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萍:新能源出海“大时代”,我们要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再次设计

来源:观察者网

2024-10-09 14:11

林雪萍

林雪萍作者

南山工业书院发起人,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

编者按:9月28日,2024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在北京开幕。本届论坛以“全球产业结构变革与经济展望”为主题。本文为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林雪萍在论坛上的演讲,观察者网受权整理发布,未经作者审核。

【演讲/林雪萍,整理/观察者网】

宏观经济不是我的强项,我主要做全球产业观察,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制造业的视角,从中观行业和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全球能源变革。

我觉得有四组关键词:第一,从挖到造。从我们做产业的人来看,新能源变革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新能源进入了制造的时代。传统化石能源——不管是油、煤气,基本是从地里挖出来的,但新能源很多是造出来的,制造风机、制造光伏等等,我这里指的新能源是更广义的,比如说和动力电池和氢能密切相关的电解槽就在讨论范围内。在新能源时代,如果你有很强的制造能力,你就能拥有新能源的能力。

现在新能源进入了一个用户平权的时代,如果在用户端能把这些需求做一种群体性的连接,会非常明显地改变能源转型的进程。光伏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我们知道光伏是一个在全球普及的、有多名选手接力的赛道,就像4×100米接力赛。光伏最早从美国的技术创新开始,然后在日本贡献了屋顶光伏的应用场景,随后德国、西班牙开启采取补贴激活光伏存量,之后第四棒传到中国开始大规模制造,就进入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光伏产业的局面。

动力电池也是如此,因为用户喜欢电动汽车,于是你会发现动力电池的续航在快速增长,2018年一般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不到300公里,现在起步就是600公里。

新能源汽车视觉中国

以上两种现象,一是能源从挖到造,二是推动用户平权,这两种因素一旦出现历史性的会师,就会形成当前我们所见的新能源急流勇进的局面。

第二组关键词,所谓的供应链为王。当我们从制造业角度看新能源,就会发现新能源进入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能力象限。现在全球光伏80%在中国,动力电池约63%,风机近60%。新能源的进展超乎预期,这跟中国制造加速通道是有关系的。为什么是加速通道?

先看风机产业,30年前中国没有风机产业,现在全球最大的风机公司金风,30年前都还没成立。同样,光伏在20年前也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2005年无锡尚德上市刺激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所谓的“两头在外”——技术、原料在外,中国只是制造,市场也在外。新能源光伏巨头TOP5,在20年前都没有正式进入光伏产业。再说动力电池10年前还不是一个非常显赫的产业,宁德时代要到2011年才成立。

为什么中国制造的优势是在一个加速通道里面发生?这跟供应链有关。一个大规模制造行业的发展,第一看它的装备,第二看它的材料。在光伏行业,我们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套用大家喜欢的语境,从技术自主可控角度来说,光伏行业是“透心热”的行业,从光伏装备到逆变器到银浆、铝边,到晶硅的材料,中国样样拿得出手,可能只有一些石英材料需要从美国进口一部分。对中国而言,光伏行业已经成为去掉了手铐、去掉了铰链的自由飞舞的行业。

中国具有强大的供应链优势。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第一的半导体装备就是美国的应用材料,像台积电都曾进入光伏制造行业,但最后都被挤出去了。新能源的天平一下自然就倾斜到中国一端。

第三组关键词,就是中国大出海。在这时候,一旦天平倾斜,欧美就会受不了。新能源是制造出来的,跟钢铁、水泥没什么区别,此时欧美发现,它们可以倡导关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但它们不掌握绿色技术产业,所以它们恐慌是必然的,遏制也是必然的,采用的方法就是挥舞关税大棒。

中国的光伏产业就得围绕这个大棒开始迁移,第一轮迁移是在2018年前后,因为美国对中国光伏有“双反”调查,所以大部分光伏企业都去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建厂,然后出口到美国,实现“曲线出口”。

但美国后来发现这样不行,开始要求零部件原产地,比如支架、银浆等六种辅件和原材料也要在东南亚生产,于是中国的供应链也很快转移过去,在东南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产能。

今年5月美国表示要对在越南的光伏产能开始加税,接着我们立刻看到中国在东南亚的光伏工厂处于半停顿的状态。我6月份去越南,看到晶澳科技那么大的工厂也进入停止状态。这些企业恐怕又得转移,中国企业面临着已经出海一次、还要再次出海、再次寻找新的地理空间的现状。

欧洲也是同样,中国的动力电池也面临一些难题。首先是汽车动力电池,像电动汽车企业奇瑞在西班牙建立工厂,比亚迪在土耳其建厂。动力电池企业在匈牙利一扎堆,匈牙利马上变成全球第四大电池出口国。如果亿纬和欣旺达到位的话,匈牙利马上就能变成全球第二大电池制造基地。

无论如何,出海对新能源来讲是一个主旋律,虽然客观上是被动的,但我们在主观上要有主动性,我们要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再次设计。现在谈到“中国大出海”,我觉得这个“大”不是好大喜功的“大”,而是“大航海时代”的“大”,希望我们能用全球视角去看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要用全球格局进行包容化的布局。

谈到布局,就一定要谈中国跟欧洲的关系。为什么?中国的技术创新驱动主要来自于中国、美国和欧洲这个“铁三角”,欧洲和美国应该是中国向上的两个最重要的全球化空间,但是现在大家可以看到美国正在跟中国进行技术切割,并进行多重绝缘。

5月拜登政府宣布对电动汽车等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视觉中国

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切割已经不再寻求所谓的速战速决,而是开始用多样化的手段、像切香肠一样的针对,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拉着盟友一起干,把供应链按价值观进行分组,也就是所谓的“友岸制造”。这种情况下,欧洲对中国来讲,就变得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如何看待欧盟?欧盟27个国家的利益诉求、行业分类差异很大。可能我们觉得法国是一个很强的工业化国家,它的核电、航空都很厉害,但实际上法国农业也很强,我们经常看到法国农民的拖拉机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跑,政府很难对付。欧盟就像一个大号的散装社区,它不是铁板一块,这对中国来讲就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分层,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

欧洲现在对中国的态度,也是情绪很复杂,爱恨交加。一方面,它需要中国的绿色技术,也需要中国的绿色制造,但它觉得中国的规则很不公平,中国现在是一种超级制造压倒性的出口,这种方式对它们来讲是摧毁性的变化。

我想欧洲应该正在深刻反思,光伏市场是它们刺激起来的,动力电池它们也在做,但最后却没有形成一个行业。现在我们能观察到欧洲对氢能、电解槽、对中国采取排斥态度。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怎么跟欧洲建立一个共赢的规则?

我们经常说双赢,但欧洲觉得双赢就是我们在国内赢一次、国外又赢一次,这会导致我们在海外受到极大排斥。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设计出一个重新分蛋糕的机制?这是真正的包容共生的机制。坦率讲,我们还没习惯这一点,但现在必然面临着要跟欧洲一起坐下来谈,一起建立一个顶层设计,让他们也能从新技术、从制造系统中受益。这需要我们整个行业、企业和国家共同系统性地思考。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唐晓甫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若我们曾抱一丝幻想,中国半导体发展不会如此迅猛”

《心智对话》直播:世界科创的旧中心与新势力

12年造20公里,这条日本承建的越南地铁终于投运

沙利文放话:特朗普跟中国谈不成“大买卖”

“全球钻石价格暴跌,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