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一带一路”五年——德国媒体从“疏离旁观”到“喜忧参半”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0-10 07:09

李莎莎

李莎莎作者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李莎莎】

2013年9月与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与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合称“一带一路”)。时至今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功跨过五周年,正式迈入了其“新五年”。作为全球十大经济体,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以及“一带一路”在欧洲的终点站,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有重要作用。鉴于德国媒体在舆论塑造,社会公共议程设定甚至是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在此承前启后之际,系统回顾德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态度,能够帮助把握德国乃至欧盟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政策,对“一带一路”对外战略传播以及继续推进有重要实践意义。

笔者依托LexisNexis,《南德意志报》以及《法兰克福汇报》三个数据库,对德国11家主流报刊及网络媒体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间刊登的“一带一路”专题报道进行了检索提取。经筛选共收集到98篇“一带一路”专题报道。该98篇专题报道数量月分布以及整体走势如下:

如图中红色指数曲线所示,德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在过去五年中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到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前夕,德国媒体对该倡议的关注度较低:报道不连续而且月平均数量不足1篇。在此期间唯一的报道高峰出现在2015年4月,这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立引发的国际社会关注有关。专题报道数量的绝对高峰值出现在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该月专题文章数量高达20篇。尽管2018年相关专题报道没有出现绝对高峰值,然而其月平均数量(4.2篇)已经超过了2017年(3篇),总体数量亦然。就此可得出结论:德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度持续攀升。

与持续攀升的关注度不同的是,德国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态度呈现出一个动态转变的过程。通过分析上述专题报道可知:德国媒体的态度经历了从前期中期(2013-2016)的“疏离旁观”到近期(2017- 2018)的“喜忧参半”的转变过程。

2013年到2016年能够收集到的专题文章数量较少,共23篇。该阶段报道主要聚焦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线路以及沿线国家的介绍,并重点分析沿线几个主要国家,如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对该倡议的态度以及在该倡议中扮演的角色:

《法兰克福汇报》与《明镜在线》2015年4月20日分别撰文指出,巴基斯坦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要的中转枢纽,尤其是中国援建的瓜达尔深水港地缘战略意义非凡。巴基斯坦方则非常欢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投资,《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引援巴基斯坦政府观点称:“‘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意义重大,能为巴基斯坦解决长期制约其发展的能源短缺问题”。报道多持中立观望态度。俄罗斯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也是2015年度德媒关注的焦点。

《法兰克福汇报》今年4月22日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代表了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法兰克福汇报》2015年4月2日指出,俄罗斯积极参与到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意味着俄罗斯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政策的巨大转变:俄罗斯以此埋葬了自己想要在后苏联地区一枝独秀的想法。《德意志广播电台》2015年05月21日指出,俄罗斯在该期间因乌克兰危机受到欧盟的制裁,所以急需中国的支持与投资。尽管中亚地区曾经被俄罗斯视作是自己的后花园,而且“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同盟”有一定竞争关系,俄罗斯还是意欲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以弱化欧洲制裁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时代在线》2015年7月10还提到中俄想要密切合作的意向使得欧美五味陈杂。  

该阶段(2013-2016)报道的另外一个焦点是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动机的揣测与质疑。不同专题报道从经济利益,能源安全,地缘政治等不同方面揣测“一带一路“倡议背后中国的意图。《法兰克福汇报》2014年6月30日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绝非仅仅是基础建设建设项目,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塑造亚洲,欧洲与非洲的新型政治文化关系”,其中短期目标是“为中国提供能源供给保障以及打击中国边疆恐怖主义”,长期目标则为“重塑欧亚大陆,持续改变现有的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报》2015年3月31日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下行,中国急需“为其重工业以及建筑行业获取新订单,解决其产能过剩为题”。

《法兰克福汇报》2015年4月2日评论到,中国之所以“向西看”,是因为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势力强大,阻碍其在东边的扩张。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意图提升其在中亚,巴尔干等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德意志广播电台》同年7月4日还补充到“削弱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状”也是中国提出倡议主要动机之一。《明镜在线》2016年8月27日以及9月3日刊登两篇长篇专题文章在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质疑“一带一路”倡议是否只是经济行为,还是中国想借此成为世界领导者甚至说世界霸主。文章指出,中国巧妙利用地缘战略机遇,如印度撤出斯里兰卡以及美国撤出中东地区等出现的“权利真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来实现自己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目标。

