名额都分给他们,而那些后段的学校纵使只有1-2个名额也要积极争取,因为这是为了面子,而不是为了里子,根本不在乎是不是真的没有学生要去念,也不在乎这些名额是否真的就被作废。而台湾“教育部”为了彰显“公平”,也会分配名额给这些后段学校。不把精力花在把饼做大,而花了大量力气在如何“公平”的分饼,这也在台湾的许多政策上得以体现。

此外在招生名额的数量上,表面上看,台湾方面的“三限六不”中有“限制陆生总额”一项,但在招收陆生多年后,台湾已经把这个“限制”放的很宽,现在不过徒有其名而已。而每年台湾能招多少名额,与其说是两岸协商的结果,不如说是大陆方面拥有绝对的决定权,而台湾方面也只能配合办理。今年四年制学士班名额减为1000,也应该是大陆方面决定的,台湾方面巴不得希望招生名额能够更多一些。

陆生缩减冲击两岸青年交流

两岸青年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不只是鼓励台湾青年到大陆、了解大陆,也包括大陆青年到台湾、了解台湾。台湾的大陆青年,特别是读学位的陆生。唯有透过长期的生活,包括到过菜市场、搭过公车、吃过路边摊等,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也才能真正知道这个地方的民众在想什么、关心什么。只透过媒体是难以真实了解一个地方的状况。

同时,陆生也是许多未曾到过大陆的台湾青年了解大陆的一个重要窗口,笔者是我们系第一个大陆研究生,而同班同学因为跟我接触后,才发现陆生跟媒体上报道的不一样,后来也选择到大陆的学校交换、到大陆的企业实习。同时也有不少陆生在台湾成家,真正做到了“两岸一家亲”。

诚然由于陆生的特殊身份,许多言行会被持有特定立场的台湾媒体放大,因为这些媒体就是要试图否定“陆生赴台”的整体政策,但也因为有这么多陆生到台湾,促进了两岸青年的交流,也让更多台湾民众通过大陆的青年人了解大陆。赴台陆生和赴陆台生一样,具有宝贵的两岸生活经验,这个群体是两岸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要资产,也是未来促进两岸融合的重要力量。

眼下受蔡英文政府两岸政策的冲击,再加上今年陆生健保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带来了很不好的观感,陆生赴台读书的意愿也备受打击。台湾私立学校实践大学学生事务长赖岳谦就坦言,蔡英文改变了“九二共识”之后两岸政治氛围,产生很大的变化,这个影响到很多家长跟陆生的考量。

而笔者在今年的招生现场看到,来参加宣讲会的家长除了关心录取分数线外,现在特别担心陆生在台湾的安全问题。要消除这些疑虑,增进两岸交流包括青年学子的交流,高层的善意很重要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台湾 台湾大学 台湾年轻人 陆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临近卸任,美商务部长:对华芯片禁令是“白费工夫”

特朗普威胁巴拿马“收回”运河,还扯上中国

被当面打脸,日铁急了

受中国影响,澳企要在稀土加工业务上发力了

挪用学生餐补、欠薪欠保…审计署发布报告涉5380多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