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视点名,这俩“金头盔”飞行员非常不简单

来源:微信公众号“观海解局”

2017-09-04 10:17

近日,央视用了长达21分钟的时间介绍中国歼击航空兵,称其已经发展成一支空中劲旅。

看法新闻记者注意到,两位“金头盔”飞行员获点名:一位是在自由空战中成功击落对手的李凌,一位则是被导弹锁定瞬间成功摆脱的彭礼忠。

两年前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李凌作为其中一员受阅;作为歼-10首飞小组成员,彭礼忠多次驾驶战机巡航喜马拉雅山。

歼-10巡逻雪域高原

近距离格斗,“金头盔”成功击败对手

众所周知,中国歼击航空兵飞行员们使用的主力装备种类不少,除了从俄罗斯引进的苏-27,苏-30等战机之外,我国以“歼”字打头的战斗机,就有歼-10系列,歼-11系列,歼-16系列等等。

央视报道称,近日,在1对1自由空战训练中,空军航空兵某旅“金头盔”飞行员李凌驾驶战机与对手接连周旋几次,最终通过连续大载荷、大角度机动后,成功锁定对手,并将其“击落”。

李凌

看法新闻记者了解到,李凌所在的正是著名的王牌空军部队“空一师”。作为全军第一支组建的歼击航空兵,凭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其被授予了这一番号。

作为空一师某团参谋长,李凌先后执行过轮战、“9·3”胜利日阅兵等十余项重大任务,并获含金量最高的“金头盔”。

“金头盔”是空军在每年一度的歼击航空兵部队对抗空战竞赛性考核中授予飞行员的最高荣誉,因奖品为金色头盔而得名,代表着中国空军对抗空战训练的最高水平。

2014年,李凌摘得“金头盔”。在近战过程中,李凌与“敌机”贴身缠斗和航炮射击。李凌回忆:“凭借战机先进的预警和机动优势,对手先于我实施锁定。”还没等对方战机做出攻击动作,李凌已经命令实施电子干扰,僚机趁机成功脱险。瞬间,飞机倒扣,机动回转,巨大的载荷拉得李凌胳膊上的血管一根根凸起。

顾不上考虑身体上的酸痛,短短数秒,他和刚脱险的僚机迅速采用新战法,以较大的载荷从高空向下俯冲,与“敌”形成近距格斗状态,新一轮拼杀开始了。

转眼间,双机编队以黑云压顶之势迅速把对方战机锁定。在僚机的密切配合下,李凌准确搜索、精确定位,指挥仪解算出攻击诸元。之后,他果断按下“发射”按钮。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势,对手想掉头逃离,但为时已晚……

金头盔

事实上,李凌也曾与“金头盔”擦肩而过。“当时,整个人像被扔进无底的‘黑洞’,通信彻底中断,雷达一片雪花,自己像任人宰割的‘睁眼瞎’!”首次参加“金头盔”比武的尴尬,李凌记忆犹新。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许多受阅部队都是刚下实战化演练场就上阅兵训练场。

尽管飞行间距缩短,队形更紧密,但李凌所在的编队,第一次合练就将误差缩减到了0.1秒。这次阅兵中,一大批“金头盔”受阅,确保了编队“米秒不差”。

他首飞歼-10,还巡航喜马拉雅山

而在央视报道中,彭礼忠是在“红剑”演习中的一幕出现的。当时,红军战机发起了突然袭击,数架蓝军战机立即起飞拦截。

蓝军飞行员眼看红方战机即将被锁定的时候,对方却从显示屏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红军战机的电磁干扰开始了。蓝军战机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由于被锁定,蓝军战机即使做出机动摆脱动作也甩不掉这枚导弹。蓝军飞行员彭礼忠并没有急于做出规避动作,他要等待一个最佳躲避时机:就在导弹马上就要击中战机的瞬间,他做出了一个急转弯动作。来不及转弯的导弹,这样才被甩开。

彭礼忠甩开导弹瞬间

公开报道显示,彭礼忠是空军首届“金头盔”飞行员:生于1978年,1996年8月入伍,截至2012年11月,就已安全飞行1800多小时。

看法新闻记者注意到,他还是歼-10首飞小组成员。其原属成都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师,是全军首支装备歼-10战机的部队,连续创造了新型战机作战训练的百余项“第一”,快速形成了全疆域作战能力。

“驾机在峡谷里飞行,感觉山离我那么近……”两年前,彭礼忠在接受军报采访时说,近年来5次征战高原,对冰峰林立的喜马拉雅山脉印象深刻。“透过舷窗,周围全是海拔六七千米的雪山。”同样5次征战高原的航空兵某团团长、“金头盔”飞行员刘晓鹏坦言:“本能地紧张恐惧,但只是一闪念。”

彭礼忠

谈到飞越雪域高原,“遇到危险,救生几乎无从谈起。”时任飞行大队长彭礼忠坦言,面对地图上显示的广阔无人区,他们还做了特殊准备:每人都带了手电筒、巧克力,把能穿的衣服都穿到身上……

国产新型战机改装首飞那天,大队长彭礼忠与战友驾战机呼啸着降落世界屋脊,大家含泪欢呼起来:“我们飞上来了!我们又创造了一个‘第一’!”“每个军人的胸膛里都高擎着一颗至高无上的荣誉之心,这荣誉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这荣誉就是战胜对手,夺取胜利!”彭礼忠的话诠释了官兵勇往直前的精神标高。

责任编辑:荀越
金头盔 飞行员 歼10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指控好比说中餐菜单能监视食客,笑话”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