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伟:关税大棒下,“新三样”企业低调出海,越南、墨西哥还是美国?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5-22 20:19

林新伟

林新伟作者

美国翎美投资咨询公司首席合伙人、美国前各州驻华协会会长

"我们坐在这个房间里,中国的工业政策似乎遥不可及,但如果我们不团结一致做出战略性回应,我们两国乃至全世界企业的生存能力都可能面临风险。”5月21日,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在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的演讲上,大谈所谓“中国产能过剩”、“中国威胁论”。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耶伦此次访问欧洲的目的之一,就是游说欧洲国家跟随美国策略,“设置贸易壁垒,阻止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和电池板等产业在西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此前的5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价值180亿美元的产品增加关税,其中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等产品。这是美国对2019年对华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的结果,这些产品的关税高则从25%增加到了100%(电动车),最低的也从7.5%增加到了25%(锂电池),重灾区正是中国的“新三样”。

这些年,为规避美国的关税制裁,中国制造业企业绕道东南亚、或者前往墨西哥,也有的直接赴美投资,将产品直接卖到美国市场,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儿。

林新伟,现任美国翎美投资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合伙人,这些年成了中企“新三样”制造企业逆流而上扎堆投资美国的见证人。

林新伟之前曾任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商务厅驻华首席代表,美国佐治亚州经济发展署中国首席投资代表、美国各州驻华协会会长,从事美国州政府绿地投资招商工作19年。相继协助海尔、江南化纤、科尔、运城制版、巨石、佳通轮胎等企业在美国投资建厂。2017年,他曾对观察者网讲述过中国“三高企业”如何在美国成为地方政府香饽饽的故事

2023年9月林新伟陪同一家中企考察位于亚特兰大郊外的闲置厂房 图片由作者提供

近日,观察者网编辑和林新伟聊了聊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中企制造业出海的新动向,以及此次美国加征关税,对相关中国制造业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希望从中国制造业出海见证人的视角,呈现中国企业,尤其是载满赞誉的中国“新三样”制造业企业,在走向全球开启国际化征程的道路上,正在面对的地缘政治风险与挑战。本文无意做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读者谨慎甄别。

【文/观察者网 苏堤】

加税暂时对中国企业影响不大

观察者网:此次美国对价值180亿美元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到25%-100%不等,您听到的美国地方州政府官员和商界人士是怎么看的?

林新伟:以前我只代表美国某一个州,现在我带着项目到不同的州、不同的县郡去考察,所以听到的声音会更多一些。这个政策才刚出来,大家也不觉得意外,因为之前媒体有过相关报道,中美两国官员之前的会面,也就这方面的问题做了沟通。所以我相信对中国来讲应该也不完全是个意外。

另外,从涉及的产品金额来讲,很有限;而且有一些品类更多的是从所谓防范的角度来加征的,比如说电动汽车。美国市场上实际上就看不到中国的电动汽车在售卖,所以关税从25%提高到100%,甚至提高了200%,也没有本质的差别。

美国设厂,韩国新能源企业抢得先机

观察者网:所以说,升幅尽管非常大,由于原301关税的存在,从中国进口的本来就少,甚至没有,所以似乎对中企影响并不大。那么美国下此狠手,大谈特谈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对美国构成了什么竞争和威胁,纯粹就是胡说了?

林新伟:这么说吧。2018年6月,我曾拜访过一家中国光伏TOP5企业的老板。他说,美国的关税让他很头疼,301法案的关税今年30%,以后每年降低5%,过几年复查可能又是50%,不如索性一次性涨到100%甚至200%,对我们决策反而更加容易。

对全世界的生意人来讲,市场有高潮有低谷,他们不怕最坏的状况,他们怕的是不确定性。中国的企业家也是一样的。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让企业很难做决策,一旦决策失误损失会很大。因为清洁能源项目通常投资金额非常大,市场变化和技术更新也很快,企业建厂的投资决策会非常谨慎。

这家企业当时有意投资5亿多美元到美国设立工厂,但是后来没有做成。因为当时他们已经在东南亚建厂,通过其东南亚工厂的生产绕道出口美国,既可以规避中国制造出口美国的高额关税,各方面成本又比在美国设厂更划算,于是就放弃了。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现在回过头看,他一定后悔死了。当初要是在美国建成工厂,这几年他就成了最大的赢家。因为新冠前在美国建厂的基建成本比现在低至少30%,而且当时政治气候、投资环境也比现在要开明。

