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最后时刻:执意从华东医院回到华西村

来源:东方早报

2013-03-19 11:48

3月18日18时58分,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因肺癌在华西村去世,享年85岁。

新华社昨日播发消息,称其为“当代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

长三角农村问题专家胡宏伟昨晚表示,吴仁宝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也必将留下深刻的历史烙印,其50多年历经风雨坎坷,却屹立不倒,堪称“常青树”。这与他所承载的历史命门有关——决定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座部分仍然是三农问题。

最后时刻执意回到华西村

据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昨晚披露,今年春节前,吴仁宝由于感到身体不适,在1月6日到华西体检中心做了CT,随后立即将体检单送往上海分析,经长海、华东、华山等医院的专家医生会诊后,专家一致建议:吴仁宝同志年纪大了,病情又比较严重,只能保守治疗。他的子女当时就建议他去医院治疗。但吴仁宝同志说,年底很忙,工作很多,等忙完了再去。

后来经过子女的再三劝说,他于3月6日前往上海华东医院医治。一进医院当天,立刻收到三张病危通知书。其后8天内,经医院全力抢救和治疗,仍效果不明显,病情日益加重。

根据他本人的意愿,并结合他的身体情况,于3月13日晚回到华西村。随后几天内,数千名党员干部、村民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前来看望吴仁宝同志,并纷纷落泪。

“最有名的农民”

1961年10月,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成立,33岁的吴仁宝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85岁吴仁宝病逝,新华社称其为“当代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 始终坚信“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像大多数中国村庄一样,改革开放以前的华西村经历过贫穷凋敝的落魄岁月。上世纪60年代,这里人穷村破。一人一天只有半斤口粮,集体负债1.5万元。吴仁宝大力改革耕作技术,使粮食亩产超过了1000斤,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

1969年,一个小五金厂在这里诞生了。在当时的特殊岁月里,这个“隐蔽工厂”用9年时间让华西的人均收入从130元上升到2200元,也成为华西村发展壮大的第一桶金。

1980年冬,江阴县农村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华西村实事求是地提出一个调整产业结构方案:全村600亩粮田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去,使华西村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跨出了大步。

改革开放后,吴仁宝用赚的钱扩大再生产,华西的板网厂、药械厂、织布厂等一座座工厂在华西村建起来。1985年8月,吴仁宝提出“苦战3年,目标1亿”的发展目标。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布后,吴仁宝决定动员一切资金,大举发展企业经济,将当时已有的38个企业合并成立了江苏华西实业总公司,并亲自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

两年后,该实体变更为江苏华西集团公司,该村开始以公司的姿态发展经济。1999年华西集团在深圳上市,成为证券上市第一村,后又成为国外建厂第一村……目前该村已拥有12大公司,集体资产超160亿元。

敏锐的“政策嗅觉”

尽管只读过几年私塾,但从小做生意的吴仁宝极具经济头脑,至今让不少华西人为之叹服——市场变幻不定,吴仁宝却总能险中求胜。按照吴仁宝的解释:“风险风险,有风才有险,躲过了一阵阵风气,也就能避开险情。”能够带领大家避开风险,这也成了他掌舵华西村50年的政治资本。

对风气的观察,吴仁宝依靠对政策的嗅觉,每天早晨收听广播新闻,晚上收看《新闻联播》成为吴仁宝雷打不动的习惯。这有助于他及时看到国家形势和政策走向,“中央的精神,村一级也可以先贯彻”,吴仁宝认为,把中央精神与华西的实际相结合,这就是实事求是。

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1992年3月初的一天,邓小平南巡讲话播出后,吴仁宝当天夜里2点钟召集党员干部大会,发动全村人立刻奔赴全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购进原材料。果然,3月11日“讲话”精神传达到基层,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几倍。所以,即便退居二线后,吴仁宝仍保留着半夜召集会议的习惯,迅速传达政策动向。

在外界看来,吴仁宝的经济之道与政治智慧紧密相连。至今仍让外界津津乐道的是,他给四个儿子分别取名协东、协德、协平、协恩,“堪称意味深长”。不过老书记坦言:“我尽管很痛恨形式主义,但有时觉得形式还 有点用。”吴仁宝觉得,“这形式主义能对付官僚主义,因为官僚主义比较喜欢形式主义。”但华西村显然有自己的发展逻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我们是不同的时期,路都没走偏,可以不断壮大华西的经济实体。”吴仁宝之子吴协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曾经介绍道,老书记观念很开放,“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三个主义灵活运用得非常好,不守旧 ,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结合自身实际做出变化。

2011年建好苏南第一高楼时,吴仁宝毫不讳言,“大楼为什么是328米?因为北京最高楼328米,华西村要和中央保持一致!”

华西村与苏南模式

长三角农村问题专家胡宏伟昨晚表示,吴仁宝无论担任了什么职务,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农民的代言人,他带领农民数十年来探索的是一条农村工业化之路,圆了农民渴望走向现代化的世纪梦想。华西村是苏南模式的一个典型,在农村工业化之后反哺农业,同时带来其区域的城市化、城镇化,并逐步实现了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化,可以说吴仁宝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上留下了浓重一笔,交出了值得总结的历史答卷。当然,这个百年梦仍没终结。

作为中国著名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吴仁宝分别是3届全国人大代表、3次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还是中国小康村研究会会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并被列入“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吴仁宝1928年11月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华社的消息说,1957年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始终坚信“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共同富裕,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责任编辑:夏雪妮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只顾着对华制裁,可能重蹈清朝覆辙”

安徽:彻查,严肃追责问责

中赤几关于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欧洲要搞一场哥白尼革命,别落入依赖美国的陷阱”

“暴涨12倍”,巴西成中国新能源车最大出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