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重走长征路:我为我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6-10-22 22:11

【观察者网综合】

央视《焦点访谈》10月22日晚播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节目——长征足迹:传世的力量。演绎了红军长征那些年经历的艰苦,学习红军将士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当下追溯前人的脚步,踏上新一轮“长征之旅”。

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胜利会师,宣告了万里长征胜利结束。到今天,整整80年了。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踏着长征的足迹,重新走过。这一路上,就听到了无数至今依然鲜活的故事,见到了许多岁月无法抹去的印迹。80年过去了,当年这些故事的亲历者,今天都已百岁左右;这些故事的听众,有两鬓斑白的,也有跚跚学步的,但这些故事,仍然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蓬勃的力量,一代一代,流传不息。

在遵义红军烈士陵园中有一个红军卫生员的铜像。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这位名年轻的卫生员医术高明,在当地救治了许多百姓。一次外出救治病人时,队伍提前转移,卫生员追赶部队途中,被敌人残忍杀害。老百姓对他很有感情,就自发把他埋在路边,因为不知道他的名字,碑上就刻了“红军坟”三个字。

由于不知道红军卫生员的名字,当地人一直都亲切地叫他“小红”,老百姓感恩“小红”,口口相传,甚至有人常来祭奠,把他当成“菩萨”来祭拜。解放后,人们才知道,“小红”实际是红军卫生员龙思泉。龙思泉走了,“小红”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遵义市名城医院院长李忠禄从小生在遵义,当年,当过红军的村支书就经常给他讲“小红”的故事。听着“小红”的故事长大,幼年的种子最终生根发芽,成年后他选择了学医,在遵义开了一家诊所。从2002年开始,李忠禄对一些特别贫困的家庭和孤寡老人免费送医上门。

寒来暑往,14年过去了,李忠禄走遍了遵义近百个村子。每次义诊,不光自己给村民们看病,他们还要培训村里和镇里的医生。李忠禄说:“我们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回报社会,为大家干点实事,不图回报,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地球的红飘带》,描述中央红军长征的完整过程。为了传承长征精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李忠禄把医疗队以“红飘带”命名,分了3个小组,定期到遵义最边远、最贫困的山村去送医扶贫。

李忠禄表示,那个地方有贫困的村寨,那个地方有贫困的群众,那个地方就要有红飘带的身影。所以,我们是决心一定要把龙思泉(烈士)的精神传承下去。

今天,人们追忆长征,越来越多的人走上长征路,不仅是为了缅怀英烈,更是为了探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感悟长征精神。突破湘江是红军长征途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战斗最惨烈的战役。1934年冬,红军将士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在这里血战7昼夜,以折损过半的沉重代价突破敌人封锁,血染湘江。“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这是广西兴安群众对英烈的一种铭记。

突破湘江

广西兴安界首镇居民马有益称,红军来了帮你挑水、帮你扫地,对老百姓特别好。

广西兴安县委书记黄洪斌介绍,红军长征在兴安的时间,只有七八天,但是兴安人民怀着很崇高的敬意,在保护红军长征时历史的遗存和遗迹。

铭记历史是对未来最好的守望。1996年由聂荣臻元帅提议,国务院批准,在兴安县建成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多年来,兴安县发掘保护了突破湘江彭德怀指挥所三官堂、脚山铺阻击战遗址、红军标语楼、红军长征艰难翻越的第一座高峰老山界等众多红色遗迹,越来越多的人被这条红色旅游线路所吸引,寻访英雄们的足迹。

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高寨村是兴安县最偏远的山区村之一,因为山高路远,这里曾经非常贫困。这几年,当地政府帮助高寨村搞起了新农村建设,修整路桥、公厕,鼓励村民修建具有瑶家风情的竹楼,加上优美的自然生态,2013年入选了广西首批特色名镇名村。

高寨村就在老山界山脚下,当年,红军部队艰难翻越老山界后,陆定一曾经写下一篇《老山界》:“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从文章就能看出当地的状况。

兴安县委书记黄洪斌介绍:“去年旅游总人次达到了600多万,兴安这一块红色的土地上,红军曾经流血奋战所留下撒下的种子,他们所期待的国家和民族的幸福生活,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今天在兴安大地上已经生根开花了。”

