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立平:林则徐人生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

来源:观察者网

2022-11-22 07:56

毛立平

毛立平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导读】 1850年11月22日,清代名臣林则徐病逝。本期视频便聚焦于林则徐晚年的人生轨迹,讲述了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人生的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

【视频/毛立平】

【内容提要】

很多人的书房和办公室都会悬挂一些字画和对联,来彰显主人的品味和进行自我激励。有一副对联流传至今入选率很高,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我们的主人公林则徐在查禁鸦片期间,也在自己的府衙上题写和悬挂了这幅堂联。文如其人,林则徐确实有着传统士人的浩然正气,但是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他也难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鸦片战争让他经历了历史的高光时刻,随后走入人生的低谷,这一切都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几年,表现得淋漓尽致。

林则徐到广东禁烟,第一次缴烟斗争就取得了胜利,在上一集节目当中我们详细讲了缴烟的过程,一共收缴鸦片一万九千余箱,计重两百多万斤。他本想将缴获的鸦片运回北京让皇帝亲自处理,但道光皇帝表示长途运输消耗民力,下令就在当地销毁。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虎门销烟了。

其实在销毁鸦片之前,林则徐曾广为征询销毁鸦片的最佳办法。之前他在湖广禁烟的时候,就曾经把收缴上来的鸦片浇上桐油,然后用火烧毁。但林则徐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因为焚烧时必然有一些油脂残渣渗入到土地当中,有人在之后竟然掘地取土,然后再从土里提炼出毒品,跟我们现在地沟油的操作有些类似,所以林则徐觉得不能再用烧毁的方式了。

最后,他决定采取浸化的办法,就是在水中撒入盐,将鸦片浸泡几个小时,然后再投入石灰搅拌,利用化学反应来销毁鸦片。这在当时是最快速有效,也最适合大规模销毁鸦片的方式了。

虎门海口位于广州东南一百多里。林则徐在这里的海滩上挖了两个大池子,池子前边有涵洞通海,打开涵洞就可以把销毁的鸦片渣沫排放到海里,涵洞后面有水沟,可以引水进来把池子冲洗干净。

销烟这天,虎门海滩上挤满了前来观看的百姓,林则徐首先祭告了海神,请海神原谅他将这些不洁之物排入大海,之后一声令下就把石灰倒入了已经在池内浸化了半天的一百七十箱鸦片当中。一时之间池子上烟雾腾天,观看的群众呼声鼎沸。一池鸦片销毁之后就再倒入一池,整个销烟就这样持续了三个星期之久,而林则徐则坚持每天亲自到场监督,保证销烟的有序进行。

虎门销烟,是近代中国禁烟运动的巅峰,也是林则徐的人生巅峰。

虎门销烟浮雕

当道光皇帝批阅完林则徐销烟的奏报时,也是欣喜万分,当即批复:“可称大快人心事!”为了表示对林则徐工作的支持,他下令林则徐实任两广总督,就是让他稳定地继续留在两广处理禁烟事宜,并做好地方的安定工作。

道光虽然是个缺乏政治远见的皇帝,但他也感到随着鸦片被销毁,利益被截断,英国人可能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因此命令林则徐要注意整顿水师,做好预防工作。但是,他并没有真正预计到英国会大举派兵侵华。实际上,就在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表示由他负责交出鸦片的时候,林则徐就掉入了英国人的陷阱。

本来,根据当时清朝的规定,来广州的外国商人,只许与清朝政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作交易,而不许另觅别的贸易伙伴,也不得与清朝官员打交道,一切需要向官方说明的事情,都由行商代为禀告。清朝制定这种规则的目的在于:

第一,可以切断外国人与普通中国人的联系,以防反对清朝统治的百姓特别是汉人“里通外国”;

第二,可以保持“天朝”官员的颜面,让他们免于与“蛮夷”来接触。

这种垄断性的贸易优惠政策,使广州十三行行商大发其财,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有的一族。但是根据清朝的规定,行商们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个外国商人只有行商对他们的货物和品行进行过担保之后,才可以获得红牌进入广州进行贸易。一旦出现洋商逃税或者在中国有不法行为,清政府也唯行商是问。

