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亿万农民的战略利好,这些细节要了解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8-09-28 18:06

(文/观察者网 朱敏洁)9月26日,一条事关中国亿万农民的的超级重磅消息发布——国务院印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这可以被认为是我国“三农”事业的首个“五年计划”。

十九大以来,关于中国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大事一桩接一桩。就在9月23日的秋分日,中国农民第一次过了属于自己的节日——丰收节。

仅仅过了四天——9月25日,习近平抵达黑龙江,开启下半年国内考察行程,第一站便是建三江垦区。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第二次到黑龙江,也是第四次来到东三省,这次行程更是贯穿整个东北。

当天下午,习近平去的三个地方都紧紧围绕农业这个主题,调研机械化耕作、种粮收入,工人们畅谈北大荒未来。他强调“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嘱托必须牢记粮食安全,农垦改革要坚持国有农场的方向,科技兴农,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保障工人的民生权益。

丰收节后看丰收,而丰收节前两天——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

9月25日,习近平抵达黑龙江考察。

国家顶层设计的一致性

去年十九大,习近平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此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今年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

其实,从国家顶层设计来看,乡村振兴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安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

十九大报告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

第一阶段,2020-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继续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乡村振兴战略的“三步走”规划则是:

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从十九大至今,党和国家针对规划的编制、部署、学习、传达展开密集工作,主要有这几个重大节点:

·2017年12月先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习近平提出三大改革方向为乡村振兴战略擘画新坐标。

·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3月5日,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7月5日,习近平作重要指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摆在优先位置。

·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

·9月23日,习近平向全国农民致核心,再次提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今年是农村改革40周年,而40年前正是从农村开始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因此,党和国家赋予乡村振兴战略空前的地位高度,这是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如何理解新战略的几组关系

纵观全文,这次印发战略规划中亮点颇多,其中有几组关系传达的信息值得关注。

第一,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

习近平这次在东北考察时多次提及国家安全、自立更生。

首站黑龙江,他谈到中国粮食要靠自己、实体经济要靠自己、制造业要靠自己;国际上,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以获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我们走自立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中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其实,过去习近平三次前往东三省,也反复强调技术自主创新、粮食安全要保证,但此次是将这个国内根本要求与国际环境联系起来。

回想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际封锁时,毛泽东也曾说过“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再到40年前,邓小平在论述自力更生与改革开放关系时认为,中国要发展,不仅要对内改革解放生产力,也要对外开放寻求外援;但是,自力更生是基本立足点,制定“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中国是一个大国,搞建设主要靠自己,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更不是盲目排外”,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由此看来,当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仍牢记初心。

第二,乡村振兴与地方城镇化是否相互矛盾?

答案是并不会。

《规划》强调,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从城乡融合发展和优化乡村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两个方面,明确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的新定位,提出了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新路径和新要求。

事实上,从2003年来连续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但政策的侧重点是城市,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反哺,将农村放在了城市的从属地位、被动地接收城市发展的带动和辐射。

而乡村振兴战略是思路上的根本转变,乡村成为与城市并行平等发展的主体,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充分地立足于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注重调动乡村主动性,从而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

这是改革确立起新时代全新的城乡关系,乡村从过去的被动接收反哺,到今天的主动作为、实现振兴,进而在保持乡村独立性和差异化的前提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结合。

过去的政策话语中,更多强调农业现代化,但现在提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如果说过去的侧重点在农业产业领域,那么现在则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特别是在燃气、用水、通信、垃圾排污、公共卫生等方面,搞好乡村生态环境,补齐乡村发展短板,让人口能在城乡享受同等舒适生活。

此外,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手工小作坊等,为当地人口解决工作问题,留住人口,同时吸引城市人口回流,特别是劳动力和人才,打造起一支乡村建设的优秀队伍。

这样的乡村就不仅仅承担农业生产功能,还是一个宜居地,有可能成为城市后花园,解决乡村空心化、留守化、荒芜化等问题。

相信大家还记得,2015年习近平在吉林延边光东村考察时,了解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旱厕时,便提出要将“厕所革命”扩大推广到农村地区。这恰恰就是农村现代化改革的一个典型案例。

2015年,习近平考察吉林延边光东村。

第四,实施核心是解决“人、钱、地”问题。

《规划》中提到的很多条条框框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围绕这三方面展开。

“人”,既要农民个体实现富裕,也要拓宽农村人才建设路径。国家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地”,核心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钱”,发展农村产业,加大农村投入,鼓励农村金融;通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五,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进阶版”。

2005年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短短5个词、20个字的方针,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将生产发展摆在第一位的,只有经济生产进步,生活才能富裕,村民过上好日子,乡村风气才会向好、充满正能量,人人向往并参与村容维护,实现乡村自治民主管理。

但乡村实施战略中,则进化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与过去相比要求更高,呈递进关系。以前强调“生产”,但现在提出更高级别的“产业”,可见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化完备。

以前倡导“村容,现在则上升为生态系统的改善维护,涉及层面更广;过去只是提出“管理民主”,但如今是要探索并建立起一整套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一种有别于城市管理的制度保障,在自治基础上,从乡村现实情况出发,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另外在具体内容中,新战略规划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进一步调整,比如在农村建设不搞“一刀切”、分类推进问题上,新农村建设共提出十大农村模式,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则进一步理顺逻辑,简化为四类: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以及搬迁撤并类村庄。

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更高远广阔的视角来俯瞰乡村,提升了乡村改革的政治高度,融合城乡二元格局,打造出一个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典范。

当然现阶段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乡村面临着凋敝衰落、发展滞缓、城乡失衡的客观事实。乡村振兴战略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振兴”一词,说明乡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证明乡村曾经的富庶与成就。如今,我们用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正是体现了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统一。

(资料来源:国务院网站、发改委网站、新华社、澎湃新闻等)

责任编辑:朱敏洁
农村 中国城镇化 基层治理 习近平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

美国对中国造船业等发起301调查,商务部:一错再错

“令人鼓舞!无法想象没有中国的全球供应链”

德最大反对党也来华:德国危机,中国紧盯

“我们坚持自由贸易和竞争,没感到中国车企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