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敏、李延京等:拉脊山断裂古地震与喇家遗址灾变事件关系研究

来源:《地震研究》

2023-12-19 13:36

李智敏

李智敏作者

青海省地震局正高级工程师

编者按: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目前,地震已导致甘肃105人遇难、397人受伤;青海11人遇难,140人受伤。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锡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认为,甘东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属于南北地震带组成部分,从震源机制解看为逆断层型地震,推测发震断层为北西向拉脊山北缘断裂。

拉脊山断裂带为一条活动性很强的区域性断裂。有专家研究认为,距今约4000年、遗址距本次地震震中数十公里的喇家文化之所以如意大利庞贝古城般覆没,就与拉脊山断裂带上的一场强烈古地震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原载于《地震研究》2014年12月第37卷增刊,分别来自青海省地震局、青海省海东地区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李智敏、李延京、田勤俭等作者对拉脊山断裂古地震与喇家遗址灾变事件关系的研究,或可助各位读者对当地地理了解一二。

【文/李智敏、李延京、田勤俭等人】

引言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是由北东东向左旋走滑的阿尔金断裂带、北北西向的祁连山—海原断裂带和近东西向左旋走滑的东昆仑断裂带三条巨型左旋走滑断裂所围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地壳块体,称为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李智敏等,2013),与其南邻的是由东昆仑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甘孜—玉树断裂带所围限的巴颜喀拉块体(图1)。

由于高原整体不断隆升和向北东侧向挤压,在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内部形成了一些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带(袁道阳等,2004a),如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带、柴北缘断裂带、鄂拉山断裂带、日月山断裂带和拉脊山断裂带等。

对柴北缘断裂带、鄂拉山断裂带(袁道阳等,2004b)、拉脊山断裂带(张波等,2012;袁道阳等,2005)的活动性已有大量研究,但对以上断裂尤其是拉脊山断裂古地震事件的研究很少。

近几年来,史前自然灾害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并正在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和史学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朱诚等,1996;夏正楷等,2003)。

众所周知,中强以上地震的发生对人类活动有着严重的威胁。位于青海民和县官亭盆地的喇家遗址,是一处齐家文化中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前人研究认为,强烈地震在积石峡所形成的堰塞湖溃决在黄河上游甘青交界处官亭盆地形成了喇家遗址,这一堰塞及溃决事件发生在大约1730B.C.(吴庆龙等,2009)。但前人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发震能力一直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

距离该遗址4.5km处的拉脊山断裂带位于祁连山褶皱带内,走向从西向东由NWW向变为近EW、NNW向,以逆冲活动为主,西段左旋走滑活动的迹象也很清晰(张波等,2012),构成了晚新生代西宁—民和盆地和循化—化隆盆地的边界,是一条形成于加里东期的古老断裂带,后期经历了多期强烈的构造变动,形成一个多阶段构造抬升的构造窗(王二七等,2000);该断裂也是调节NNW向的热水—日月山右旋走滑断裂带与NWW向的西秦岭北缘左旋走滑断裂带之间应力应变关系的构造转换带(袁道阳等,2003);地质地貌调查发现拉脊山断裂以晚更新世活动为主,断错了多条冲沟的阶地,仅局部段活动时代可能为全新世早期,造成断裂两侧有历史记载以来20多次5级左右中等地震的发生(袁道阳等,2005)。

拉脊山断裂带有历史记载以来虽然没有记录到强烈地震的发生,但该断裂带为一条活动性很强的区域性断裂,前人没有在该断裂带上取得古地震事件的资料,笔者将通过遥感影像资料的解译来展现拉脊山断裂的几何形态特征,并试图通过探槽开挖揭露其古地震事件,确定拉脊山断裂带上古地震与青海喇家遗址形成年代之间的对应关系。

1.拉脊山断裂带遥感特征解译

在遥感图像上拉脊山山体阴影明显,主要表现为深色调,纹理显得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受地表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导致拉脊山山体沟谷发育。山脊线清楚、地形起伏大,与北侧的西宁盆地形成明显的对比。其南北两侧分别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所围限,组成了一组弧形逆冲构造带—拉脊山断裂带,平均宽度仅10km。遥感影像上断裂脊线明显,由多段不连续的断裂带组成(图2)。

