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王:新西兰两位华人议员“退休”并不值得留恋

来源:观察者网

2020-10-29 08:00

魔王

魔王作者

旅居新西兰自由撰稿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魔王】

2020年新西兰大选结果尘埃已定。原本预料会有三位华人议员,结果一番折腾下来只剩下一位当选。

很多华人对霍建强、杨健两位国会议员的“退休”表示惋惜留恋,甚至有的人还想象他们会“回归”。

华人和社团似乎已经习惯了旧时代华人政坛的“玩法”,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旧时代的华人政坛文化并不值得留恋。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本篇文章旨在反省新西兰旧华人政坛文化的些许陋习,同时预测未来华人政客发展路径,权作“辞旧迎新”。

辞旧篇:旧华人政坛有哪些不好的风气

1.权威主义

旧时代华人政客们的行事作风,被洋人政客称为“Chinese Way”(华人风格),而很多老华人说我们一些年轻华人属于“Pakeha Way”(洋人风格)。早些年并不太清楚有何区别,在参与几年政治后,我可以粗浅总结一下了。

“华人风格”这词是洋人总结的,主要是说老一代华人政客喜欢玩弄权威。比如,在政党内的华人圈里搞一人独大的小圈子,为了维护个人权威而忌讳乃至打压批评意见,使得政党很难获知华人社区中的批评声音;再比如,动用各种手段排挤打压竞争者,甚至滥用权力霸凌或抹黑同党人士。

权威主义者的行为与讲究平等自由的大多数洋人政客风格完全“迥异”:一些华人政客面对民众和下级时摆官架子不接地气,对解决民众诉求没有兴趣,但对官衔和挂名格外在意,此为瞒下;但他们面对洋人上级时就唯唯诺诺不敢发声,或利用上级对华人文化的无知而撒对自己有利的谎言,此为欺上。

这些所谓的“华人风格”多是我从洋人口中获知,让我脑补到一些华人政客把洋人当傻子而洋人心里如明镜却不点破的场景。

其实争权夺利的事情在洋人中也都存在,甚至在一个普通公司的办公室里都有,不然也不会有“办公室政治”这么一说。追逐名利是人的一种需求,但只要能形成良性竞争,也没什么不好;而华人政坛之所以多被其他族裔的同事侧目,主要是因为人数少却动静大,好在过去媒体不发达,没有被外界知晓太多。

洋人们结合华人的祖国背景,把这种现象当成了“中华文化”,有的甚至解释为“华人来自中国,所以都喜欢权威主义”,令我深感不满和羞耻。

新西兰社会一直在鼓励华人参政议政,但实际上新西兰老一辈华人中参政者并不少,“华人不爱参政”其实是个假命题。然而,新西兰政坛现存的华人又确实少,这里的真正原因估计就是华人的这种权威主义思想,使得政坛华人一旦超过一定人数,就会互相排挤打起来。

如果政坛华人人数永远都多不起来,华人又如何在这个靠拼人数的民主政体里形成气候?所以权威主义风气问题如果不解决,华人群体在新西兰获得政治影响力永远是梦;而贸然把华人年轻人推向这样的政坛,是间接在害他们。

2.政治捐献问题

事先声明,在新西兰,提供政治献金是合法的,所以华人参与政治现金一事无可指摘。只是旧时代华人给钱的方式比较奔放高调,没有考虑新西兰社会的接受程度,如今大环境发生了巨变,各位捐献者要多加注意。

由于近两年反华风潮被美国势力鼓噪起来,过去没人关心的华人政治献金事件近来纷纷被挖出来登上了主流媒体,引来一波波热议,吓坏了那些对中国无知的人。甚至在今年大选期间,反欺诈办公室轮流调查各党2017年在华社的政治献金情况。

2019年底,新西兰修改法案,禁止了外国人对新西兰政党的政治捐献资格,这个原本旨在促进国际招商引资的开放政策从此收紧,新西兰变得保守。虽然该法案没有明指中国,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诱因是谁。

报道截图:金融时报

在新西兰,公司捐献一两万纽币就算很多了。假如一个中国公司捐献了十几万纽币,仅仅只是买了政客拍卖的一本签名政治书籍或一套廉价古董,由于新西兰人普遍不知道十几万纽币的公关广告费用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其实只是小钱,他们就会开脑洞,猜测这个受捐的政客和中国公司是不是有背后交易,怀疑在进行议会投票时,这政客会优先考虑中国利益而不是新西兰本国利益。

