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颂雄、陈智恒:香港产业为何“失去十年”?根源在这里……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9-12 08:21

陆颂雄

陆颂雄作者

香港立法会议员

陈智恒

陈智恒作者

香港青年发展机遇研议会主席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陆颂雄、陈智恒】

正当香港仍忙于对抗新冠疫情时,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会于9月4日在北京开幕。我们主要透过香港和内地媒体的报道,了解这次的服务贸易展会;同时通过大会云服务,了解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摊位内容。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致辞,当中特别提到:“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带动了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引领了服务经济蓬勃发展”。展览中还展出不同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系统,以及公共卫生领域服务,当中包括万众期待的新冠疫苗的最新消息。

在内地,产业变革已逐见雏型;令我们失望的是,香港的展厅宣传的仍然是香港那几项 “传统产业”,虽然文字间强调了科技,但实际可见的并不多,正正反映了香港面对未来服务贸易挑战的几个关键问题。

香港云上3D展台(图/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官网)

香港贸发局在这次会议上引述世界经济论坛的《二零一九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香港在通讯科技(ICT)应用方面排名亚洲第二、全球第三。然而,贸发局没有提及的是:

在同一报告中香港得分排名最低的是创新能力,全球排名只有26位,这也是香港每年在这份报告中一直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在“创新能力” 的子项目中,又以研发能力排名最差,排名全球32位;

而当中研究支出占GDP只有0.8%,全球排名44位。

香港政府多年来一直希望提高研究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建立了不少资助计划,但近十年来数字只由0.6%升至0.8%,一直无法突破1%;比较一河之隔的深圳市,深圳近年都有4%以上的GDP投入到研究项目上。

香港产业格局十年来改变不大

香港多年来一直依靠四大支柱产业——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及工商业支持服务。大约到2008年金融海啸前后,香港特区政府为推动本地产业结构迈向多元化发展,确定六项“在香港享有明显优势且具潜力作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包括文化及创意、教育、医疗、环保、检测认证和创新科技,简称“六大产业”。其实整体来说,这十项产业都属于服务贸易类。

然而,十年过去,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字,四大支柱产业占香港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57.7%减少至57.3%,就业人数由47.8%减少至46.3%;“六大产业”占香港生产总值比例则由2008年的7.4%升至2018年的9%,增长只有1.6%。

虽然从产值的增长而言,“六大产业”十年来有101%的增长,但各产业占香港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增长却非常有限,升幅较高的文化及创意产业和医疗产业也都只增加0.5%,创新科技产业则只有0.2%!

图片截自香港云上展厅宣传视频

高新科技在香港多项产业中缺位

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上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带动了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引领了服务经济蓬勃发展。”而从香港的统计数字来看,特区政府提出的“六大产业”,过去十年发展有限,这同时暗示了香港原有四大支柱产业与以创新创意、科技为主的“六大产业”,横向连接发展并不足够,也未能做到深度融合。

香港核心产业——金融服务业是其中最讽刺的例子,过去多年来香港金融服务与创新科技关系不大。上一次最大的改变要算是1997年引入的“八达通”,这种非接触式电子货币包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八达通”并非由香港的金融机构引入,核心技术也不是来自香港。

要不是内地的手机支付流行、要不是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虚拟代币兴起、要不是“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火起来了,香港的银行服务可能仍然维持着原来的样子:两大银行系统各自为政、不便的转账手续、高昂的转账费用、令人迷惑而且必须要跑到线下分行办理业务的网上银行平台,这些都不见得有所改变。

香港的物流业是香港的重要产业,可是过往侧重发展的是大型物流,例如航空货运和集装箱航运,但市内商品物流依然相当传统。比较成熟的系统如网约货车和货品快递,仍未能有效处理生活所需。

有长居内地的香港朋友比较内地和香港主要的外卖系统,先不谈可外送商品的范围,单从订单管理、外送人员管理和系统技术上,香港现有的系统都有不足,而且香港主要三家外卖系统都是外国公司和技术。

今年武汉市面对新冠疫情爆发,武汉市可以做到长时间的小区封闭管理,成熟数字化的订购和物流系统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反观如果要在香港进行小区封闭管理,在数字化基建和普及不足的情况下,恐怕单单是生活所需的订购,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在面对相同疾病的情况下,防疫效果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香港旅游业的数字化管理就更为落后了。

我们去年在香港参观过一个以智能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展览,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杭州市的展区,它的概念是透过大数据,可以实时显示各景区人数、酒店入住率、停车设施,以及相关道路及公共交通使用情况,以进行管理。

反观香港,近年大量游客来港,但特区政府一直因为欠缺人流管理的概念和意图,更没有用科技去解决都市管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令不少小区长期遭受交通和人流问题的困扰。更令人担心的是,香港各产业与科技联系不多、科技的自主性又不足,这会让香港的专业及工商服务产业无法跟上发展的需要,因而失去服务贸易的优势。例如对创新科技公司贷款评估、产业发展分析,以至公共关系管理等,若欠缺科技素养,日后发展都会面临相当大的困难。

“产业政策”联动教育政策

产业发展政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托于其他不同的政策。如果使用生产链上下游的概念,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可以视为重要的下游政策,重点在对应外部市场需要和推广;而上游政策中,教育政策最为重要。教育其中一项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因此教育政策需要与产业发展政策相配合。

然而,香港过去一直没有明确的结合教育的产业发展政策,而去年出现的修例风波,更显示特区政府过去教育政策的失误。

香港在回归后将所谓“通识教育”设为中学教育的重点,但最近有香港的智库研究指出,香港现时的“通识教育”需要在短短168个课时内完成12个广泛的主题,对于师生而言都是挑战;而通识教育内容侧重人文轻科学,不但影响整体学制的课程平衡,更对新学制以来的科学方面的表现有所影响。

“通识教育”教材(图/港媒)

在缺乏足够科学精神和基础知识的背景下推行博雅教育,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培养了偏颇且强化自我中心的意识?再从实用观点去思考,这样的通识教育是要培养什么产业的人力资源?

虽然香港最近两任行政长官开展提倡“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简称STEM)学习,但要改变香港多年来发展的迷失,政府需要订立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将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教育政策结合发展之外,更需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和以科技为主轴的经济发展。

香港社会需突破保守心态

正所谓“开放则兴,封闭则衰”,除了教育之外,政府和有识之士更要思考,如何推动和突破香港社会和产业内长期以来的保守心态,激发创新思维,鼓励创新应用,同时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

过去香港不少产业界老板们流行一句话——“hi-tech揩嘢low-tech捞嘢”(香港俗语),意思是指做研发工作要投入大量资金,生产高档货品,如果不成功公司就会招惹麻烦;相反,不投资研发,只要跟潮流接到订单,或跟风炒卖,便可轻松赚钱。这种逃避产业升级转型赚快钱的心态,多年来令香港产业发展裹足不前。

另一方面,近年香港社会陷入了阴谋论深渊,几乎任何科技都可以挂上一串阴谋,误以为“不变”可以保障自己,结果却更显出自己对现状的无知,同时妨碍了科技在社会的研发、应用和进步。

同时,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中的“数字鸿沟”。在今年疫情况之下,学生被迫网上学习,基层家庭面对“数字鸿沟”问题就更为明显。

新冠疫情告诉我们,社会不能幻想可以用“逃避”、“不变”来应对世界发展的脚步,“逃避”、“不变”只会令问题更为严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香港 内地 高科技 城市管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