1.1拉脊山北缘断裂带

遥感解译认为该断裂带由数条不连续的断裂组成,西起日月山垭口的山根村一带,向东沿西宁盆地南缘延伸,断裂有明显的分段性(图2)。在拉脊山北缘的北门沟处断裂分叉,两支分别止于石咀村和青石坡;在上新庄断裂稍具南凸弧状向东止于石壁沿;断裂向北平移在沙沟村南断裂NWW向止于上帐房;在营坡村南断裂向北稍具凸弧状经中坝、塘二塬终止于红崖子一带。全长约230km,自西向东走向由NW60°渐变为近EW、NWW向。该断裂南侧是高耸的拉脊山脉,北侧是西宁盆地,成为盆山分界的重要边界断裂,两侧地貌高差显著。

断裂在上新庄以南贵德峡附近脊线尤为明显。以上新庄为界,断裂可分成运动性质不同的两段。断裂东段(上新庄以东)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多呈舒缓的波状,反映了强烈的挤压逆冲;断裂西段(上新庄以西)线性特征明显,以逆走滑活动为主,多形成水系同步拐弯和山脊断错现象,最大断距达1100m(涂德龙等,1998),野外调查表明该断裂段断层陡坎明显(图3)。

2.拉脊山南缘断裂

遥感图像上拉脊山南缘断裂影象特征清晰,由不连续的数段组成(图2)。断裂西起日月山垭口的克素尔村,向东呈舒缓波状经日月山山隘止于青阳山;在千户村断裂南断裂拉张形成千户盆地;在黑峡断裂又以不连续的舒缓波状经茶铺、药水泉、扎浪滩止于马场;在马场南的卧力尕断裂稍具北凸弧状经九道湾终止于总洞附近,长大约220km。整体走向由近NWW向逐渐转为近EW向。

以千户村为界,断裂可分成活动不同的两段。断裂西段(千户村以西)多构成槽状负地形,控制着第四系松散堆积;断裂东段(千户村以东)则表现为直线状陡壁断崖。整个断裂带断裂活动以挤压为主,局部兼有左旋走滑,如在拉脊山顶红山咀(海拔3800m)拉脊山南缘断裂及其分支断裂的左旋活动形成了拉张性的山间盆地—千户盆地,该盆地东西长20km,南北宽仅2~4km,呈NWW向长条状展布。

水系在断层经过处突然变宽,左旋断错水系,断错量从180~640m不等(图4、表1),可以认为该断裂第四纪以来活动比较强烈。野外调查发现,在盆地两侧形成了Ⅰ~Ⅳ级洪积台地,断裂新活动造成台地断错,形成高的断层崖或一系列断层垭口等地貌(袁道阳等,2003。)

3.拉脊山断裂带古地震事件

黄河在循化的大河家和官亭形成了两个河谷盆地。河谷宽百米近数千米不等,丘陵起伏、黄土深厚,黄河发育有多级阶地,其中循化黄河谷地海拔1880~1900m之间,大河家—官亭谷地在1700~1800m之间(图5)。盆地内可划分出4级黄河阶地,由低到高分别拔河3m,15~20m,70~90m和120m左右(图6)。

除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外,其它3级阶地为基座阶地,且上覆厚度不等的黄土(潘保田等,1996)。其中Ⅰ级阶地形成于3.7ka,Ⅱ级阶地形成于15~20ka(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1991),Ⅲ级阶地形成于7万年左右(王萍等,2007),Ⅳ级阶地形成于56~80万年(潘保田,1994)。

在官亭盆地,拉脊山断裂的逆冲活动在黄河Ⅰ、Ⅱ级阶地上分别形成1.6m(图7)和5m的陡坎,阶地砾石层砾石层在靠近断层处有拖曳变形现象。对黄河Ⅱ级阶地陡坎上形成一鼓梁,该鼓梁高2m,长15m(图7中a所示),对该陡坎进行开挖,陡坎中粉细砂层明显西倾,可能与断层活动有关。

野外在黄河Ⅰ级阶地陡坎位置开挖探槽,由于靠近黄河很近,探槽深度在4m处渗水,为了探明断层深部特征,在该陡坎位置布设了一条人工浅层地震测线,测线结果表明在陡坎的处上覆第四系沉积物与下伏第三系泥岩存在一陡坎面(图8)。