道光以来,行商们为每一艘入口的外国商船都出具了绝无走私鸦片的担保,这显然是糊弄官府的鬼话。因此,我们前边讲过,林则徐在刚到广州的时候是让行商转告洋商,让他们交出鸦片。这就是遵循了清朝官员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惯例。

但是外国商人早就习惯了中国官员雷声大雨点小的恫吓,根本无动于衷。林则徐无奈,只能拿行商问罪,说即将把一两个行商开刀问斩,这样才使得洋商同意交出了最初的一千多箱鸦片。林则徐又采取进一步行动,封锁了商馆、断绝了贸易,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才答应由他负责交出所有的鸦片。

当时义律的介入,无疑是所有洋商的福音,等于是英国政府出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英国政府无疑是会保证英国商人的利益。于是,商人们纷纷交出了手中的鸦片,以至于有些商人还将在路上没有运到的鸦片数量也报了上去。不仅英国商人,其他国家的商人也把自己的鸦片交给了义律,就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小账户挂在大帐户上沾点光。所以,当林则徐接到义律表示愿意交出鸦片的禀帖时,他可能是松了一口气,但其实,他掉进了英国人的陷阱,此后他要面对的,就不是十三行的商人,也不是各国的洋商,而是直接面对了英国政府。

义律在交出鸦片的同时,还不停地写信给英国外相,呼吁武力报复,并且提出了十分具体的侵华计划和战胜之后的勒索要求。1840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年六月,英军的军舰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

中英对战,虽然林则徐没有直接向皇帝报告打了败仗,但是他在奏折中还是委婉地表示,面对英国的军舰,大清水师无法制胜,“不如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百无一失也。”同时,林则徐还改变了战术,在虎门派重兵布防,并且在内河演练水师,在沿岸设置炮台,如果英国军舰进入内河,就可以水陆夹击,让英国军舰处于不利的境地。

从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林则徐预防的做法是对的,毕竟中英双方的武器实力相差比较远。有学者总结这种差距是:“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中国的土炮木船与英国的船坚炮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海上战争确实很难取胜。

但是英军并没有进入内河,而是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了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直接威胁北京。这样,大臣中的一些人立即发起了对林则的攻击,说是他禁烟过激,断绝了贸易以至发生了这样的激变,还说洋人不是来打仗的,只是来诉冤的。

道光皇帝很快就相信了琦善、穆彰阿等人的话,把这场激变的责任开始往林则徐身上推。他在诏书中责备林则徐事情处理得不够妥当,道光皇帝简单地认为,只要处理了林则徐,这场战争可能就会平息。他命令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前去与英军和谈,而英国人也表示愿意接受和谈,这就让道光帝进一步确信,这场战争就是林则徐的问题。

在此期间,林则徐也曾两次上奏,慷慨陈述了禁烟运动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但这个时候的道光对林则徐的态度,和之前已经截然不同,在林则徐的奏折上批示都是“无理、可恶!”“一片胡言!”

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去林则徐的职务,“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但一个月之后,林则徐就又接到吏部的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琦善前去审问和处理。到1841年5月,林则徐就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

看来道光对于到底该怎么处置林则徐心里也没个定数,朝令夕改已经成了这位皇帝的习惯。从总督大员一下降为四品官,这个处罚已经不小,但这还远远不是林则徐的人生低谷。

琦善到达广东以后和英国人展开谈判,但他很快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也只有死路一条。英国提出:要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在通商口岸派驻官员、中英官员要平等交往、要中国割让岛屿、赔偿焚毁的鸦片、赔偿军费等等十几条。而道光皇帝给琦善的底线只有:第一肯定是可以惩办林则徐;第二可以恢复广州一口通商;第三可以部分赔偿焚毁的鸦片;第四中英官员双方往来只能用“照会”的形式。所谓照会,是国家间外交往来的一种文书,用作交涉的时候表明立场、态度,或者通知事项等。也就是说中英官员之间还是只能书信往来,最好不要直接接触。

琦善也明白,他的任务是必须把和谈给谈成了,不能让英军再威胁到北京。所以最终只能答应了英国人的条件,以至于后来一直有人说琦善卖国,说他是接受了英国人的贿赂才答应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当琦善把英国人的条件奏报给道光皇帝的时候,这个皇帝才看清楚英国人的野心原来是如此之大,作为大清皇帝怎么能答应这么屈辱的条款,于是立即处分了琦善,撕毁了和谈,决定又和林则徐站在同一个立场上:打吧!

