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拟提倡中小学生认读简体字 被质疑“内地化”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6-02-06 14:27
香港特区教育局计划更新沿用14年的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最近发表了咨询文件,提到继续以“用普通话教中文”为远程目标,以校本方式推行,又指出中小学生应具备“认读简体字能力”,并把“认同国民身分”等列为学习宗旨。相关文件在香港社交网站触发激烈讨论,不少香港网民质疑当局要进一步“内地化”,但也有中学校长表示认同,认为学生需要对简体字有认知。
《星岛日报》4日报道称,特区教育局课程发展议会在去年12月发表了《更新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咨询文件,咨询期截至本月15日。
文件提及,学生在掌握繁体字后,也应具备认读简体字的能力,“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以及加强与内地、海外各地的沟通”,并须关注学生运用规范书面语的能力,以免他们表达受口语或网络语言影响。课程继续以“用普通话教中文”为远程目标,建议学校按校情考虑是否推行。至于独立成科的普通话科,建议小学可选择在初小起教授声母与韵母。
修订还更强调课程有培养家国情怀的功能,以往“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宗旨,修订为“成为有识见、负责任的公民,认同国民身分,并具备世界视野,持守正面价值观和态度,珍视中华文化和尊重社会上的多元性”。
香港教育局局长吴克俭
香港教育局的出发点虽好,但不少香港网民质疑修订把课程强调“用普通话教中文”与简体字,把课程“内地化”,也有批评特区政府没有咨询家长意见。
宁波公学资深中文科教师王美琪认为,以前的经验发现“普教中”阻碍学生学习,“有‘普教中’学校要求学生以普通语应考旧制会考中文科,结果听力与口试均见词不达意。”她称,粤语也能学好中文,只要学生广泛阅读,便可培养使用规范书面语能力。她认为课程文件与教学现况分别不大,但现时政治气氛下,网民难免对修订更为敏感。立法会教育界议员叶建源认为,“普教中”迄今仍未获教育界共识,当局应剔除远程目标。
香港《晴报》5日报道称,该建议在香港教育界引起不少争议。资助小学校长会名誉主席林湘云称,上周才知道相关咨询。他认为学简体字“不需要太迫切”,现在让小学生学简体字的做法也不太普遍。林湘云表示,有电子词典等工具配合,学生到社会后自然能掌握简体字,“没必要死板地纳入课程中”。香港电台5日称,有反对者称,让中小学生学习简体字是“政治手段”。
对于争议,香港教育局回应表示,“认读简体字”以往在2002年的课程指引中就已经提出,并非今次更新的咨询项目。而且,教育局强调建议学校“先繁后简”,在学生基本掌握繁体字后,例如高中阶段,可酌量学习简体字,以便认读简体字排印的书刊,拓宽阅读范围。今次咨询过程通过多方渠道,搜集意见,也欢迎公众提交建议;在整理意见后,将交由课程发展议会讨论。
“认读简体字”也得到一些教育界人士的支持。直资学校议会主席招祥麒的看法是,“毫无疑问有需要”。招祥麒称,不论是内地与交流,还是阅读内地书籍期刊,都需要用到简体字毋须刻意逃避,而简体字中部分字词如“天后、前后”表述与繁体的“天后、前后”不同,但教学时可“当成另一种语文处理”,解决混淆问题。教师工会“教联会”副主席蔡若莲也表示,一般要求学生懂得阅读简体字已可,不是要求懂得书写,也不见考试时要评估繁简对照能力,相信新指引不会对学生造成负担。
香港高校里的“繁简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