传承长征精神,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地区。陕西吴起,是一个因为红色革命而熠熠生辉的地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红色革命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已经蓬勃开展起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以陕甘边界的正宁、照金、南梁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起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包括延长、延川等县的陕北根据地也建立起来。

在根据地里长大,那时才十岁出头的老红军李章,还记得那会儿打游击的情形:“敌人来围剿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得撤退,敌人走了我们就回来了。”

在和敌人的艰苦拉锯中,根据地不断壮大。到了1935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吴起之前,陕北是全国硕果仅存的一片革命根据地。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以后,6万多红军集中在人烟稀少的陕甘宁交界地区,生存成了大问题,陕北自然条件差,没有丰富的物产,当年,就靠小米杂粮养育了6万红军。如今,这里的农民又靠这些特产走上了致富路。

桐寨村是吴起县160多个黄土高原上的村庄之一,前些年村民年平均收入只有几百元。穷则思变,几经选择,当地村民最终把目光投向了谷子、荞麦。村里成立了小杂粮种植合作社,喊出了红色绿色相结合发展的口号,合作社和农户签订合同,定点种植,定点回收。

吴起县五谷城镇侗寨村支部书记张彦财称,就是你按我这个合作社的要求,不上化肥包括管理模式全部要按合作社的要求来管。合作社承诺,每斤高出市场价5毛钱必须回收,同时,老百姓不担一点风险,但是也能得到一定的实惠。

和合作社签订合同的老百姓有了经济上的保障,积极性也高了。如今,桐寨村的小杂粮种植加工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签约农户已经发展到900多户,3万多亩,范围扩大到5个乡镇,户均纯收入三、四万元。

合作社还给他们的小杂粮注册了商标,建起了厂房,配套了加工、包装、销售一条线服务。吴起县五谷城镇桐寨村村支书张彦财说:“咱们吴起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两万五千里长征是结束了,但是咱们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新长征才刚刚开始。”

政府扶持,干部带头,群众参与,沿着长征路沿线,一条红色精神的新时期红飘带正在迎风飘扬。自觉继承红色、传承红色蔚然成风。今年9月份,3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85后、90后青年参加了新华社主办的红色追寻网络直播活动,他们用十几天的时间,探访江西于都红军出发地、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等现场,追寻红色遗迹。

3人中年龄最小的刘欣然是位红军后代,今年只有19岁,正在读大学二年级,在寻访途中,她几次流下热泪。

对于95后的刘欣然来说,只有实地寻访,才让她知道祖辈的故事那么惨烈而真实,这是羞愧的泪水,更是成长的眼泪。

3人中的另一位女孩,90后的郭领领眼下还在校读研究生,即将参加工作。寻访路上,在结识了一位又一位年愈古稀,但还坚持在长征沿途建设希望小学、为年轻人义务讲述长征故事的红军后人们后,郭领领决定,再忙,也要接过这些老人们的班。

郭领领表示:“这些老人们,当他们走不动的时候,出不去家门的时候,说不清话的时候,谁来给这些红军希望小学的人捐书?谁给他们将长征的故事?谁给他们去说我们当年的有多惨、多么不容易,讲长征的精神去引导这些孩子,我觉得我以后我一定会再去的。”

在寻访中,看起来遥远的历史复活了,书本中的长征故事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一路上,3位年轻人吃生米,穿草鞋,背着几十斤的装备走草地,身体汗流浃背,精神上更是受到震撼和洗礼。他们的内心都留下了共同的承诺:走好自己人生的长征路,努力前行。

3位年轻人之一的秦子恒说:“我这一代人应该经历什么样的长征路,在我这一代人我的国家会发生什么样,可能我现在不知道,但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去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理想不灭,英雄不死,在新长征这条路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汇川成海,把红军故事,把长征精神凝练成最宝贵的财富,传承后人,传播四方。

东东爱你解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再难,也要坚定不移的跟着共产党打天下。再难,也要跟着共产党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共产党是咱们的共产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何书睿
红军长征 红军 胜利 长征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

“美国没料到遇上中国这样的对手,出现战略失误”

“美国搞的鬼,针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