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品牌2025排队上市?先给小菜园们浇一瓢凉水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1-06 11:15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林岳,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食品及餐饮行业分析师】
来自安徽的小菜园,终于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当天市值即破百亿,给其他排队友商注入一针强心剂。
一边是行业寒冬,一边是全球资产荒,今天的餐饮赛道,如一锅滚水。
绿茶餐厅、沪上阿姨、德州扒鸡、老乡鸡、老娘舅、古茗、蜜雪冰城……“东亚怪物房”卷出的小怪物们,像一排排鼓鼓囊囊的饺子。
但是,跳下资本市场,打个滚,就能立刻成熟吗?
钱多了就能办好事吗?体量规模大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就强吗?长期可持续发展到底要靠什么?2025年的餐饮市场如果继续低迷,那么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上市餐企,忧愁多于欢喜
成功上市固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但是从已上市餐饮企业的表现来看,资本市场的熔炉并没有给他们锻造成真金,资本在经营上的帮助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表现出的效果并不显著。以2024年上半年的上市餐企业绩数据来看,大多数比2023年差,增收不增利几乎是不约而同的现象。
在品类上,同样做火锅的生意,呷哺呷哺和海底捞有着不同的命运,营收下跌、持续亏损、门店关闭,呷哺呷哺正面临生死攸关的挑战,而一哥海底捞通过“啄木鸟计划”和“硬骨头计划”成功稳住局面,除了“红石榴计划”之外,在拓客拉新、服务升级方面都卓有成效。
老字号们也有强烈的求生欲,全聚德、同庆楼、广州酒家都取得了营收增长,特别是全聚德,在净利润、毛利率等关键指标上都实现了正增长,这与其大刀阔斧做变革,做直播、做数字化升级、提升门店体验、大力发展外卖、力推新品、发力线上渠道等诸多努力都离不开关系;反向的案例则是西安饮食,其餐饮和旅游业务都没能在后疫情时代获得良性的复苏,甚至还连年亏损,说明一定程度上已经病入膏肓,过重的大店经营模式、菜品缺乏创新、品牌老化,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模式。
尽管小菜园已成功上市,但实际上其本身运营上还存在一些风险点,比如如何解决价格战背景下的净利润、客单价、翻台率下滑,如何解决还有一百多家店没有实现投资回收,如何真正走出地域性品牌和口味,做到全国化良性扩张,如何在坚持直营的情况下快速扩张,如何找到第二曲线等,这些都是决定其未来股价市值走势的关键课题。
种种例子说明,不管经济环境如何低迷,无论消费者怎样“勒紧裤腰带”,餐饮赛道并不是没有机会,但是机会不会无端端找上门来,守旧是不可取的,即使不是老字号,都需要持续进行品牌焕新、菜品升级、增强体验、创新服务,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时刻与消费者产生链接,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回归到餐饮的本质上去。实际上,餐饮的本质既简单又复杂——好吃+好玩。
重新定义“人货场”,穿越周期
国家的种种举措都在促进消费,包括公众假期的增加、各种以旧换新的政策、楼市股市的举措等等,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的信心逐渐恢复,别老是捂着钱袋子,只有大家都大胆消费,各行各业才会好起来。餐饮行业作为民生的支柱产业,对于老百姓的消费指数变化的感受是最敏感最直接的,2024年餐饮行业整体疲软,头部品牌利润率越来越低,中小品牌大量关店或收缩,除了市场客观原因之外,更多是行业内卷及市场过度同质化、高饱和度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并不会因为消费被刺激就会改变,因为虽然有倒闭的店,但也有新入局者,这是餐饮人必须清醒认识到的,而不能盲目乐观地以为2025年一定会迎来回暖和翻盘。
根据餐饮二手回收商数据以及不完全统计,位列倒闭前三位的餐饮品类分别是:奶茶、火锅和咖啡;在门店类型方面,有大到两三百平米的大店,也有小到商业街、商场的连锁小店;定位上来说,高端餐饮、私房菜普遍艰难。头部品牌可以牺牲利润换取流量、抢夺存量市场,但中小品牌就像电视剧里的龙套一样,往往熬不过两集,鸡蛋被从外打破只能是食物,要生存一定不能心存幻想,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干等大环境的好转,一定要竭尽全力从内打破、创新求变,重新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人——消费者在哪里?消费者怎么愿意来?