几乎同一时期,2018年,韩国的韩华Q-Cells在美国佐治亚州宣布了1.5亿美元光伏组件建厂计划,计划产能只有几百兆瓦。当时看起来他们肯定要赔钱,因为其规模和生产能力,与中国本土和东南亚的同行相比,产能都很小。

韩华Q Cells较早布局美国,疫情期间更是继续扩张产能,实现在海外市场开拓的后来者居上,图为其总裁Justin Lee

但是回头来看,这家公司做了最聪明的决定,这几年Q-Cells在美国知名度最高,价格卖得也最高。因为美国市场对光伏组件需求很大,可美国的光伏组件公司还没有培育起来,产能非常小,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工厂也才刚刚起步,所以即使美国光伏组件这一年价格跌得很厉害,Q-Cells都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客户有时候还得等,因为他们是美国制造,美国光伏电站开发项目会愿意为此付出溢价。

中企赴美考察很踊跃

观察者网:美国从特朗普时代开始就在出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2022年还搞了《反通胀法案》(IRA法案),斥资3, 700亿美元补贴清洁能源、医疗等领域的发展。这么说,几年下来,美国本土的企业还不是Q-Cells的竞争对手?我看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这些年也在大增,其中也包括美国市场,尽管美国市场面临大量的审查,中国企业就没有抢得先机?

林新伟:美国本土企业中还没有Q-cells的强劲对手,主要原因是美国缺乏相关的供应链配套,此类项目投资大,投资成本回收期长,市场及相关技术变化很快,投资风险较高,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国会通过IRA法案,希望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来自全世界的清洁能源项目投资美国的原因。

中国的企业在美国投资,这两年有已经宣布建厂的项目,但都是最近一年或者一年半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美国的《反通胀法案》公布之后,他们才开始在美国做选址。所以这两年也是我做中企赴美绿地投资工作以来最忙的两年,来美考察的中国企业非常踊跃。

做企业的就是看哪里是最大的市场,哪里的利润最高。我相信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都是一样的,但问题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和市场环境下,中国的市场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卷得太厉害,利润在摊薄;既然美国要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那么直接在美国设立工厂以规避关税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一个选择;再者,企业做大之后,出海满足全球客户需求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反通胀法案》出台后,不单是中国,韩国、日本、欧洲的清洁能源项目也都一窝蜂地过来了。由于美国的清洁能源市场需求很大,因而就成了各国企业的“必争之地”。

这两年我们服务的的中资项目其中超过一半以上是“新三样”,包括光伏和动力电池。其他也包括,汽车配件、化工、医药中间体、医疗器械、机械产品,还有电子类产品、电力设施等。与之前不同的是,不管是中国的项目方还是美国的落地方,现在大家都不喜欢敲锣打鼓来宣传,都很低调。但是这两年落地的项目的确不少,而且我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会比前面两年还要多。

因为选址本身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做很多详尽的选址调查、优惠政策谈判等等。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协助客户在美国根据项目制造要素的要求,做选址方面的工作,同时也会协助中国项目与美国地方政府、水电气公司讨论优惠政策的配置,及提供项目落地前后的专业建议。

观察者网: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很多产业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美国市场肯定配套没那么全。那么据您观察,这些中国企业在美国的绿地投资,是为服务自己的上游客户来的,还是面向美国市场,自己赴美投资的同时,也说服配套企业一起?

林新伟:是的,你说的很对,不单是没有国内这么齐全,甚至有些产业在美国是没有的。

所以我刚才说“新三样”,不仅是主流生产企业来美国投资,实际上他们也带动一些配套企业来了。因此有些项目很大,有十几亿,甚至二三十亿美元的,而有些就很小,完整的产业链还是在中国。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完整性还是很强的,全世界说实话几乎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拥有这么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

有些项目实际上是因为中企的韩国、欧洲、美国的客户在美国本土,所以他们来美国投资设厂,比如说也有很多中国的公司给LG、SK、丰田等这些韩国、日本的公司生产配套零部件,为了服务这些客户,他们就到美国来投资。

