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王:我在新西兰竞选区议员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5-30 07:52

魔王

魔王作者

旅居新西兰自由撰稿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魔王】

今年下半年,新西兰奥克兰市迎来三年一度的地方选举,近来便是各方推举候选人阶段。地方选举将同时选出一个城市的区议员和市议员,而我今年计划参加区议员选举。

选择规则

下面先讲一下选举游戏规则。

新西兰有两大政党,分别为左翼的工党(目前为执政党)和右翼的国家党,但由于地方市政技术性较强,意识形态性质弱,所以候选人即使有党派背景,也倾向于以独立身份参选。但仅称“独立”实在不能概括自己的理念,于是很多候选人会以千奇百怪的“党派名”参选,比如“Putting People First”(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或者“Taking The Shore Forward”(引领北岸前进)等,但这些本质与“独立”相同。当然,也有很多人在工党铁票区以“工党”名义参选,国家党暂无此现象。

新西兰公民参与区议员选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独自参选,另一种则是组团。由于选民一次可选3名区议员候选人,且一个区政府有8个席位,所以竞选团队一般会推举出8名或3的倍数的候选人参选。

柳暗花明获竞选名额

我作为“萌新”,跟团显然是最佳选择。然而几周前,在总共只有3人申请的情况下,工党奥克兰东区的提名委员会否决了我以“工党”名义参选的申请,并建议我助选,理由是“入党时间太短”。工党在东区本就极其缺人,支部主席都是被强迫拉出来参选的“壮丁”,结果我却被拒绝参选,令我有些意外。

奥克兰(资料图/视觉中国)

但我并没有失落,因为不少朋友曾劝我以独立身份参选,这样得票会更多。这是因为奥克兰东区居民主要是中产和富人,这个阶层更倾向支持国家党,而且东区大约30%的人口是厌恶工党的华人居民,“工党”旗号在东区不会有什么胜算。然而,若我以独立身份参选,工党的两个参选人就成了我的竞争对手,我也无法再用自己的影响力帮他们助选了。

事实上支部主席与我曾经并不愿意以“工党”名义参选,我们曾主动联系一个叫“City Vision”的竞选团队,希望用他们的名字。很久之后我们才得到消息,“他们对东区没有兴趣”。然而,就在我准备独自参选时,有两位中区的区议员联系到了我,说他们很喜欢我在脸书上发的文章,并且欣赏我的社会活动能力,所以邀请我跟他们见面,并参加他们的竞选团队。而这个团队,无巧不成书,正是“City Vision”。

重在参与

City Vision是由工党、绿党和左翼无党派人士组成的地方竞选团队,实力强,牌子硬,奥克兰中区的北、中、南部三个选区的区议会里大部分都是他们的成员,我参加的则是中区中部选区的候选人提名。

中部选区分两个小选区,各需要4名候选人:

西面Mt Albert小选区白人较多,由于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同时也是Mt Albert选区的国会议员,显然这是工党人的铁票区和“中央区”,被选为区议员候选人就基本如同当选,参选人很多都是现任的区议员,社会根基深厚,所以竞争将非常激烈。

东面Mt Eden小选区则为华人聚居区,涵盖著名的华人商铺一条街“倒霉路”,所以在我被邀请的那一刻,就预料自己大概率会被安排在这里,所以我还在报名表中的Mt Eden前打了两个勾。

当然,无论在哪个小选区参选,一旦当选,都会服务整个中部选区,甚至可能需要帮City Vision服务整个奥克兰中区的华人。

这就是我将参选的区政府服务范围,以中间为界,东面华人较多,西面则是工党铁票区。(奥克兰市中心就北面地图之外。)

报名之后,我就准备拼一把了。

先参加的是西面Mt Albert的提名。邀请我参加City Vision的两人之一就是这个选区的现任区议员——我居然要跟我的伯乐同台竞争了。其实党派内部竞争是非常正常和健康的现象,不能被简单认作“内斗”,合法公开透明就好。我也算目睹和经历过不少“党内政治”的人,她肯定经验更丰富,知道个中区别,并且我们都清楚,我肯定竞争不过她,所以并不会伤和气。当然,事后请她吃烤串是必须的。

在通知邮件中,City Vision告知我可以在提名会议上带“支持者”。我曾犹豫是否要多带人——如果我带的人多却没选上,岂不是“当众出丑”;如果人少,又显得没有社会根基。在与伯乐和朋友们商议后,我决定邀请所有平时支持我的侨领们。

其他候选人大多已互相熟悉,一般只带两三个亲友,而我是新人,什么都没有,所以即使明知很难选上,也要借机介绍一下我自己。我与那么多现任区议员们同台竞争,失败了也算“虽败犹荣”,没什么可丢人的,而且那么害怕失败,还从什么政?