新零售的策略方法论非常值得餐企做一遍,而且至少每年做一次、常做常新。“人”这一要素取决于企业的战略和营销,从最终表现来讲,体现在渠道和内容两个方面,渠道就是知道我们的消费者画像是什么样的,他们在哪里、如何找到他们;内容就是让他们愿意买单。餐饮企业的营销已经过了被动等客进门的时代,海底捞借助演唱会经济的火爆,直接用大巴车到演唱会现场捞客、组建粉丝团餐,甚至把欢乐宴放到演唱会门口,这些举措重新定义了两个事情:第一,餐饮因社交而兴,曲可以终但人可以不散,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因为偶像而聚餐、继续嗨,而海底捞是理想的场地;第二,用主动服务把情绪价值拉满,粉丝生日会、提供留宿过夜和早餐,这些记忆点完全不比演唱会本身差。
人在哪里的问题除了主动出击以外,也有老生常谈的选址和门店模式的问题,聚焦社区餐饮让袁记云饺跑出了超过四千家门店,北京老字号紫光园也重新焕发了青春。社区餐饮就是把目标进行聚焦,竭力服务好半径一公里以内的人群。实际上,不少餐饮企业都忽略了与消费者链接的思考,总以为做得好吃、口碑好就有客流,但是消费者对于餐饮品牌忠诚度是不高的,对于餐饮消费首当其冲就是要“新鲜感”,如果你的品牌、菜品或门店,没有机会刷存在感,没能和消费者产生共鸣共振,没有让他们举起手机拍照发朋友圈的冲动,那么什么传播裂变、口碑、复购都无从谈起。所以,当你觉得做不下去的时候,就是思考消费者在哪里、怎么来的时候了。2025年,与文旅产业的结合将会餐企的重要突破点。
二、货——什么产品和服务才能有差异化、有竞争力?
行业的内卷比拼的基本是性价比、质价比,其前提就是大家都做差不多的东西,但是我比你便宜、比你好,不过这个思路是个死循环,因为原材料、人工、灯油火蜡、物流仓储这些基本的运营成本并没有和消费信心一样有下行的趋势,长此以往,中小餐企活不了,大的餐企营养不良、元气耗尽,甚至会因为生存而产生投机取巧、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危及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严重问题,而这显然不利于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餐饮可以致敬经典,但如果没有创造力则没有灵魂。
每个时代都有其潮流,餐饮也不例外,找到自己有优势的定位、做出差异化的确很难,但是如果连理念认知都没有,那么怎么走方向都是错的,某种程度上,网红烘焙品牌的集体衰败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因为大家的产品、模式都差不多。西贝在研究了众多餐饮品类之后发现,无论是火锅、烤肉还是时尚菜,很多餐企都没那么关注儿童这个人群,所以做儿童专业餐成了西贝重点发力的方向,在消费者心智上抢占了先机。做差异化需要打开脑洞,除了发现市场痛点,更应该主动在菜品、口味、文化、服务上做文章,更大胆地跨界和做颠覆性的尝试,融入新的元素,勇敢试错、快速迭代,有时候新的爆款和增长曲线就是这样孵化出来的。
三、场——用餐场景和氛围提供了什么价值?
这是新时代餐企特别需要重视的事情,因为在餐饮消费习惯上,新生代95后00后们能叫外卖就绝不会出门,能带走就不会坐下来,那么门店作为家和公司以外的“第三空间”到底给他们提供了什么价值?如果靠外卖也可以经营,为什么要承担那么高的成本去开设门店?随着中央厨房、预制菜、机器人的成熟和普及,餐饮门店作为“制作”的功能会慢慢弱化,用当下流行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用餐场景和氛围营造来提供情绪价值。就如很多人去海底捞并不是因为其火锅有多好吃,而是去了就高兴。像是全聚德推出的沉浸式光影餐厅、空中四合院,打造京式下午茶,与故宫文化公司合作联名餐厅,这样才是焕新品牌的正确打开方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经被星巴克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策略,现在成了星巴克的瓶颈,因为中国市场咖啡的消费行为变了,而星巴克却后知后觉。对于餐企来说必须弄懂,消费者来到门店是为了免费wifi和舒服的沙发,还是为了聚会社交,给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带来一点新意,亦或是为了某种情怀、收获另一种心情,最终都是归结到一个正向的情绪价值期望,就是来了觉得值、觉得开心。由物理场地结合体验设计、服务创新所打造出来的“场”才是未来餐饮企业比拼的方向。
结语
世界上没有不好的赛道,只有不懂掌握节奏的跑者。
前文提到的“货”和“场”,对应到餐饮的本质,就是如何做到好吃和好玩。这些都是需要餐企花心思去思考和创造的,特别是对卷不过头部品牌的中小餐企们来说,至于消费者在哪里、怎么获得的问题,在做好“货”和“场”的基础上就可能会有很大的突破,但如果可以主动出击、有效高频链接目标群体,那么经营的效益就会加倍的放大。
今天的市场环境,某种程度上,像极了上世纪70-80年代那样的美国餐饮黄金20年,固然麦当劳、赛百味、肯德基都在这个时代里成就,但淘汰的品牌,更加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浇下一瓢凉水,希望帮助更多小菜园们,更快成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