陡坎处开挖探槽揭露(图9),断层F2逆冲活动,造成阶地砾石层斜向变形,并在Ⅰ级阶地上形成陡坎,在坎前形成一构造楔,并沉积了洪积层⑤,之后断层F1活动,造成层⑤变形,后期稳定沉积了灰白色粘土层④、灰白色粉细砂层③、灰褐色黄土层②和根土层①,说明在层④沉积以来,断层再未活动。

在层⑥、层⑤中取了释光样品DHJ-01、DHJ-02,在层④中取了碳样CDHJ-04,在层③取了碳样CDHJ-05,在层②中取了释光样品DHJ-06、DHJ-07和碳样CDHJ-03。释光样品送至山东省工程地震研究院测试。碳样送至中国科学院广东地化所测试,碳样CDHJ-03的测年结果为(816±42)a.BP,碳样CDHJ-04的测年结果为(3136±51)a.BP,碳样CDHJ-05的测年结果为(3035±69)a.BP,由于释光测年结果还没出来,因此可估计拉脊山断裂上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3136±51)a.BP左右。在该处断层逆冲活动造成1.6m的陡坎,估算断层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滑动速率为0.51mm/a。

4.喇家遗址

位于青海民和县官亭盆地的喇家遗址,是一处齐家文化中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在2000~2001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这次十分罕见的史前灾难堰塞事件现场(夏正楷等,2003)(图10)。

遗址现场

喇家遗址地处甘肃与青海交界的官亭盆地(35.86118°N,102.81222°E),黄河自西向东从盆地南缘流过(图5),沿河发育有三级黄河阶地,遗址位于黄河北岸Ⅱ级阶地的前缘,高于河面约25m,距黄河水平距离约1km。在喇家遗址及其周围地区,地裂缝、砂土液化造成的砂管现象很普遍。

在喇家遗址区还可以看到古山洪的堆积物,黄河上游积石峡(距离喇家遗址10km)史前时期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堰塞事件,形成了水体达11.71×l08m3的古堰塞湖;山体崩塌是黄河发生堰塞的直接原因,而地震则很可能是触发山体崩塌的关键因素,堰塞湖在形成后不久即发生了部分溃决,造成了洪峰近35000m3·s-1的异常洪水(吴庆龙等,2009)。

因此推断,喇家遗址形成于3650~2750a.BP前后的齐家文化晚期至辛店文化早期,曾经先发生地震,造成了喇家地面的破坏和房屋的倒塌,洪水发生在地震之后,将喇家整个摧毁(夏正楷等,2003)。

5.拉脊山断裂古地震与喇家遗址灾变事件关系

拉脊山断裂带包括拉脊山南缘断裂和拉脊山北缘断裂,是一条区域性的活动断裂,虽然有历史记载以来仅发生过20多次5级左右中等地震,但通过野外调查表明该断裂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以来都有过活动,探槽揭露断层在3700a.BP以来至少发生过2次中强以上古地震事件,并造成了黄河阶地变形,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3136±51)a.BP左右。

该探槽剖面距喇家遗址约6.4km(图5)处,探槽剖面中层⑤明显为一次洪积沉积物。喇家遗址形成于(3650~2750)a.BP前后的齐家文化晚期至辛店文化早期,根据该遗址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毁灭于地震和洪水,可以推测(3136±51)a.BP前后拉脊山断裂带上强烈的古地震事件及其造成黄河上游堰塞湖的形成和决堤洪水与喇家文化的毁灭存在密切的联系。

6.结论与讨论

对拉脊山断裂带遥感解译认为,拉脊山断裂带由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两条向NE凸出的弧形挤压逆冲断裂带构成,成为北侧的西宁—民和盆地、南侧的循化—化隆盆地和东侧的临夏盆地等多个晚新生代断陷盆地的边界,由数段弧状不连续的断裂组成。拉脊山由数段不连续宽缓波状断裂组成,其左旋活动形成了拉张型的山间盆地—千户盆地,左旋水平位移180~640m不等。

拉脊山断裂在黄河Ⅰ、Ⅱ级阶地上分别形成的陡坎,通过在黄河Ⅰ级阶地上拉脊山断裂通过处探槽开挖结果表明,拉脊山断裂在3700a.BP以来至少发生过2次强烈得古地震事件,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3136±51)a.BP左右,估算断层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滑动速率为0.51mm/a。

喇家遗址距离该探槽剖面约6.4km,形成于(3650~2750)a.BP前后的齐家文化晚期至辛店文化早期,可以推测(3136±51)a.BP前后拉脊山断裂带上强烈的古地震事件及其造成黄河上游堰塞湖的形成和决堤洪水与喇家文化的毁灭存在密切的联系。

由于释光年龄样品还未测出结果,暂时无法准确判定古地震事件的复发间隔,待年龄样品有结果后再进一步的完善该结论。

参考文献:

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1991.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M].北京:地震出版社.

