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沱:户外运动争议那么大,我们逐条分析下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9-02 08:04

吕家沱

吕家沱作者

户外爱好者、中国登山协会山地救援培训教练

近年来户外运动逐渐从小众群体走向大众视野,但与此同时事故新闻常现报端。八月中旬,知名驴友“飞鱼”在横断山脉遇难新闻传出,关于户外运动的争议随之再起。

户外运动为何风险高企?政府在这一领域有哪些引导?带着这些问题,观察者网采访了长年在外探险的资深户外爱好者、中国登山协会山地救援培训教练吕家沱。

【采访/观察者网 李泠】

·户外运动路线分“成熟”和“不成熟”

观察者网:我看到徒步圈的玩家常自我戏称为“驴”,如“新驴”、“老驴”、“强驴”。朋友跟我引荐您时,称您是“大神级”。户外圈里这“驴”一般都分哪些级别?有没对应的划分标准?

吕家沱:其实“驴友”一词是民间说法,刚入门的叫“新驴”,走多了久了叫“强驴”、“老驴”。之所以和驴挂钩,是考虑到驴的特点,和徒步参与者“走最远的路,背最多的东西,吃最多的苦,看最好的风景”的想法经历相契合。近年来受媒体报道影响,“驴友”一词已沾上贬义色彩。

我从事户外行业快8年了,实际上在我们业内并不使用“驴友”这词,包括官方出的数据等报告也不会出现这一说法。我们在做户外培训时会采用两种称呼,一种是总称,即“户外爱好者”,另一种是对登山爱好者而言,称为“山友”。

图片来源:央视纪录片《贡嘎》

观察者网:飞鱼出事后,看到有资深户外爱好者说他走的那条他念他翁线是“野线”。这所谓的野线和常规徒步路线有哪些区别?

吕家沱:他念他翁线是这两年才被炒火的一条徒步路线,这类野线又被我们归为“不成熟路线”。所谓的“不成熟”,一是指走的人少,很多地方的路径非常不明显,可供参考的路径轨迹不多;二是后勤不完善,也没有马帮支撑。

高海拔山地长途重装徒步需要马帮的帮忙(作者供图)

换而言之,野线做不了商业团。资深户外爱好者可以自己负重走走,带客户体验徒步的商业团就走不了这条路线,主要是因为风险评估过不了关。相应地,所谓的成熟路线,就是指这条路线已获得一定的开发,它的安全系数比野线高很多。

观察者网:您是户外爱好者的同时,也是中国登山协会山地救援培训教练。据您的经历和了解,在户外探险,常遇到的危险有哪些?

吕家沱:山地救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若看数据,成功率其实非常低。你想想,一个人在大山里走丢,找到他的几率有多大?还要再把人安全带出山并送进医院,成功的概率实际上很低。

之前内地在山地救援这块完全是一片空白,这几年才开始发展。目前内地的山地救援主要参考香港的救援体系,而香港参考台湾,台湾参考欧美,因此也可以说,内地目前在模仿欧美的救援体系。

至于野外常遇到的风险,我们一般把它分为三类。一类由周边环境造成,如天气不佳、遇到泥石流;第二类由人为因素引起,比如你和你的同伴出现纷争,一个人单独行走结果走丢了,这都是有可能的;第三种是混合因素,原因比较多,包括动植物对人造成的伤害。

·国家步道,策划容易推行难

观察者网:他念他翁线位于横断山脉,查资料时看到,国内不少户外运动者将长达2500公里的所谓“横断天路”视作“中国首条长距离国家步道”。飞鱼出事的新闻出来后,观网有网友评论,“对飞鱼,我们要表示哀悼;但对大横断之路,我们的徒步者还是要走。”这观点,您是否赞同?

吕家沱:这点赞同。

观察者网:为什么会有走通大横断的执念?换而言之,我们为什么要开发这条“国家步道”?

