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台湾产业跟我一样病了,充满了困难与危机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4-10-31 22:37

据台湾“中央社”10月30日报道,患淋巴癌一年的李开复对台湾产业及创业环境产生忧虑,他说:台湾产业跟我一样病了,充满了困难与危机;台湾创业环境面临的问题是不够国际化、与国际的互联互通不足,而政府有义务跟责任来改变这样的负面循环。

创新工厂董事长李开复是在台北远东国际大饭店举办的“第十二届华人企业领袖远见高峰会”上发表此言论的。本次会议会期两天(30日至31日),包括马英九、“行政院长”江宜桦、“立法院长”王金平、台“文化部长”龙应台等多个政经知名人士参加此会。

龙应台30日说,因为过去好几代人在追求家国大梦被压得太久了,追求“小确幸”是对家国大梦的反弹和释放。但台湾年轻人要从“小确幸”走出来,看到广大天空、看到严峻未来。她还提醒,不能都以“小确幸”为志愿,否则不知道船要开到哪,她也期许在座的企业家,应给台湾未来一个信念。

“小确幸”一词来自日本,指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出自村上春树的随笔,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家林少华直译而进入汉语。“小确幸”的感觉在于小,每一枚小确幸持续的时间3秒至一整天不等。

李开复:台湾产业跟我一样病了 创业环境不够国际化

李开复去年9月公布罹癌消息后,在首度公开演讲时谈及台湾的创新创业环境,他说:台湾产业跟我一样病了,充满了困难与危机,如果想恢复过去的ICT(资通讯)时代的辉煌成绩,就要下猛药。

李开复:台湾产业跟我一样病了,充满了困难与危机

李开复直言:今年台湾病情没转好。他表示,台湾创业环境面临的问题是不够国际化、与国际的互联互通不足,而政府有义务跟责任来改变这样的负面循环。

在大环境生态系统有问题的前提下,李开复认为,有三种公司需要帮助;首先是高成长公司,传统企业或者一些“小确幸”可以去消费,但不是主要补助对象;第二是国际化公司,看看台湾能否借着国际化扭转逆向;第三是初创早期公司,政府应该补助风险较大的早期公司,而不是补助已经快要上市、有规模的大型公司。

对于台湾创业环境,李开复表示,虽然台湾整体经济有些挑战,起薪也不是太高,但是年轻人一定要多看国外网站,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就是美国、尤其是硅谷,创新力最高。年轻人不要只想着去游学,而是应该留学,越来越少人去留学、去看新东西,这是一项很严重的问题;最后,年轻人一定要追随自己的心,不要想社会想要什么、父母想要什么,只有自己心中想要的东西才应该跟随。

龙应台:不能都以“小确幸”为志愿,否则不知道船要开到哪

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在30日的讲演中提到,台湾现在流行讲“小确幸”,好像成为年轻人追求的目标,龙应台认为“但总有一天还是要从小确幸走出来,看到广大天空、看到严峻未来。”她还提醒,不能都以“小确幸”为志愿,否则不知道船要开到哪,她也期许在座的企业家,应给台湾未来一个信念。

龙应台10月30日发表演讲

龙应台获颁“杰出人物奖”。获奖后她感性地说,自己经常颁奖给人家,却很少从人家手里领奖。她形容,当“文化部长”,感觉是在“黑暗水泥地里种花”,呼吁看到她的人别再投以同情的眼光,应该要提供她空气、水和阳光,让荒地成为肥沃的土壤。

谈到工作处境,她坦言自己感觉是“在水泥地里头种花”,接着以美国政务官举例称,“现在都是三流的人在当,因为必须通过身家调查背景、财务报税证明等”,安慰自己“还不是最惨”。

 

台湾大学生起薪:22K成职场“魔咒”

台湾大学毕业生已陷入“22K”(按2014年10月31日汇率,约4412人民币)的起薪几年,并一直未有好转。

“22K”起源于2009年3月1日,台湾当局启动的一项就业辅导计划。由台湾当局向部分大学毕业生提供每月2.2万新台币薪资并外加劳动健保,辅导他们进入职场,实习工作为期一年,俗称“22K”。

获得这项资助的大学生只占近三年毕业生总数的5%,主要对象为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者或未就业者。始料未及的是,原本想解决新鲜人高失业率问题的缓冲方案,却成为许多企业给薪的标准,让新鲜人起薪水准大幅下降,也让“22K”成了年轻人低薪的代名词。

台湾《联合报》刊文说,大学生求职,雇主常常一开口就是22K,这个数字成了难以突破的职场“魔咒”,经济学称这种隐形障碍或管制为“天花板效果”。

在台湾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账单显示:以刚投入就业市场的台北上班族来说,租金8500新台币(含水电、网络)+餐费6000新台币+大众运输交通费1500新台币+学贷5000新台币+电话费1000新台币,加起来刚好22K。

有年轻人愤然成立“揭露22K”网站,透过网络力量收集钱少事多的职缺,在这份取名“22K芳名录”的名单中,台湾大学、台北故宫等知名单位赫然在列。

26岁的范嘉纮在一家茶叶公司工作。他说,身边的职场新鲜人月薪超过22K的并不多,除非合租或是节约,否则很难有机会储蓄理财。

(观察者网综合台“中央社”、《联合报》等报道)

责任编辑:董佳宁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