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习中舰员住舱被导弹命中全班“阵亡”,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推行住宿改革

来源:解放军报

2020-06-15 15:35

【导读】 演习中,武汉舰遭“敌”导弹夜间偷袭,一处舰员住舱被“击中”。正在舱内休息的雷达班被判全班“阵亡”,舰艇变成了只能等着挨打的“靶子”。演习复盘,从该支队领导到武汉舰官兵,痛定思痛,决心探索舰员住舱制度变革,实行不同专业舰员混合住宿的“混舱制”。

《解放军报》6月13日头版刊发《南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探索“混舱制”住宿改革—— 舰员住舱:换“铺”换出战斗力》。

武汉舰指控兵、上士李希峰心情不太好,原因是“搬家”——

告别住了8年的舰艇住舱,搬进位于舰艇中段的新住舱后,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好几次上卫生间走错方向就不说了,同一个班的人分散住在不同的住舱,交接班、开个班会都要到处找人,真让人头疼!

“住得好好的,换来换去折腾个啥?”在新住舱辗转难眠的夜晚里,李希峰没少嘀咕。直到不久后的一次损管操演,他心里窝着的“火”才彻底消除,明白了“搬家”的好处——

李希峰发现,新住舱到战位的距离缩短到了40多步。以前,他不仅要跑远一倍的距离,而且中途还要开关2道水密门、1道防火门,“假如战位真发生火情,赶到时可能小火都变成大火了!”

经历换“铺”的不只是李希峰。自南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推行“混舱制”住宿改革以来,该支队近九成舰员都更换了铺位。

“混舱制”,顾名思义,就是舰艇上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人员在同一住舱混合住宿。武汉舰总士官长钱昌顺介绍,以往为便于日常管理,水面舰艇基本都是同部门、同专业、同战位人员在同一住舱住宿,他入伍上舰20多年了,一直如此。

这个官兵多年来习以为常的住舱制度,在一次实战化对抗演习中,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那场演习中,武汉舰遭“敌”导弹夜间偷袭,一处舰员住舱被“击中”。正在舱内休息的雷达班被判全班“阵亡”,舰艇变成了只能等着挨打的“靶子”。演习复盘,从该支队领导到武汉舰官兵,痛定思痛,决心探索舰员住舱制度变革,实行不同专业舰员混合住宿的“混舱制”。

“‘混舱制’可不是随意‘混’,谁住在哪儿,得根据作战需要来安排。”武汉舰舰长曹力介绍,他们科学测算舱室与战位之间的距离,反复衡量舰员快速战斗、战时防护、同战位人员居住聚集度等关键因素,建立数学模型,最终才求算出各舱室的人员分配最优解。

如今,武汉舰雷达班舰员分散住宿在多个住舱。李希峰所在的住舱,住着来自4个部门、12个专业的舰员。

换“铺”换出了战斗力。在呼和浩特舰,全舰八成以上的舰员进入战斗岗位时间明显缩短,舰艇能更快转入战斗状态。

换“铺”焕发出新活力。下士项乾上舰之初是帆缆兵,在与不同专业室友的日常交流中,他努力学习,慢慢越过专业壁垒,先后获得了独立操舵、导航雷达独立值更等资格认证。推行“混舱制”后,像项乾那样实现一专多能的舰员不在少数。

(本报特约记者 李维 通讯员 李虹明)

编 后

备战打仗要勇于破除“惯例”

王天益

住舱制度沿用多年,并不意味着理所当然。南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通过一场实战化演习,让官兵重新思考身边的“惯例”,也启示我们对深入开展练兵备战活动进行全新审视:还有多少沿袭已久的“惯例”经不起实战检验?

战无定法,“过去如此”并不意味着“未来可行”,备战打仗既要勇于破除因循守旧的惯性思维,还要善于用实战标准,给日常战备训练各个环节过过“筛子”。因为,影响未来战场胜败的因素,可能藏在一张床铺里,也可能藏在我们身边任何一个见怪不怪的细节里。

责任编辑:林铃锦
海军 混舱制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