吕家沱:其实目前“中国首条长距离国家步道”还不是一个科学的说法。2016年由一帮喜欢户外的人组成的一个民间组织,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整个横断山区里实地考察,所谓的“横断天路”是他们想打造的一条路线,不过当前这想法没办法实施。最主要的原因是横断山区横纵跨度太大,地形特别复杂。我现在就是在横断山区给你打的电话,今年这里因雨水造成的自然灾害非常多。

横断山区是中国高山美景的聚集区,所以他们想开发“横断天路”。如果不要求连成一条线,其实横断山区内已有多条非常成熟的路线,比如贡嘎大环线、梅里雪山内转、雨崩路线、洛克线,这些路线都已成熟,沿途人文也好风景也罢,也都不输国外的任何一条徒步路线。如贡嘎大环线,每年国庆每天至少有上千人走,人数夸张的时候能达两三千。

资料图来源:《航拍中国》第三季

观察者网:“国家步道”,顶着“国家”的名头,与一般的爬山徒步路线有哪些区别?

吕家沱:关于国家步道的建设,我们目前也是参考国外的一些信息和理念。内地这几年才开始做国家步道的规划,就我所知,浙江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比较有名的有莫干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和宁海国家步道,我的老师参与了后者的整个设计。

因为建设国家步道的目的是鼓励大众参与,让普通百姓能多参与国家步道的徒步,所以相对于前面说的户外徒步路线,国家步道的路径明显,每隔一段距离有固定的营地和水源;此外,路线安全,比如它们会绕开比较难走的路段,或修一些安全措施;更重要的一点是——环保。

这些年,特别是自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后,我们国家对环保这块就抓得特别严。国家步道的修建,对生态、环保是有要求的。很多人在徒步过程中留下的垃圾是不可降解的,会严重破坏野外生态,所以政府在设计国家步道之初就要考虑垃圾的处理问题。再比如,为什么像莫干山这类登山徒步路线会有大量公路出现?设计者可能是为了避开某片保护区。

华东江浙这一块儿推广国家步道的速度很快,政府也为此花了很多钱;横断山脉这边的推广工作就做得比较艰难了。一是横断山脉海拔较高,整体条件比较恶劣;二是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后,未必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观察者网:影响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吕家沱:比如政策原因。虽然国家提出要打造国家步道,但很多地方有自己的管理方式。如今年1月份,我们四五个人约伴去甘肃走一条徒步路线,结果未能进山,接到的理由是,那里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冬天要防烟防山火,因此封山不让进。最近“网红雪山”雀儿山因景区要进行为期两至三年的封闭式开发,也禁止户外爱好者登山了。此外,因为横断山区大量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当地政府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

作者供图

再就是救援问题。几年前我参加过康定旅游局和体育局在成都举办的一个推广会,当时他们想把康定打造成“户外运动天堂”。那天甘孜州的州长也在,因为我是唯一一个来自上海的代表,所以他问我对于规划落实有没什么建议。我当时提到一点,后续救援怎么办?

横断山区很多路线比较“死”,没有信号。有一年在贡嘎,有一个队员严重高反,我们用马载他下山,送到徒步的起点老榆林电站。我打电话给120,说我们这边有一人严重高反,快不行了,现在立刻需要一辆救护车带他去医院。接线员问我定位,我说在老榆林电站,结果他认为这是一个恶搞电话,直接挂了。后续我打了三次,都没打进。因路况复杂,老榆林水电站周围没有路牌,他们救护体系不知道这地方在哪儿。

所以当时我跟州长聊了这个例子,向他建议,要打造户外运动的天堂,要先搞定最基本的救援问题。如果连徒步起点都不知道在哪儿,怎么去建一个户外天堂?

观察者网:关于救援,您先前也提到过欧美救援体系,能否详细介绍下?

吕家沱:世界上最早的户外运动俱乐部1857年诞生于德国,而我们1990年左右才在昆明成立第一家户外俱乐部,落后欧美一百多年。所以现在内地的培训、救援、督导等各项内容基本都是在参考港台,本质是参考欧美,学习它们的规范化。

比如香港的麦理浩径是一条100公里的徒步山路,被分成10段,每段都有固定营地。它的路径非常明显,有非常详细的攻略图,到每个岔路口,也都有指示牌告诉你到下一个目的地有多远。

