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人权对话:希望德方改进难民危机、排外主义和警察暴力问题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5-11-25 11:20

“中国愿意(在人权领域)借鉴学习其他国家有益的做法,但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另当别论。”据中新网报道,在24日举行的中德第13次人权对话联合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外交部国际司司长李军华如是说。他表示,中国尊重德国的人权观,也希望其他国家尊重中国的人权观。

中德第13次人权对话24日在北京举行,由李军华和德国联邦政府人权事务专员施特拉瑟共同主持。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民委、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宗教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派代表参加。

李军华称,中德双方就人权领域的新进展和各自国家的人权观坦诚交换了意见,有分歧,更有共识。双方一致同意,明年将继续开展中德人权对话。

李军华还建议德方关注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因为不久前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绝大部分内容与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密切相关”。他指出,“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将促进中国社会向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所以请德国朋友多关注、阅读十三五规划的具体内容,”李军华说,“如果他们关注中国人权事业,很多问题都能在那里面找到答案。”

李军华要求德方全面客观看待中国人权成就,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与中方开展人权交流,推动两国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中方还向德方提出欧洲难民危机、排外主义、警察过度使用暴力等问题,希望德方妥善改进。

默克尔与叙利亚难民合影

施特拉瑟表示,人权对话是中德对话机制中固定的组成部分,中国是唯一一个与德国建立了人权对话机制的国家。他坦言,人权是中德双方分歧最多的领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完全一致,但中德举行人权对话是非常有意义的,“继续开展这样的对话非常重要。”

据介绍,在对话结束后,德国代表团还将赴西藏参观访问。李军华说,在过去的对话中,德方经常就西藏的有关情况提出问题,“中国有句老话叫百闻不如一见,所以我们请德国朋友去西藏看一看,希望下次对话的时候,德国朋友对西藏能有一个更真实的认识。”

中德人权对话始于1997年,上一次对话于2014年12月在德国柏林举行。

几乎每次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前,都会受到所谓人权组织的压力。去年7月,一些人权组织及总部设在德国的“疆独”组织“世界维吾尔大会”在默克尔赶赴中国前夕,要求她对中国人权状况说东道西。今年10月底,还是默克尔访华前夜,大赦国际连同“世界维吾尔大会”及“世界声援西藏组织”闻风而动,联名给她发出公开信,要求默克尔表达“对中国司法现状的担忧”,“对被打压维权律师的支持”。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史惠宁分析,如果把德国外交战略比作一个天秤的话,在天秤的一端是现实利益,在另一端则是价值观。德国的外交战略决策者们总是在不断地调整天秤中间的标尺,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时而靠近现实利益一方,时而靠近价值观一方。

默克尔自2005年接替施罗德执政以来,相较于前任,在对中国外交政策上采取“价值观外交”与“经济外交”两面押注的策略,在政治上利用价值观外交给予中国政府压力,在经济上意图为德国创造最大的现实利益。

责任编辑:冯雪
德国 人权 默克尔 十三五规划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