观察者网:您前面提到,2022年《反通胀法案》之后才开始赴美投资的一批中企,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

林新伟:有些已经宣布了,有些是在接近宣布的状态,有些还在考察,另外有一些说实话还在犹豫。“宣布”后的项目,有些产品已经生产出来了,效率还是很快的。

2023年6月7日,远景动力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佛罗伦萨县的智能电池工厂举行开工仪式。该工厂规划年产能达到30GWh ,将100%由清洁能源驱动,于2026年投产。图:公司官网

在新冠之前,我已经带了20多亿美元的中国制造业项目来美国投资,这些项目都是绿地投资,所谓绿地投资就是买地、盖厂房、安装设备,最后投产。

而现在的项目以“新三样”为主,很多是希望找现成的厂房,因为市场的需求太紧迫、太旺盛。另外就是IRA法案或者反通胀法案的优惠政策是有年限的,越早投产赚得越多,所以大家现在都有一种紧迫感。

观察者网:IRA反通胀方案的补贴具体到企业层面能有多大?

林新伟:美国的补贴是两种,反通胀法案的补贴是从联邦政府层面的,这跟州政府、地方政府和厂家都是没有关系的,它是补贴给客户端的;就是购买产品的客户,比如购买新能源产品的消费者享受补贴,光伏电站、风能电站等开发商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我的项目客户作为生产商是间接受益者。

另外一部分补贴来自地方政府。地方上会根据投资项目的金额,以及雇佣人数提供财政补贴。这部分就是我们擅长的。根据这些数字,我们协助中企争取州政府的优惠政策。因为美国的招商力度也还是蛮大的,我参与过的项目,曾经有些特大型项目的优惠政策,光现金就有几千万美元。

项目落地比任何时候都难

观察者网:记得上次我们采访您的时候是2017年,当时中美关系还是比较正常的。至今7年了,中美地缘政治日趋紧张,你感觉到的中企赴美投资有什么变化?

林新伟:变化很大。我讲两个最明显的变化:一个是2017年的时候,我的挑战是怎么说服中国企业来美国投资。因为那时候不是每个中国企业都能够接受来美国投资的建议,虽然中国商务部2006年就提出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了。

但是现在,根本不用我去做工作了,现在不是我去找客户,而是他们带项目找上门来的。不管是以前的老客户牵线,还是新客户通过网站搜索找过来的,都有。所以现在我们不缺项目,但是现在在美国落地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我分析下来有几个原因:

一个就是美国推进制造业回流,全世界的制造业企业都在看美国市场的机会,而且这些有意向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点,都很急,希望项目早点落地,但是在选址的时候,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就会面临挑战。

中国的新能源项目通常要有很强的供电、供水、供气的能力,这一点在美国会面临挑战。因为美国不像中国,中国人相信要致富先修路,会提前布局基础设施水电煤,再招商引资等项目来。美国的做法是,你得证明这个地方有相应的需求,电力公司才能扩容。

美国不缺电,发电能力也是够的,但是美国最缺乏是什么呢?缺的是高压电转中压电,再引到厂区这一步。这是我们现在选址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就是全球地缘政治、中美关系的紧张,今年又是美国大选年,美国个别的州已经表态,几乎不再接纳中国项目了。

中国制造赴美建厂标志性企业——福耀玻璃美国工厂的工人们,截图于纪录片《美国工厂》

但是我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美国某个州说,“我不接纳中国项目,甚至限制中国项目”,言下之意不是说中国项目就根本不考虑了;而是说,你要来我也拦不住你,但我不能给你现金价值的优惠政策了,希望你知难而退。

所以,有些中企在美国选址的时候就跟我说,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去民主党执政的州?似乎他们觉得民主党执政的州对中国项目更欢迎,更宽容,或者更支持;甚至有些人会明确讲,共和党的州我们就不考虑了。

但是我给他们的建议是,还是按照选址的基本要素来做分析判断。这个基本要素就包括物流运输、劳动力、水电气配套等等。因为我们做制造业不是看今后的两三年或者三五年,而是要看今后二三十年。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三五十年的政治气候,两国关系今天是朋友,明天可能针锋相对,或者反过来也是有可能的。