李智敏,李文巧,田勤俭,等.2013.青藏高原东北缘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热水段古地震初步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8(4):1766-1771.

潘保田,李吉均,曹继秀,等.1996.化隆盆地地貌演化与黄河发育研究[J].山地研究,14(3):153-158.

潘保田.1994.贵德盆地地貌演化与黄河上游发育研究[J].干旱区地理,17(3):43-50.

涂德龙,张启胜,李正阳.1998.共和7.0级地震的大地构造与活动构造环境[J].高原地震10(4):9-15.

王二七,张旗,ClarkB.B..2000.青海拉鸡山:一个多阶段抬升的构造窗[J].地质科学,35(4):493-500.

王萍,袁道阳,刘兴旺,等.2007.兰州盆地黄河三级阶地的光释光年吴庆龙,张培震,张会平,等.2009.黄河上游积石峡古地震堰塞溃决事件与喇家遗址异常古洪水灾害[J].中国科学(D辑),39(8):1148-1159.

夏正楷,王赞红,赵青春.2003.我国中原地区3500a.BP前后的异常洪水事件及其气候背景[J].中国科学(D辑),33(9):881-888.

袁道阳,刘小龙,刘百篪,等.2003.青海热水—日月山断裂带古地震的初步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5(2):136-142.

袁道阳,张培震,雷中生,等.2005.青海拉脊山断裂带新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国地震,21(1):93-102.

袁道阳,张培震,刘百篪,等.2004a.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J].地质学报,78(2):270-278.

袁道阳,张培震,刘小龙,等.2004b.青海鄂拉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所反映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机制[J].地学前缘,11(4):393-402.

张波,何文贵,袁道阳.2012.西秦岭北缘断裂带西端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西延问题[J].地震,32(1):136-143.

朱诚,史威,于世永,等.1996.上海马桥地区6000年来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4(1):5-11.

阅读 102410
责任编辑:李泠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评论29条

Dave

2023-12-19 16:28

来自上海市

亓景明

2023-12-19 14:09

来自上海市

专业。

5

对于这次上古地震的发生时间是有争议的。
jpg
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7083306959569920000
国内研究团队根据近年的考古以及地质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推测,这次大地震很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22±28年,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期吻合,对华夏文明的影响极其深远。
png
研究团队根据在青藏高原边界发现的远古滑坡坝遗址模拟重建了过程,发现由于这场史前大地震导致的山体滑坡坝形成了一个超级堰塞湖。导致黄河水被拦住6~9个月,并形成蓄水120-170亿立方米的巨型堰塞湖。这个堰塞湖粗略估计,纵深1.3公里、高于古黄河河道185~210米,相当于蓄满水后的三峡水库。
而这个堰塞湖就位于离此次地震不远的青海循化县积石峡。巧合的是,这个地方还有古代的禹王庙。
当这个堰塞湖可能在强余震中崩塌的时候,释放的洪水大概在55公里的范围内迅速下降了110-135米,大概释放了120亿多立方米的水。瞬间倾泻而出的洪水灌入黄河,足以造成黄河下游的改道和绵延的洪灾事件。
而最为巧合的时候,这场给古华夏文明几乎带来灭顶之灾的大洪水,时间点与黄河中游夏文明范围内的“陶寺文明”(-2600-1900bc)晚期接近,而位于“二里头文化”早期(-1900-1550bc,后者是商朝开国附近),与历史上中原大规模的文化转移事件时间是吻合的。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在大洪水的时候,被迫进行了大规模迁徙。
那个时候,中国正是黄河古文明的巅峰之一,经历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大规模转型。因此推测这一场超级灾难导致了华夏大联盟南下,从山西转移到了河南,并造成了长达百年的文明灰暗时期。
png
而这场洪水有多大呢?
考古史上最大的洪水遗迹也就是13万左右(大概4万年前)。长江98年大洪水峰值才6万左右,长江最大的洪水是1870年的洪水,峰值是10万,达到了万年一遇的标准。
而这场史前大洪水(红柱)的峰值达到了40万,相当于七个“98大洪水”的量。在地球全新世时期(公元前9700年至今)排名第一,远远甩开了所有的竞争者,估计在地球史上也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场洪水倾泻而下,一路淹没整个黄河流域,横扫整个黄河流域,正如古书记载的“九州阏塞,四渎壅闭”。
而为了应对这场绵延了20多年的大洪水(鲧9年+禹13年),整个黄河中下流的部落都参与了大规模有组织治水过程,大大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融合与跃升,也带来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47
3

