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义:中企在缅屡遭挫折,谁在推波助澜?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3-18 07:22

刘宗义

刘宗义作者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

近期,缅甸国内局势陷入动荡。3月14日下午,位于仰光的中资企业成为暴徒冲击的对象。现场,暴徒甚至叫嚣:“不喜欢你们中国人在缅甸!”

中国为何会被无端牵扯其中?中企在缅屡遭挫折,谁在推波助澜?围绕相关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

【采访/观察者网 吴立群】

观察者网:本是缅甸民众和军方的冲突,为什么中企会成为极端分子打砸抢烧的对象?

刘宗义: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有这么几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力量在背后推波助澜,鼓动缅甸当地的势力打砸中国企业;

第二种可能性,是没有西方介入,只是当地的一些力量借机破坏中缅关系,阻碍中国企业和投资在当地的业务开展,逼迫中国政府向缅甸军方施压;

第三种可能性,是缅甸军方的一些力量想把中国卷入缅甸局势中,因为我们中国企业在当地有不少投资,在历史上也发生过这种情况,他们国内政治动荡的时候,为了转移矛盾而掀起排华事件。

现在看起来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他们的一些手法和在香港的很像。

在缅中资企业遭民众打砸抢烧,图自央视新闻。

观察者网:从80年代末开始,中缅之间强化了双边关系。在您的观察中,当下部分缅甸民众对中国、中资企业的负面情绪是如何生成的?

刘宗义:缅甸在历史上和我们中国关系紧密。而在缅甸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和我们相关的、比较纠结的历史问题。比如,国共内战之后,李弥残部跑到缅甸,在缅北形成割据势力,这对缅甸当地的政治局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某些私企去到缅甸进行资源开发,没有兼顾义利,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也招致了当地老百姓的不满。

另外,缅甸方面形成的“大缅族主义”也对中缅关系造成了影响。缅甸气候比较好,物产也比较丰富,当地人对待生活很平和。而华人到了缅甸之后,凭借着勤劳拼搏,逐渐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地位。这种经济地位的分化也带来了华人和缅人的冲突。

缅甸在民主化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军政府打算要进行民主过渡的时候,因为要和西方拉近关系,所以一度对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到吴登盛政府中后期,双边关系才逐渐恢复正常。但是缅甸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对中国不友好的氛围。

在军政府统治的后期,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不断进行抗议。在这个过程当中,全国民主联盟中的一些人认为军政府政权之所以能够持续下去,主要是因为中国支持,所以他们对中国也是非常敌视的。那段时间,他们的一些宣传机构、智库对中国非常不友好。

而在这种认知的背后,西方势力起到了助推作用。因为当时有大量的具有海外背景的NGO成长起来,这些海外力量不仅包括美日英印,而且还有其他一些西欧和北欧的国家。这些NGO对中国普遍是一种不友好的姿态。

再比如日本,在缅甸影响力很大,投资很多。近几年日本的投资增长非常快,所以日本和中国在缅甸是一种竞争关系。而印度纯粹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的,所以他们支持的那些智库、媒体对中国都是进行负面的报道。缅甸人民长期以来受这些人的影响,对中国的态度也在恶化。

昂山素季上台之后,中缅关系经历了好几年的磨合期。经过罗兴亚难民事件之后,昂山素季政府整体对华态度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特别是全国民主联盟和中国接触比较多了之后,缅甸民间对中国的态度有所改变,氛围也是有所好转的。

2016年8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举行会谈。会谈前,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昂山素季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观察者网:可以看到,我国在缅甸的多个投资项目都曾遭遇波折。2011年密松水电站被缅甸叫停,2012年莱比塘铜矿项目引发反华抗议,是典型的例子。这背后,西方反华势力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刘宗义:西方的一些势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了非常负面的作用。因为缅甸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是我们通向印度洋最便捷的通道。所以西方对中缅关系非常关注,对中国公司在缅甸的业务发展也持警惕的态度。

针对中国的项目,甚至会炮制一些莫名其妙的说法,比如说密松水电站的所在地是所谓的“克钦族的圣地”。这就是刻意制造出来的一个话题,因为当地老百姓都不知道那个地方是他们的圣地。

而这次缅甸发生军事政变,这个事情和中国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中国最近几年与缅甸关系发展比较顺利,我们也不希望看到缅甸局势动荡,但是西方NGO又强行把这一事件和中国建立联系。

配合美国重返亚太的构想,一些势力会借机在东南亚掀起反华浪潮。对此,我们应该在周边外交上做好准备。

观察者网:目前,缅甸局势仍不稳定,中企在缅甸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层面的问题?

刘宗义:这次的事情,暴露出了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我们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必须对当地的风险有认真的评估和管控。对于企业而言,要配置安保人员或者是安保公司,进行必要的防范。

再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中资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如何更好地让当地老百姓真正接纳我们。西方资本走出去靠的是坚船利炮,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应该寻求什么样的范式?这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美英日印等国对待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不是采取公平竞争的方式,而是用不对称手段,用政治和军事手段,打压中国企业和中国的资本。

这次受到冲击的纺织企业提供了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对缅甸当地的就业、社会经济发展有很正面的作用。照理说,当地人应该成为这些企业的保护者。但现在,我们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表现。

观察者网:回头看莱比塘铜矿项目引发的冲突,宗教因素在其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这其中也有极端宗教势力的挑唆。比如,缅甸极端佛教组织的领导者维拉督就曾借机大肆宣扬中国企业是掠夺者。在缅甸反华情绪的酝酿中,宗教是否也成为了一个被利用的工具?

刘宗义:只要我们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这个不是太大的问题。

缅甸是一个佛教社会,僧侣有着极高的社会威望。在历史上,确实有过宗教势力影响缅甸政局的情况。但这次没有出现僧侣走上街头抗议的情况。

实际上我们中国近几年在缅甸投资和经商的过程当中,对于当地的这种宗教信仰还是非常尊重和重视的,并且两国佛教界也是有联系和互动的。

莱比塘铜矿资料图,图自央视网《远方的家》。

观察者网:“民地武”的存在是缅甸内政中非常敏感的一个问题。这一支力量的活动,对于中缅油气管道的安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缅关系都有影响。缅北难民问题也曾被西方利用,大肆炒作,来挑拨中缅关系。在这方面,我们有什么应对之策吗?

刘宗义:缅北的问题很复杂,有些势力和西方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说在克钦,这个地方很多人是信仰基督教的。有些地方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甘愿做西方的代理人的。

我们不希望看到缅北陷入动荡,我们也希望缅甸政府能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分歧,达成协议。但问题就是这里边牵扯了很多历史与现实的因素,涉及到多方势力的博弈。

一个就是刚才我提到的缅甸政府和军队所持的那种大缅族主义。第二个就是当地少数民族对于他们自身权益的保护和争取。第三个就是外来势力的干涉。

我们也一直在积极地促谈,专门安排特使出访缅甸商谈缅北问题。在缅北问题上,我们所能发挥的是一个积极的桥梁作用,但绝不是决定性作用。可缅方的认识跟我们有很大的差别,他们认为缅北的力量是我们支持的,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吴立群
中企 缅甸 走出去 西方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