以上分析显示,2013年-2016年报道聚焦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介绍以及对中国提出该倡议意图的揣测。该阶段报道认为,中国已经摈弃之前在国际舞台上的保守态度,开始成为全球活动者,“一带一路”倡议有可能会持续改变现有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国就此掀开了新的篇章。报道对倡议的意图存在误读,总体多持疏离旁观的态度。

这种态度从2017年起开始有明显转变:从该年度起相关报道的主题开始有所分化,报道措辞及态度开始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可以说德国媒体呈现“喜忧参半”的态度。

2017年5月份举办的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德国媒体2017年上半年报道的焦点。峰会举办期间以及后续报道共同关注的焦点是“一带一路”峰会的开幕式,习近平主席讲话以及参与国数量众多。而印度没有参加“一带一路”峰会被多篇报道频繁提及,《时代》周刊《印度对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有哪些恐惧》(2017.05.18)一文指出印度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视作对自己的挑战与威胁,然而印度提不出能与之抗衡的策略。

此外大多数欧盟国家没有签订“一带一路”备忘录也是各媒体报道的焦点,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在中国市场准入议题上中欧无法达成一致,因此德国媒体进一步质疑中国的“全球化”是否只是针对自己国家的全球化(《中国的单行路》,法兰克福汇报,2017.05.16)。尽管类似质疑声音较高,许多媒体认为欧洲对“一带一路”还是给予许多希望,“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潜力对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诸国都意味着许多机遇与商机,尤其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贫穷国家带来的契机进行了积极解读。  

5月22日,德国《世界报》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联通了中西方的政治经济资源,但中国地图还是使用不当

2017年下半年起,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报道的焦点转向欧洲:其中既包括对“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在东南欧的投资情况的报道,也包括关于德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情况的报道。

报道措辞及态度的两极分化趋势加剧:与前者相关的报道基调多为质疑与忧虑,质疑中国在东南欧的大规模投资会损害西欧的利益以及欧洲的团结,如《法兰克福汇报》2017年12月3日质疑中国的“16+1合作”是否是新的地缘政治游戏。《时代在线》同年12月5日甚至发表了欧盟担忧“中国在东欧诸国的投资是对欧洲的挑战与分裂”的论调。与质疑声并行的是忧虑,《时代在线》2018年5月25日以及《世界报》2018年6月8日均忧心忡忡地指出欧洲的问题在于不能统一发声,无法提出与“一带一路”倡议抗衡的全局策略。

与后者相关的报道则多表达肯定与希望,指出欧洲企业从参与“一带一路”的项目中切实获益,如《德意志广播电台》2018年2月18日引援杜伊斯堡市长索伦•林科(Sören Link)的评论称:“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内形成了新的工业区,这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新的税收,创造了就业岗位,不仅改善了我们城市的声誉,而且提升了我们城市的重要性……中国对杜伊斯堡而言是一块真正的钻石。我们非常愿意继续加强我们的合作”。

《南德意志报》2018年5月16日刊文指出其他企业与地区可以借鉴杜伊斯堡与中国的合作模式,更多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中来。

该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直延续到2018年。与2017年不同的是,2018年德国媒体对欧盟的呼声越来越高:欧盟应当统一发声,尽快制订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分庭抗礼的倡议。2018年9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连接欧洲和亚洲—对欧盟战略的设想》。

尽管欧盟官员一再强调该倡议没有针对任何国家与地区,其还是被德国媒体渲染为欧洲版的“一带一路”倡议:《法兰克福汇报》9月20日报道称之为“执行欧洲标准的丝绸之路”,《南德意志报》9月21日发表题为《一带一路上的逆风》一文,认为这是欧盟用自己的投资计划来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由此不难看出,德国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初期的“疏离旁观”到近期的“喜忧参半”。自2017年以来,其不同报道主题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立场,不难看出,其中欧盟以及德国的核心利益对其立场有重要影响。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指出:“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打造“高质量”项目工程,以具体项目为驱动,深化务实合作,是制造产生积极舆论的最佳方式,正如上文提及的杜伊斯堡港口项目所示。在切实实现“双赢”的情况下,国际社会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也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绝佳机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武守哲
一带一路 德国 欧盟 欧亚 国际事务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