马氏体

2023-12-19 16:55

来自德国

摩卡无量

2023-12-19 15:44

来自上海市

沉积平原影响地震风险水平吗?

地震风险和平原底下的地质构造有关。总体上平原是地质情况相对稳定的区域(地壳缓慢地、比较均匀地沉降,沉积物在基岩上沉积为平原),一般不会有大地震,但如果地下深处有大的断裂带,比如从安徽中部-江苏北部-山东一直到东北的郯庐断裂带(得名于山东郯城到安徽庐江),就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地震高发带。
jpg

15

Dave

2023-12-22 23:07

来自上海市

马氏体

2023-12-22 17:36

从这些测年结果来看确实不符合。我看到黄河堰塞湖溃决与鲧、禹治水以后的个人看法是,堰塞湖溃决洪水一次就冲完了(最多是堰塞体分几次溃决掉,引发几次间歇性大洪水),似乎不需要几十年、两代人去持续治理,大洪水过后要做的是排涝,也与“堵”和“疏”的矛盾不符。所以包括我国在内的史前大洪水传说,我更倾向于接受的解释是气候变化(比如全新世暖期)造成的广泛发生的暴雨洪涝和海侵。

其实上面论文的各自结论是有错位的,而且所列证据也各有取舍。没有铁证前,很难说谁完全对谁又完全错。

至于洪水持续时间究竟多长很难说。

毕竟老蒋扒开黄河导致的花园口决堤都泛滥了9年,在人口稀少,治水手段极端落后的上古时代,一次超大型溃决导致的河水泛滥很可能延续更久。况且当时黄河中下游尚未形成地上河(形成时代大约在西汉前期),修堤束水更加困难,只能利用既有河床进行导流。

或许这就是鲧、禹采取不同治水方案的根本原因。

2

guan_dill

2023-12-22 21:31

来自湖南省

都是废话,地震前怎么没见要求当地要有防震措施,尽是马后炮。我看地震局就是养了一班闲人

2

马氏体

2023-12-22 17:36

Dave

2023-12-22 14:50

上面介绍的只是一家之言。从配图内容来看,限定范围应只在华夏文明圈之内。

jpg
而前述论文发表于2016年,随着新考古挖掘证据的不断出现,以及各自采信取舍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结论,更发生了针锋相对的学术交锋。

jpg

甚至还引发了同一师门之间的法律纠纷,也算是奇事一桩了。

从这些测年结果来看确实不符合。我看到黄河堰塞湖溃决与鲧、禹治水以后的个人看法是,堰塞湖溃决洪水一次就冲完了(最多是堰塞体分几次溃决掉,引发几次间歇性大洪水),似乎不需要几十年、两代人去持续治理,大洪水过后要做的是排涝,也与“堵”和“疏”的矛盾不符。所以包括我国在内的史前大洪水传说,我更倾向于接受的解释是气候变化(比如全新世暖期)造成的广泛发生的暴雨洪涝和海侵。

Dave

2023-12-22 14:51

guan_16603469072405

2023-12-19 23:20

来自浙江省

你说的是地质史上的洪水,楼上说的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洪水,不是一个概念

9

是上文表述不清。

从原论文的配图内容来看,讨论范围应只限于华夏文明圈内。

打开APP查看29条评论

她对美放狠话,还提到欧盟的“实力地位”

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众叛亲离!要是再发生911,谁还同情美国人?”

她对美放狠话,还提到欧盟的“实力地位”

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