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哥:英国公投退欧?当年这个国家却曾这样跪舔欧洲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6-24 07:23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查尔斯·狄更斯
最近在全欧洲最大的事儿,莫过于英国退欧公投了。
6月23日是正式的公投日,结果将于24日揭晓。恰好就在公投日的前一天(6月22日),英国老牌媒体《金融时报》给了首相卡梅伦一个头版头条。
据报道,卡梅伦趁着箭在弦上的当口,再度向英国人喊话,大家伙还是不要退欧了。而且,卡相还打出了一手“悲情牌”,要不列颠的老少爷们和太太小姐,好好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是因为,退欧这档子事儿,退了就再难回来了。
《金融时报》6月22日的头版头条
卡梅伦这回的悲情告白,颇有点临上刑场才耍哭腔的节奏。由于留欧派议员考克斯遭退欧人士枪杀,近期民调上有点反复。但从公投前的最后一轮民调(FT)来看,其结果大概会让卡相多少有点泄气——退欧派45%,留欧派以44%的占比略输风骚。
民调显示,在退欧与留欧之间,哪一方都没有明显优势
倘若要是最终以1%的差距让英国退欧变成现实,再进一步引发蝴蝶效应让欧洲共同体的世纪理想化为彻底的泡影,那么卡相也许就真要成欧洲的“千古罪人”了。
然而,无论卡相临了再怎么“忽悠”,必须看到的一点事实就是:这让无数人操碎心的“退欧公投”,就是他卡梅伦一手推动的。
要知道,就是在今年的2月20日,卡梅伦亲自宣布了退欧公投的正式日期。据说,本来卡相的意图是想借民意向欧盟施压,以换取英国更大的自主性。
但是,民意这玩意儿,哪儿是这么好操控的。照着目前这架势,卡梅伦这回玩脱的概率真还不小。
不过,真要说起退欧这档子事儿,对英国人还真不算新鲜。俗话说的好,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历史可以教会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要论起英国人玩脱欧这招,其实已经是二进宫了。早在1975年,英国刚刚费了老大劲儿加入欧共体不久,当时执政的工党就曾经炮制过一次脱欧公投。
历史可以告诉我们的还有,当年为了入欧,英国人也曾放下身段求过欧洲人。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当年英国人争着入欧的做派,用“跪舔”一词来形容都不算过分。
殖民体系陷瓦解,英国人被迫学做欧洲人
众所周知的是,欧盟是由欧洲三大共同体(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以及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来。1991年12月11日,在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与会各国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其成果简称《马约》)。随着《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生效,欧共体正式从一个单纯的经济联合向政治联盟过渡。
《马约》签字现场
其中,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的时间最早(1951年),被普遍认为是欧盟的真正起源。只不过,英国从来就不是煤钢共同体的6个初创成员之一。真正主导共同体的仍然是主导欧洲大陆的两支传统力量——德国和法国。
不过,起初英国也并没有对加入煤钢共同体产生很大的兴趣。一方面是因为煤钢共同体当时也就只是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产业针对性很强。签署协议的6国——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以及卢森堡在地缘关系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反观英国,其本土长久以来就孤悬海外,并没有特别强的动力加入这一组织。
更重要的是另外一个方面。50年代初,英国虽然已经失去了印度与缅甸,可日不落帝国的余晖尚未彻底消亡。英国人在身份认同上仍然保持着那份作为世界性大国的傲娇。
丘吉尔其实恰恰是泛欧主义最早提倡者之一。他甚至早就鼓吹类似于“欧罗巴合众国”及“欧洲议会”这样的理念。然而,在1951年时,他却并没有推动英国加入煤钢共同体。
对此,他说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代表着英国人对于欧洲事务的一种典型态度:
“我们有自己的梦想与使命。我们与欧洲共命运,但却并非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之间存在联系,但却并非密不可分。我们感兴趣的是与之紧密联系,但并非被其吞并。”
不过,这种超然于欧洲大陆的态度,却由于苏伊士运河危机发生了转变。当时,英国针对埃及的战争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可政治上却输了个精光。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后起的超级大国,却得以在其中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与英法以联军对阵的,是现代埃及之父纳赛尔将军
大英帝国的殖民遗产在其后便陷入一片土崩瓦解的状态,从1956年运河危机结束一直到60年代,英国的许多殖民地(特别是非洲)纷纷宣布独立。
于是乎,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在政治身份的归属上,英国人到底要不要做欧洲人,便上升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入欧遭戴高乐两度“作梗”,英国依然痴心不改
于是乎,进入60年代的英国,便为自己的欧洲身份,开始了积极筹划。
不仅如此,按照英国人最初的想法,欧洲不仅需要建立经贸共同体,而且这个共同体还应当被置于英国的领导之下。
