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王:新西兰媒体称中新关系降至历史最低点,网友们却不在乎…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2-16 08:53

魔王

魔王作者

旅居新西兰自由撰稿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魔王】

新西兰主流媒体近日报道,中国-新西兰关系降至建交以来新低点。

文章忧心地说,今年为中新建交40周年及中新旅游年,但原定于2月底在惠灵顿开展的早已声势浩大的中新旅游年宣传活动却被中方推迟了。加上去年年底原计划好的新西兰总理访华被推迟、中国还对新西兰发出过旅游警告,可见中新关系确实已降至建交以来的新低点。

然而看新闻评论,新西兰网友对此事似乎不怎么在乎。

点赞最多的回复是:“新西兰是时候修改关于瓶装水的法律了”。这句话的背景是去年农夫山泉收购新西兰高端瓶装水工厂Otakiri Springs,当时触发了不少新西兰人的抵制情绪,以环保为由发难。然而这些依然掩饰不了其敌视的本质——若是欧美公司购买新西兰矿泉水厂或农场,显然不会有这类抵制,也少见有人会要求就此修改法律。

从其他高赞回答也可以看到,类似对中国人的敌视更多是带有政治色彩的。许多观点认为“中国不民主、没自由,所以就不应该与中国人有紧密的经贸关系”,有的甚至希望中国游客更少一点。

在沙特被爆料资助了9·11事件,还暗害记者卡舒吉之后,新西兰也依然与沙特保持紧密的经贸联系,未见哪位新西兰网友要求终止与沙特的友好关系,或呼吁抵制沙特在新西兰的投资。由此可见,包括新西兰人在内的西方人的双重标准背后,显然不只是很多人分析的“意识形态分歧”这么简单,更多的恐怕是一种“恐华心态”。

早期的中国各方面都还比较薄弱,却与新西兰建立了稳定的友谊,为什么这些新西兰人却在中国经济发展到超过美国一半,成为自己首要贸易伙伴的时候,忽然就选择了拒绝?这说明中国影响力的扩增,正一点点突破与西方人的社交距离。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两个人的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大约在 45-120cm之间——远于这个距离,显得有点生分;近于这个距离,则会显得暧昧,令人不自在。国民和国民之间也同此理,欧美国家与新西兰制度、文化相近,并且近代还有长期的同盟关系,人民之间的交流基本无障碍,这使得欧美企业即便占领了新西兰人的生活,进入了亲密接触的距离(intimate distance 0-45 cm),新西兰人也不会觉得太担忧。

虽然有不少新西兰人抱怨“新西兰最大的银行是澳大利亚银行而不是本土银行”,但并没有人因此认为“我们可能有国家安全危险”。可见,新西兰人对相邻的澳大利亚就没有恐惧感。

美国人自然也非常清楚这点,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利用媒体力量,在新西兰煽动对中国的恐慌的原因——美国希望利用新西兰百姓的无知,让后者对中国人产生更多猜忌,以此阻拦中国经济的海外扩张。

比如,隶属于美国智库的布莱迪,去年故技重施地表演了一把“家用车被中国间谍破坏”的把戏,而与她合作的媒体人同时不停地在新西兰主流媒体上捕风捉影地攻击华人,直接或间接地表示华人侨领、商人、政客和媒体都是间谍。

不久之后,新西兰外交部长温斯顿·彼得斯对这一反华风波发表评论,称新西兰人不能因为华人来自中国就把他们当成威胁,在野党党魁也发表讲话力挺中新关系。《新西兰先驱报》在一篇社评中,暗讽布莱迪们的阴谋论在破坏中新关系。就笔者了解,其实工党内部也对布莱迪的性质心中有数,只是因为警方调查还未结束,执政党暂不可以随意发表意见。

这些论调意味着布莱迪们的阴谋并未完全成功,美国制造的中国阴谋论虽影响了新西兰的民间舆论,但并没有影响新西兰决策层的判断,新西兰政界依然对中国保有基本的理性。

《新西兰先驱报》社评:中新关系不应受布莱迪教授事件影响

新西兰民间出现反华声音,大多出自恐华心理,缺乏理性务实和长远的思考,是一种不理智的泄愤。要知道,现今法律是不可能只限制某个族群的,因中国人收购了一个矿泉水厂就修改法律,不只限制中国企业,也会影响其他国家企业在新西兰的商业运作。

但新西兰同时还是一个民主国家,这就意味着,即使明知选民的诉求是不理智的、错误的,政客也有可能为了选票而屈服,尤其当这种选民诉求在舆论场中呈现压倒性的态势时,或者这个政客来自小党,对选票并不挑食。再考虑到美国在旁不停地煽风点火,我们可以预见新西兰的政界和新西兰民间对华态度的分裂极有可能越来越严重。

关于新西兰政客、选民和美国三者关系,或也可从近来新西兰政府叫停华为参建新西兰5G网络一事中获得一点认知。

新西兰封杀华为5G的决策主要是由外交部长温斯顿·彼得斯做出的。新西兰主流媒体对此有过批评,认为温斯顿·彼得斯“太亲美了”,其实温斯顿·彼得斯是与美国做了一场交易,美国给予新西兰公民就业和留学的国民待遇,换来新西兰封杀华为5G(与此同时,华为4G和手机在新西兰仍正常运行)。此外,温斯顿·彼得斯此举还迎合了那群不理智的网民的“恐华”心理。

温斯顿·彼得斯

而温斯顿·彼得斯在外交问题上拥有这么高的决策权,主要原因在于:

上次大选时,工党和国家党所获支持率均不过半,且工党支持率少于国家党,而新西兰法律规定,需要党派联合,总支持率过半才能执政。温斯顿·彼得斯所领导的优先党拥有约9%的选票,成为两党重点拉拢对象。温斯顿·彼得斯先与国家党谈判,但最终选择了工党,显然工党让步颇多,也使得外交部长职位的温斯顿·彼得斯在新西兰外交事务上有了无上的决策权。(具体请阅读2017年文章:《中国正全速前进,新西兰却还在瞎胡闹》。)

原本新西兰宪法如此规定,是希望执政团体体现过半民意,更好地践行民主的理念,结果却成为个人或个别团体谋利手段,中新关系被短视的小党政客当成利益交换的筹码卖给了美国。

这案例不仅暴露了新西兰民主体制的漏洞,也展现了仅建立在商业合作和其他相对肤浅交流上的中外关系的脆弱性——这么多年的合作关系,被美国轻松破坏。

此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在与外国人建立关系时,对舆论的重视显然是不足的。就笔者日常接触,不少海外中国人与外国人交朋友时喜欢追捧政要,却不注重与外国媒体人建立关系,误以为外国人只认钱和市场。现在,这认识可得改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李泠
新西兰 西方民主 反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