随后道光帝任命奕山为靖逆将军来对抗英国,但是奕山也很快打了败仗。为了给自己开脱罪责,奕山只好编造说,英方其实是愿意议和的,之前的条件苛刻主要是由于他们恨之入骨的林则徐还没有受到严惩。始终看不清楚局势的道光皇帝再次相信了奕山的话,又求和心切,下旨革去林则徐的“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就这样,一心想着忠君报国、为皇帝分忧的林则徐,由最受宠爱的道光朝名臣变为一名罪人,踏上了前往伊犁的戍途。

在路过扬州时,林则徐又接到谕旨,河南有河流决口了,要他先去开封治理水患。治河是林则徐的老本行,他接旨之后立即奔赴开封,在工地上日夜奔波,督率民工挑土筑坝,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把水患给解决了。但就在河工合龙之日,道光帝的谕旨也同时下达:“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

这个时候的林则徐一定是非常心寒吧,但他也只能继续踏上西行之路。途中林则徐曾因病在西安停留了三个月,夫人也是在这个时候不远万里前来送行,林则徐就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然后告别夫人,由两个儿子陪同继续向伊犁行进。

林则徐“身行万里半天下”章,现存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在新疆待了三年多,在这里,他不仅看到了沙俄的勃勃野心,还目睹了边疆的荒凉景象。林则徐认为,要充实边防和改善边疆人民生活,最好的办法就是屯田备边。他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了开垦荒地的要求,布彦泰也采纳了这一建议。

从道光二十三年秋天开始,林则徐就以他衰老的病躯,不辞劳苦,当起了“愚公”,带领民工,挑挖沙石,建筑堤坝,开垦荒地,这是一项极为艰巨而繁重的工程。林则徐先是耗时一年零四个月,用工十万余,修成了一条六里长的主干大水渠。水渠修成之后,就为垦荒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屯田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到1844年11月,林则徐已经开垦荒地近20万亩。伊犁将军布彦泰被他的行为所打动,多次给道光帝上奏,说林则徐垦荒功劳卓著,请求宽免他的罪名,像这样能干、肯干的大臣应该重新启用。道光皇帝起初对这些奏折都不予理睬。直到道光二十五年,他才终于允许林则徐回京以四品京堂候补。

就这样61岁的林则徐至此终于摘掉了“罪臣”的帽子,此后他也历任过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但是由于常年的辛苦劳作,他的身体和精神都不大行了。

到道光三十年春,林则徐就因病辞官,告老还乡了。但是就在这一年年底,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朝廷缺乏能干的将才进剿太平军,就又想起了老迈的林则徐,再次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让他赶赴广西督办军务。林则徐不得不再次启程,但是在赴任途中就暴卒于广东潮州,终年65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赐谥文忠。

文忠这个谥号一般是授予对朝廷忠心耿耿而且有作为的忠臣,林则徐的确配得上这一谥号。当然,作为一个文官,第一等的谥号应该是“文正”。这也是天下文人都梦寐以求的谥号,清朝获谥“文正”的只有8个人,包括大家熟悉的汤斌、刘统勋、曾国藩等。“文忠”在清代基本算是第二等的谥号,除林则徐之外,大家熟悉的索尼、李鸿章等人也都谥号文忠,足见林则徐在当时朝中的地位。

其实早在林则徐去世这一年的年初,道光皇帝也驾崩了,享年69岁。两人在同一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同的是林则徐因力主禁烟而成为民族英雄名传后世,道光帝则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有的内忧外患,两人都已无力顾及,只能留给继任者去接手这个烂摊子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吴立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在非洲真正赢得了民心,就连斯威士兰…”

“日企抱团是绝望之举,中国工厂效率质量都是第一”

“她下月访华,尽管特朗普团队表达了担忧”

“中国有能力让梦想照进现实,将赢得史诗般竞争”

美国政府“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