不是说我完全不考虑当地的政治氛围,而是我相信中美关系走到今天,一部分原因是疫情对双方之间交流的阻断造成的。

在我过去25年从事中企赴美投资的经历中,无论我在南卡罗莱纳州还是佐治亚州商务厅工作时的项目,政府换届都没有影响到我们以前做的任何项目,比如上一届政府给的政策,下一届会继续遵守,这在美国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已经落地的中资项目目前要扩建或者增加投资,他们都会被视作美国公司来对待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 看,如果说州长换了,那会不会影响他们对中国投资项目的态度?这完全是有可能的。美国的体制就是如此,通过选举上台的官员,有时候他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是有差距的。

举个例子,我就不具体点名是哪个州了,它的州长和联邦议员可能是美国最反华的,但是事实是,这个州吸引的中国投资也很多。我曾经拜访过这个州的商务厅长,他解释说,“你在美国这么多年,你也知道的,大家在不同的场合讲不同的话,你的项目我们会继续支持”,等等。对他们而言,无论是来自美国,还是全世界其他地方的投资项目,他们希望引来的项目最后是靠谱的,对当地经济发展有贡献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赴美投资的中国企业都是中国的民营企业,毕竟中国的出口绝大部分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完成的。

加税是拜登争夺选民的政治姿态

观察者网:听您这么说,美国各个州实际上对中国制造企业的绿地投资还是欢迎的,也挺有道理。可是目前中国的电动车企业,美国市场上甚至都还没有看到,美国就下了狠手,怎么去解释这个矛盾呢?这种强硬立场是拜登在大选前的政治姿态吗?

林新伟:我觉得毫无疑问,这肯定是拜登的政治姿态了。因为民主党的选民很大一部分支持力量在工会,尤其汽车行业的工会,在对华政策方面,他们的态度是比较强硬的,这也给拜登政府很多压力。而且在与特朗普选情如此接近的情况下,拜登不想失去这些选票。

所以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更大程度上是基于美国国内政治的考虑。第一就是大选,让那些摇摆的选民知道,面对中国的竞争,拜登的态度也很强硬。

拜登向汽车工人发表讲话。图片:拜登X账号

第二算是安抚美国制造业资本。因为中国的电动汽车在这短短的三五年里,发展得简直太快了。不但美国紧张,欧洲也紧张。虽然目前看不到中国新能源车对美国的任何威胁,但从美国的角度来讲,也算是提前防范的举错。

我觉得中美两国这几个月的高层互访,可能也互相做了摸底。我相信在目前的政治氛围下,这次出台的加税政策算是比较节制的。

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美国进口中国的这些品类的金额非常小,所以加征关税25%和100% ,对这些行业短期中期的影响是不大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肯定是给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中国企业想要把产品卖给美国客户和美国市场,最好的一劳永逸的方案还是来美国。

绕道墨西哥建厂,仍要面对美国的压力

观察者网:这些年还有一些企业为了美国的客户,搬迁去墨西哥的,您有接触吗?

林新伟:我接触的中国企业项目,也有考虑在墨西哥建厂的。但是墨西哥也有墨西哥的挑战:第一,墨西哥的土地、厂房、水电气成本比美国要高很多,投资金额比较大的制造业项目,如果成本太高,就很难赚到钱。

第二就是招工很困难。墨西哥也是人口大国,墨西哥人,至少在美国看到的墨西哥人,都还是蛮勤奋的。但是不少美国公司或者中国公司的朋友给我的表述就是,墨西哥招工蛮有挑战的,其中有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当地大部分工人都没有私家车,墨西哥人不愿意每天花一个半小时坐公交去上班,否则就需要公司补贴,因为工厂一般离市区有点距离。这个文化因素看似不是什么大事,但其实影响蛮大,全世界可能也就中国人能接受每天这么长时间的公交通勤。

二是这几年欧美在墨西哥也有不少投资项目,所以当地人工作机会的选择蛮多的。他希望就近上班,同时他们对生活、娱乐也有一定的要求。

另外,美国和墨西哥、加拿大虽然建立了所谓自贸区,但是美国和这两国之间也有很多贸易摩擦。比如说这两年,美国和加拿大就木材的进出口打了很多官司。美国对墨西哥也经常实施301关税。