老华人议员们的“退休”与政治献金法案的修改,共同象征着一个开放的、高调的、激情燃烧的政治捐献时代已经终结,新的、低调的、务实的时代正在来临,而后者,将是一个更注重新西兰本地华人及公司诉求与利益的时代。

3.不敢发声

很多洋人把我也归为他们一类,原因是我爱直抒观点、直接批判,没有太多迂回套路。在洋人眼中,很多华人政客不敢发声,唯唯诺诺,委曲求全,即使英语再好,也羞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想法。洋人们打心眼里不太接受这一风格。

华人政客不敢发声,其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痕迹太重。中华文化讲求“不得罪人”、“不冒犯权威”、“包容对方”、“谦虚低调”等等,这些自有它们的好处,但并不适合新西兰政坛。

新西兰政坛同其他西方社会一样,讲求“个人权利”和“平等自由”,只要觉得自己的利益受损,就大大方方喊出来。在西方文化中,别人听到你的抗议后,并不会跳出来指责你“挑战权威”或教你如何“明哲保身”和“低调”,反而如果你喊得有理,还会拉一票人跟你一起喊;如果你是弱势群体,你喊的东西大家不懂也依然会有同情票。这样,诉求才更可能实现。

新西兰华人政坛的变天,是国际大环境所致,但也有华人政客力量单薄的原因。假如老一代华人政客们不搞小圈子,新西兰政坛里的华人数量到今天一定不少;假如数量较多的华人政客团结发声,也许两位华人议员就会在今年这场变化中幸存下来。

年中在美国人搞“黑命贵”运动时,新西兰的毛利社区也跟着批判警察对自己太暴力,要求警察减少配枪。于是工党毛利人党团,其中包含了部长、议员和党员干部等,团结地站在一起发声呼吁,最终法规得以成功修改。


工党毛利党团团结抗议新西兰警察“过度武装”并赢得政府让步

倘若新西兰各政党里华人人数够多,完全可以一起发声,甚至以集体辞职为筹码维护华人议员。这样一来,政党也不会因那些风言风语就轻松抛弃为自己服务了多年的老华人议员了。

迎新篇:“洋人风格”将是华人政坛的未来

由于大环境和法规的变化,未来的新西兰华人议员对各政党的主要作用将不再是服务“中国”商人,而是专注服务和沟通“本地”华人华商。换而言之,“外交”功能减弱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这个变化将使得华人政坛的生态体系也跟着发生巨大改变。

可以看到今年新西兰大选前后涌现了一批1.5代华人青年,这些华人对华社和主流社会同时有较深的理解和沟通能力,对中国也有相对客观的认识,且背景清白不易被攻击。这些1.5代年轻华人移民的公民意识、自由平等意识要比老一辈华人强烈,未来势必会改变华人政坛的很多旧风气和糟文化。

越来越多的华人政客勇战选区,而选区候选人是需要争取占大多数人口的洋人社区的支持的,如今新西兰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历史进程也进入了冲突与磨合阶段,再加上大环境的变化导致华人政客的一举一动将被主流舆论放大审视,这些因素使得未来华人政客或被迫或主动变得更“本土化”,走向“洋人风格”。

但是,又不能变得太“洋人风格”。2代以上的华人政客在华社中仍然很难受到欢迎,即使推出来也大多会流于小众,这是因为新西兰大多数华人更习惯用“华人风格”来议政和交流。“香蕉人”虽然在洋人眼中属于“华人”,但在新西兰华人眼中属于“洋人”,这一身份认识冲突估计几十年内不会有改变。

中国正在崛起,中国对新西兰华人的文化、经济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强,且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因此新西兰华社在可见的将来,不可能像淘金时代的华人那样完全与中国文化圈割裂开来,也因此可以很容易判断,1.5代华人主导新西兰华人政坛的情况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由于各党的华人候选人越来越多,华人越来越融入主流社会,华人选民的品味也会有所变化。对于华人选民来说,有华人脸的候选人已不再稀奇,于是会越来越注重政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上述能力、只会在华社走穴露脸的花瓶议员将逐渐被选民忽视和淘汰。

此外,已融入当地文化的华人选民也会逐渐增加与非华人政客的沟通联系,逐渐地,华人也不一定会“见华人政客就支持”和“只支持华人政客”了。

本次大选中,行动党并未推出华人候选人却赢得了大量华人票,这个案例也向其他政党发出了一个信号:华人似乎并不太看重政治正确,华人似乎有比华人脸候选人更复杂的政治诉求。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新西兰 国会议员 海外华人 政党政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