其次是有由志愿者组成的民间巡逻队在路线上巡逻。以欧美为例,若走欧美比较艰苦的徒步路线,如西海岸步道、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在进山前,他们会要求参与者先备案,告知走几天、在哪里露营等详细计划。当你露营时,他们会有专门的志愿者巡逻到营地,查看你的资料,看看你的目的地对不对。此外,比如你的徒步规划是5天后到达目的地,抵达时你可以用随身携带的垃圾换回走前交的押金。如果6、7天后还没如计划那般到达目的地,他们也联系不上你,这时他们就可能出动救援队了,当然所有费用由你自己承担。

台湾还推行摇号模式。如玉山有多条徒步路线,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保证户外运动者的体验度,你在网上预约后还要进行摇号,确定抽签抽到你的队伍后,你才可以进去。进山前,他们会对你进行强制性教育,比如花两小时介绍山区资源、环保事宜。他们还会根据你队伍里的领队配比,判断是否需要强行给你安排教练,帮你规避安全问题。

有说法称内地的步道建设推行“欧美体系,中国特色”,我和我的老师就这话聊过,说实话,具体内涵我还没完全搞懂。“欧美体系”显而易见,“中国特色”可能是指行政主导,从路线设计到出资建设再到后期维护,都有政府参与。

·户外事故难避免,垃圾问题也难解

观察者网:近年来玩户外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参与者出事的新闻愈加常见。网络上有部分舆论称之为“作死”,认为对他们的救援是“占用乃至浪费公共资源”。您玩徒步,也参与山地救援,怎么看待这些负面评价?

吕家沱:这几年很多不玩户外运动的人对徒步的印象越来越差,这点其实跟媒体的引导有关。很多媒体特别喜欢负面新闻,户外这块一出事就疯狂报道,从而影响普通人对户外运动的认知。

此外,这些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中产阶级的日益庞大,很多人冒出了徒步的想法,想走不一样的路线,看不一样的风景。在这背景和心理驱动下,户外运动的参与者数量呈几何式增长。当参与人数增加,事故数量肯定也会提升。1万人走一个地方,可能没有任何问题;但当数字扩大到几十乃至上百万,出现意外的次数必然增大。在风险评估里,这点没办法做到零。何况常规旅游每年都会出很多事,更别说户外了。

户外运动,教育先行。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很重要,中国登山协会这些年也做了多场相关讲座。政府之所以喜欢推广马拉松,主要是因为马拉松安全,安全到几乎没有任何门槛,你只要穿双鞋,就可以在马路上跑;户外运动不一样,远比马拉松复杂、危险,而很多人没有这类意识。很多人,尤其是独行侠,一个人背着包走一些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路线,他们在出发前完全不做计划和相关准备,缺乏风险评估。这不安全,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这里分享一下我们出去玩时一直在用的评估指标:新路线、新队伍和新技术。这三点中任何一点有问题,你都要慎重再考虑下是否出行。新路线、新队伍好理解,这新技术主要是指装备等,比如是否需要绳索、过不过横切栈道。

攀登雪山(作者供图)

观察者网:对于户外徒步,垃圾处理问题也饱受批评。对于这点,目前有解吗?

吕家沱:垃圾这块真的是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很多徒步者是自发参与的,他们对于垃圾的处理非常不妥当。我们在走贡嘎时,看到不少营地留有很多不可降解的垃圾,如高山气罐和包装纸。徒步者背的东西比较多,为减轻自身负重,就没将垃圾带走。

我跟很多当地人聊过天,他们其实非常不喜欢重装的AA队伍(户外费用AA制的队伍),一是乱丢垃圾破坏环境,二是没能为他们带来高额的经济收入。

商业俱乐部组织徒步,会在当地住宿,用到当地的车辆,特别是雇佣当地的马帮,这块支出巨大,我们称之为“精准扶贫”。对于徒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能就地处理的就就地处理,比如晚上趁篝火聚会时烧掉;不能就地处理的,就全部带走。商业俱乐部秉持的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它们要靠这地方盈利,因此不可能天天在这地方搞破坏。也因此,当地人更欢迎商业俱乐部。

在营地做饭(作者供图)

现在很多出名的路线上,垃圾已成为解决不了的死问题。一支队伍进山后没有人去监督,难以罚款,真的只能靠户外爱好者的个人自觉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户外 运动 探险 驴友 遇难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