举个例子,河南金龙铜管是为美国的空调行业做配件的公司。十几年前这家公司就去墨西哥建厂,往美国出口,前两三年都很顺利,但是后来美国对墨西哥进口的铜管实施高额关税,最后他们不得不来美国建厂。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墨西哥建厂跟在东南亚建厂没有本质区别,如果所处的行业是美国高度关注的,往美国出口的量还不小,那么投资墨西哥还是有不确定性的,因为美国还是可以通过加征关税来限制从墨西哥的进口。

比亚迪正在墨西哥寻找厂址。图为2023年12月,墨西哥城,比亚迪向当地交通政府部门交付的首批20台电动大巴并投入运营。图片:比亚迪官网

观察者网:您这么一说,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墨西哥政府宣布取消对比亚迪的建厂优惠,前一段时间路透社有一条新闻报道过此事,提及其中的原因是美国对墨西哥政府施压。

林新伟:是的。特朗普在一次竞选集会上还讲过这件事。他说如果比亚迪或者任何中国公司,尤其是电动汽车公司到墨西哥建厂,那他会把墨西哥进口的的电动汽车关税提高100%。但是他又加了一句话,他说,如果这些公司来美国建厂,他甚至还提了几个州,比如说俄亥俄、密歇根、南卡罗莱纳,那非常欢迎。

所以后来比亚迪也解释了,他们在墨西哥建厂只是为了服务墨西哥和拉美市场,并没有打算通过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

观察者网:刚才您提到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考虑是共和党的红州还是民主党的蓝州没有用,反而是如果遇到州长换人,可能会出现对华政策变化。记得去年宁德时代和福特的合作,就曾经被美国当地政府刁难,您了解这个项目吗?

林新伟:2019年春天,宁德时代已经准备宣布在美国俄亥俄的投资项目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了。宁德时代赴美,跟前面光伏Top5投资美国的故事很相似。如果宁德时代2019年春季宣布了这个投资项目,那它的估值和全球的地位就会是另外一番光景。

同样在2019年春季,韩国SK Innovation宣布了一个20多亿美元的动力电池项目,这是在美国的第一个动力电池项目,SK现在在美国做得非常不错,因为它当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疫情之后,2023年年初,宁德时代考虑在弗吉尼亚和密歇根之间选址。当时的弗吉尼亚州州长,就是前凯雷资本CEO格伦·扬金(Glenn Youngkin)。凯雷资本我相信你也听说过,这家公司曾经持有江苏省国企徐工集团50%股权。除此之外,凯雷在中国国内曾经也有很多其他投资。不过杨金做了弗吉尼亚州长之后,他对华态度就变了,他公然表示反对福特与宁德时代在弗吉尼亚的投资。

宁德时代和福特的合作项目一波三折,最终落户密歇根 图片:凤凰卫视截图

即便这个项目是福特的项目,福特和宁德时代的合作也不是合资公司的关系,而是福特向宁德时代支付技术转让费,福特负责投资,宁德时代负责技术和生产,弗吉尼亚的州长也表示反对。

所以这个项目后来落地密歇根,当地又给了福特相当多的优惠政策。虽然在美国国会个别议员对这个项目还有一些争议,但这个项目现在正在推进当中,由于福特总部也在密歇根,所以我相信福特在当地的影响力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全球分工调整 中企做好了全球化准备

观察者网:国内的舆论对于美国制裁下的中企出海也是比较支持的,让终端品去欧美、墨西哥和越南制造,中国拓展壮大中间产品贸易部分。全球分工调整了,我们依然可以提高进出口、吸引外资嘛。但是也不乏担忧的声音,比如有人就很担心,中国的企业投资海外了,一些外资企业把工厂搬出去了,那中国制造业要被掏空了,诸如此类。当然这个问题您回答有利益冲突,但是您接触了很多出海的中企和跨国外资企业,所以也想听听您的看法。

林新伟:没有冲突,我可以分享下我的看法。1994年开始我就经常在中美之间往返,2005年到2014年,我常住在上海。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经济最近二三十年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脚步,亲眼见证了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快速增强。

今年春节我回国一个月。回国之前,我从周围的朋友听到的,媒体上看到的,似乎都是中国经济面临挑战的描述,甚至有一些是比较悲观的描述。但是我这次在国内呆了一个月,说实话,我对中国经济还是很有信心。