只是英国人一腔热情却贴了欧洲人的“冷屁股”。其时,除了煤钢共同体外,欧洲经济共同体也业已成立。当时,英国人积极谋求加入经济共同体(EEC)的努力,却招致了欧洲大陆人民的当头棒喝,尤其是来自二战元勋、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强烈反对。
不巧地是,在入欧这件事儿上,英国人遇上了戴高乐这个大克星
1963年时,许多欧洲国家争相要加入经济共同体。于是乎,EEC列了一串长长的名单,而英国却并没有受到优待。
在这件事情上,战后仕途失意的丘吉尔,却成了一个“预言帝”。他在1951年许下“与欧洲紧密联系”的梦想,果然在1963年实现了。因为当时EEC愿意给予英国的地位仅仅只是“联系国”。
想起如今乌克兰急吼吼地想“入欧”,可欧盟愿意给予该国的地位也同样只是“联系国”。
也就是说,欧洲大陆当时给英国做了个结论:你小子只配做个外围。
而戴高乐当时对英国成员国地位的强力否决,更是值得大书一笔。
1963年1月14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戴高乐除了对英国说出了一个大大的“不”字以外,更是用长篇大论来论证自己为什么要说“不”。而这些话,即便让今天的英国人看来,想必都会有些五味杂陈吧。
戴高乐对英国人的特(niao)点(xing)做了一个高度浓缩的概括:
“英国说到底还是一个岛国,她重视的是海权,她高度看重的是贸易与市场,她的补给线十分得多样化,而且时常包含极其遥远的国度;她孜孜以求的是工商业活动,对农业并不怎么重视。她在各方面的行为都有着分明的特点,而且有着极其独特的习俗与传统。”
孤悬海外的地缘关系让英国对欧洲大陆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
说到底,靠着与美国及英联邦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当时的英国在经贸往来上,有着更为灵活的战略选择。究竟能否真正被绑上欧洲大陆的战车,这点让戴高乐深表疑虑。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戴高乐的疑虑表达得很明确,“英国是否放弃‘英联邦优先’政策”便是问题的全部。
此外,有人甚至还担心,由于“英美特殊关系”的存在,放任英国加入,其实就等于在欧洲内部植入了一只“特洛伊木马”。
在第一次“入欧”失败的打击下,时任英国首相的麦克米兰不久后黯然离职。
四年后,在欧共体其他五个创始成员国都表示愿意就成员身份与英国谈判的情况下,戴高乐依然投出了否决票。
不过,随着戴高乐的逐渐失势,以及法国左翼力量逐渐成长,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押宝新秀密特朗,英国这样跪舔欧洲
事实上,首度入欧受挫后,英国一直都没有放弃努力,而是积极地在法国国内寻求合适的代理人。
弗朗索瓦·密特朗,这位左翼政治家虽然直到1981年才正式得以执掌大权。可是,英国人却早已在1966年,就盯上了这位法国政坛的明日之星。
在法国政界的亲英派中,英国人早就相中了密特朗
1965年,密特朗被选为左派的统一候选人参与总统选举。虽然最终败于戴高乐,但在第二轮决选投票中他得到近45%的选票,由此他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反对派领袖。
这位政治新星不仅是一位戴高乐主义的反对者,更重要的是,密特朗在英国入欧一事上表现积极。
当时英国驻法国的外交官们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情况。按照《卫报》此前一篇报道,这些外交官行事十分得“狡诈”,他们选择提前押宝密特朗。
根据《卫报》提供的情况,英国当时的驻法外交官与密特朗过从甚密。一份未公开发表的外交纪录显示,在私下接触的时候,密特朗时常向这些英国人释放善意,并且声称,英国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员,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取的。
在1966年的另一份外交档案中显示,按照当时英国外交官们的评估,法国的社会主义者们从总体上都坚持,欧洲共同体的发展应当向政治联盟转化。只要英国不在原则上反对这一点,左翼就不会反对英国入欧。
60年代是一个欧洲集体向左转的年代。图为68年五月风暴运动中的反戴高乐游行
嗅觉灵敏的英国政界很快意识到,密特朗迟早有一天要执掌大权,便急吼吼地于1966年11月,安排了密特朗访英。陪同密特朗一道出访的,还有同为左派的亲英派前总理的居伊·摩勒。当时,时任英国首相的威尔逊在议会下院,热情地接待了这两位法国友人。
1969年4月28日,戴高乐正式辞职,这似乎让英国人终于看到了入欧的曙光。只可惜,事实表明,英国人把宝压在密特朗身上有点为时过早,戴高乐的继任者蓬皮杜依然是个坚定的疑英派。只要蓬皮杜在任,英国入欧就依然渺茫。
不过,英国人当时那颗入欧的心却是如此急切。为了急于迅速改善英法关系,英国人把一切能想到的损招都想出来了。最终,英国人决定,把拿破仑三世的遗骨交还给法国的荣军院,让这位当初被放逐的皇帝魂归故里。
拿破仑三世肖像
最终,英国人不及其余的入欧努力终于有了回报。1973年1月1日,与爱尔兰和丹麦一道,英国终于如愿以偿地正式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员。时任首相的爱德华·希思说:“这(加入经济共同体)可以让我们不仅欧洲市场,而且在世界市场上,都更有效率,更具有竞争力。”
事到如今,当人们谈起退欧的好处时,理由大抵也差不多如此:退欧可以彻底避免布鲁塞尔高高在上的盛气凌人,自由能够让英国更有效率,更富竞争力。只是退欧派恐怕没有仔细推敲过,倘若真的退了欧,布鲁塞尔还会以优渥的条件放任英国人进入欧洲市场吗?
最后,还有一段小插曲很值得一提。在1973年1月1日入欧当天的报道中,不知到底是出于傲娇还是蠢萌,BBC是这样谈论戴高乐之前的从中作梗的:
“他(戴高乐)真正的恐惧恐怕会是,一夜之间共同体的官方语言就变成了英语。”
不过,无论BBC如何揶揄戴高乐,或是讽刺法国人,可字里行间对那种入欧的自豪感却是跃然其间。
抚今追昔,这还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更多精彩,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羽扇观经”(ID:guanchacaijing),重磅财经新闻深度解析,专业、有趣、有思想。资本长袖善舞,事关你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