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 萨米尔·阿明:无法绕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来源:光明日报

2015-10-11 19:58

据光明日报报道,10月10日,由北京大学主办的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京开幕。来自五大洲的近400位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汇聚北大,将在两天会期内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发展”。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杜飞进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主持。

朱善璐致辞指出,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的最早策源地和重要阵地,北京大学具有学习、研究、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传统。举办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是北京大学对马克思主义光荣传统的历史接续,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现实响应。

杜玉波致辞认为,中国正处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马克思主义作出创造性回应。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状况,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世界影响,有利于中国学者拓宽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发展。

在开幕式后的主旨演讲中,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顾海良向与会学者发出倡议:“要营造一批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学术互鉴、学术分享的平台,在中国铸就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推动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界更加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表示认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和思索无法绕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现实体现。”

北大教授顾海良和萨米尔·阿明对话“落后国家发展道路与马克思主义”

国防大学副政委吴杰明宣读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发言表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近代中国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唤醒了中国人追求自由平等的现代意识,找到了一条从革命化走向现代化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华民族由此开启了全新历程。”

在全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创造性发展,将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贡献和积极影响。

“一方面要用不断深化和丰富的人类实践滋养、拓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开创社会发展新格局。”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充满信心,“中国人民将与世界人民一道开启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需要政治经济学,特别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必然性进行了分析与证明。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始终关切和坚定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和当今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

据悉,在随后举行的8个分论坛、3场高端对话中,学者们将立足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直面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经验和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力,以思想创新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10与10日,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学者共识讨论稿

“马克思的声音穿透历史,向未来宣告”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分论坛现场直击

“内容太丰盛了!我每场都想听。”10月10日下午,面对着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八场分论坛的布告牌,专程从中国人民大学赶来旁听的博士生谢景海陷入了选择困难。

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中外学者,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话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到文本研究,从中国道路、话语体系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从世界文明走向、经济全球化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精彩观点不时回荡在每个会场,并伴随着热烈的讨论与交锋。

晚六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教师高宁带着满满的收获走出会场:“我听见了马克思的声音穿透历史,向未来宣告。”

“中国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焕发生机,中国经验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凸显”

在每个分论坛的发言中,“中国”都是高频词。“中国道路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面貌,中国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焕发生机,中国经验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凸显。”这是许多学者的共同认识。

中国的发展不仅聚焦着世界的目光,更吸引着思想的碰撞。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成为讨论焦点。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原主任严书翰用三个“一”和一个“三”概括其逻辑框架:三个“一”,即一条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个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一个“三”,就是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全过程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要加强中国道路的哲学自觉。中国道路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就是实践理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观点鲜明:中国发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我们应进一步向世界揭示中国道路的哲学理念,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对中国道路的认同。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系列重要表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基因,增强了我们走好中国道路的自觉与自信。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舍甫琴科的观点在国外学者中颇具代表性。她认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指南,为人类未来实践展示了光明的方向,而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更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马克思主义研究既要追根溯源,又要返‘本’开新”

正确认识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离不开文本研究与编译。

在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等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研究既要追根溯源,又要返本开新,回到文本深耕原著,挖掘理论富矿。只从当代西方哲学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既不靠谱,也没有出路。”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等强调,文本研究既要跳出既有范式的束缚,也要转变研究视角,打破学科界限。

在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看来,我国马恩文本编译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文本考据、笔记鉴定、原文搜集和整理等方面还应积极借鉴国外专家学者经验,并充分发挥中国的政治优势和人才优势,以范式创新和学科协同,推动我国由“编译大国”向“编译强国”迈进。

德国MAGE促进会主席鲁夫·黑格就正在编辑中的MEG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德文版的MEGA作为俄文版、中文版和英文版马恩文献最为重要的翻译蓝本,秉持着“绝对的完整性、严格的原始性、丰富的评论性”的原则,为加速马恩研究的“科学化、过程化、国际化”作出了贡献。

法国《马恩大典》主编伊莎贝尔·嘉罗认为,“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是法国《马恩大典》的编辑原则,一方面坚持文本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杜绝过于晦涩的专业名词,以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

放眼世界:马克思主义“把现实推向更加理想的未来”

德不孤,必有邻。在中国发展成就举世公认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在其他国家曲折而顽强的发展也给人信心。

“我要介绍一下黑色非洲的马克思主义。”塞内加尔国家级哲学教授提艾诺·迪奥普直抒胸臆。一幅史卷在他的描述中展开——深受殖民主义侵害的非洲,奴隶贸易盛行,人民苦难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给非洲人民的斗争指出了全新的方向,被视为一种解放的工具,一种催化剂。”

比利时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玛丽亚·麦克加维干把比利时工人党传播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带到了会场。“要想让普通工人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要进行思想武装。怎样做呢?一方面激发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剥离他们固有的成见;一方面给他们实际的帮助,也就是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玛丽亚·麦克加维干透露。

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来斌看来,马克思给出了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解决发展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它启示我们: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是矛盾的共同体,犹如硬币两面,经济落后国家应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教授大卫·科兹认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来分析经济增长,让整个经济体系更好地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

然而,挑战与困难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等人的发言,聚焦于“重塑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力量”。“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有所减弱。如何应对?”韩震指出,应正视当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立足理论创新,把批判思维和现实批判重新纳入马克思理论当中,变革和完善话语方式,让人民群众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认识的局限性,把现实推向更加理想的未来。”

“这会开得好!”散会之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所教授欧阳康仍觉意犹未尽。“理论工作者重任在肩。诸位冲着马克思名义而来,也应当在他的旗帜下努力研究,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梁福龙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 北大 中国模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