原因是什么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族群能像中国人这样,从老板到高管到普通员工,愿意持续不断地为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善家庭的条件,那么努力地工作。当然,我相信有些时候,不得不去卷,或者去竞争,但是一直向前努力的劲头一直都在。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很多优势,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国产业链的完整性。所以,从长远来讲,我对中国经济依然还是看好的。

第二,我想说的是,中美两国是大国,大到没有任何外界的、单一的力量能把它搞垮,这两个国家可能是全球唯二的靠外界力量无法打倒的国家。如果出现了困境,那都是自己造成的,我觉得美国是这样,中国也是。

美国有很多问题,中国同样面临很多挑战。前面你提到有人担忧中国制造业被掏空等等,据我的观察,欧美跨国企业如果有选择,很多还是愿意把投资项目放在中国,原因很简单:

人才优势仍然是中国经济前景看好的核心因素之一。图片:江南时报

第一,人的因素。没有一个投资目的地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能让跨国企业如此容易、低成本地雇佣这么优秀和勤奋的人才。因为做生意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处在换挡期,但是人才优势依然是很有竞争力的。

第二,外商这几年确实有一些退出了中国,或者进来的少了。我觉得一方面有全球地缘政治的原因,中美关系恶化的原因,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疫情造成的。随着中国经济的恢复,我相信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几个大国市场之一。

观察者网:您刚刚说亲眼见证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那么从1999年您参与的第一个中企赴美项目,至今25年了,据您观察,这25年,赴美投资的中国制造企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林新伟:1999年,海尔赴美投资,这是我服务的第一个项目,只不过3000万美元、250个就业岗位,当时觉得已经大到不能想象了。而且中国企业来美国在那时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当时普遍认为,欧美或者外资企业来中国更合理。

转变的发生大概是在2012年前后。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中国在2008-2012年的经济表现比较平稳。也可能是这个原因,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和绿地投资不断涌现,我看的很多大项目正是从2012年真正开始。

到了特朗普上台前后的2017-2018年,中美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在之后就是三年新冠,因为航班和签证都停了,我的工作几乎停滞了。但是停滞了并不意味着中国公司来美国的兴趣降低了。

2023年2月封控放开之后,中国企业来美国的势头一下子就复苏了。我现在一个月谈的项目,可能是以前一年谈的数量。而且这些企业从规模、质量到技术的领先,也是以前没有看到过的。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觉得中国企业确实做好了全球化的准备工作,他们的竞争力比二十年前,即便是跟十年前相比,也增强了很多。而且熟悉国际运作的人才比以前要多一些了,这也是出海非常有利的方面。

现在服务中国企业落地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让中国企业认识到在美国投资与在中国投资的区别。我需要不断给中企项目方提醒:不能把中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方法带到美国来,指望美国的招商机构能够996、“白加黑”来服务你。所以我反复强调“慢,反而是快”,因为中资落地美国碰到的问题,也是欧洲、日韩,甚至美国本土企业会遇到的,我们只是需要找到途径与办法,比其他项目更快而已,这是可以通过大家的努力完成的。

第二,相比中国地方政府,美国的各级政府没有那么多资源和权力。所以,一个项目落地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千万不要因为一些表面的事情来影响决策判断,要善于运用专业团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者网:我感觉您现在好像比去年要稍微乐观一些。去年您就提到,来美国看项目的中国企业很多,生意很好,但是中美关系处于僵局,感觉您情绪似乎比较低落。但是感觉今年您明显更乐观了,是这样吗?

林新伟:因为我们看到一些实际的例子,包括我们服务的中企项目,都被批准了。在美国请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还是很有效的。比如说我们的项目提交到CFIUS(在美投资委员会)审查,客户聘请了有经验的律所去和政府沟通。曾经以为难度比较大,能否通过审查还不确定,但是最终还是通过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苏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普京刚走,后脚就跟来,美国在紧张什么?

最高死刑!对“台独”顽固分子定罪量刑标准公布

又一巨头建厂搁浅,“两年了,欧洲实际在建项目寥寥”

普京:乌克兰幻想俄罗斯撤军,不可能

挑拨离间!“中澳经济和平共处,这是可以利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