于是,我在开会前一天微信邀请了侨领和媒体人。他们平时就都支持我参政,这次明知道我可能落选,能来的还是都来了,不能来的也送上了祝福。在会议厅里,我们这十大几个华人在不到百人会场里形成了一道罕见的风景线——因为这类活动长期以来是没有什么华人参加的。

我也算有参加提名会议的经验的人了,所以提前写好了演讲稿,现场不至于紧张。5分钟演讲内容主要介绍了我的履历、能力、理念、竞选和当选后的计划,我还特地念出了亲自到场支持我的社团名单——我知道这才是City Vision邀请我来的原因,是我的最强的履历。

新西兰华人参政和投票的比例都少得可怜,并且华人也极少与地方官员互动,但其实海外华人在当地生活居住,遇到很多困难和诉求都得靠地方政府才可以解决的。比如华人的郊区度假村希望设立一个公交站,华人社团希望修公园、设红绿灯或租用市政府场地,往往因为语言文化问题不知道找谁,只好“有诉求却忍着”。

对于地方政府和政党支部,辖区庞大的华人人口却像还在另一个国度生活的过客,拉不到选票不说,区政府很多工作也无法进行。这种“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已经持续了多年,对华人和主流社会都是悲剧。而这次我相当于带着半个华社到了主流社会的门口敲门,想必能让大家看到一点希望吧。

果然在演讲环节后的休息阶段,不断有观众席中的人主动找我攀谈,他们有的是某个选区的工党支部主席,有的是主流社团的社工,有的是City Vision的成员,还有我早已认识的党内朋友。

他们本是来支持其他候选人的,却跑来对我表示欢迎,眼睛里充满了欣喜和希望,有的还很激动,抱了又抱,侨领们也都纷纷与他们聊天说笑。我似乎看到了华人社会和主流社会之间的桥墩子露出了水面,这种气氛绝不是天天有的,尤其在近时笼罩在反华阴霾中的新西兰。

与选美一样,之后是答辩环节,8个候选人坐在主席台上接受提名委员会和观众的提问,大多是问区议员如何在一些国家级问题中做贡献。这些议题我都写过文章,发挥都没有问题。除去毫无悬念的市议员提名部分,区议员提名部分就耗时三个小时(其他选区一般两个小时内就搞定),其中提名委员会内部讨论就用了一个小时。

最终结果出炉,我没有被选上。

提名委员会主席说,“我们这个决定做得非常艰难”。

我的“伯乐”没有悬念地被选上了,她显然还会连任下去,而她则不停地安慰我,一会儿担心我生气,一会儿担心侨领们生气。我告诉她别担心,事前我已经告诉过他们竞争很激烈,我不一定被选上,并且从政本来就不会总赢,大家都懂的。

一位提名委员会的成员下来也安慰我,说下个提名会将支持我,外加其他一些City Vision成员的安慰和鼓励,我的心里暖暖的。

华人的进击

这场会议想必对于侨领们来说也是比较新鲜的,大家平时参加的更多是华人自己圈子里搞的文艺活动;不过由于会议全程英文,一些侨领听不大懂,应该是很辛苦的。并且由于耗时超过预期,很多人没来得及吃晚饭就来了,有的年纪大的侨领都低血糖了还在挺着,对此,事后我都一一发了微信致谢,向他们表示今后绝不会辜负大家的支持和厚望。

一般来说,新人得要参选好几届才能为人所知,而我还未真正参选就被这么有实力的团队邀请,被这么多社团支持,我已心存无限感恩。我仅为这天这么多人——无论来自主流社会,还是华人社会——对我的希望和期待,无论未来的困难和阻力来自党内、其他党、反华势力抑或是我自己,也会毫不退缩地拼下去,争取将主流社会和华社就此连接起来,互相交流、信任,共同繁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李泠
新西兰 海外华人 参政 竞选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