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没拿金牌,干嘛拿“禁奥令”说事?

来源:微信公号“科技日报”

2019-02-28 15:08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科技日报”(ID:kjrbwx

前不久,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落幕,我国派出的参赛队无人拿到金牌,团队总分排名世界第6。成绩传回国内,便有人痛心疾首,将这样的成绩冠以“惨败”之名,并掘地三尺找出了原因——基础教育阶段禁止数学奥赛,全民奥数基础遭到动摇。然而,这一论断是将顶尖数学竞赛和普通数学教育混为一谈,只见情绪煽动,不见事实依据。

先说拿到世界第六算不算“惨败”。在国人看来,似乎只要是数学竞赛,就必须拿金牌、得第一,否则对不起大国形象——这本身就是畸形的比赛观。任何比赛都有输赢,没拿金牌就感觉耻辱,未免神经过敏。其次,本次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中国派出的是上海队,由上海选拔6名学生组队参赛,参赛学生也还未经过国家集训队培训。这6名学生,并非上海所能派出的最强阵容。也有人说,这是用市二队对打人家的准国家队,团体总分拿到第六,并不丢脸。

再来看,这成绩跟基础教育阶段的“禁奥令”有没有关系。“禁奥令”由来已久。网上随手一查就能看到,2014年,便有新闻报道称“十多年来相关部门和地方三令五申‘禁奥’”;2012年北京市就出台过“禁奥令”,清理与升学挂钩的培训班。也就是说,“禁奥”至少从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从我国在罗马尼亚大师赛近10年取得的成绩来看,波动也确实较大。第五届第1,第六届落到13,第7届第3,第八届又滑到第12,但第九届又重回第3……但至少从名次来看,并没有明显下滑趋势。有竞赛生表示,顶尖高手过招,实力差异并不算大,有时一个小小的错误就能葬送大好局面,名次变化实在正常。

那么,禁奥令是否动摇了人才选拔的基础?并非如此。有高中奥数培训老师跟笔者聊过,他认为90%的人根本不适合搞数学竞赛。为什么大家趋之若鹜?还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大家想在升学中获得加分。全民奥数本来就是个“奇观”,对竞赛并无热爱对数学并无激情的人参与陪跑,才是对自己生命的消耗。可以说,最后站到数学竞赛金字塔顶端,能够代表国家去参赛的人,和因为奥数成绩与升学、保送脱钩就放弃竞赛的人,根本不是同一批人。数学天才是稀缺的,不是学习奥数的人越多。能涌现的天才就越多。而且,竞赛的本质是激发兴趣,它只是手段,绝非目的,本就应该去功利化。

确实,连续四年,中国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都丢掉了金牌。也有奥赛教练认为,从横向来看,没有进步就是退步。在顶尖赛场上若想夺魁,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刻意练习——这和培养顶尖运动员的道理是一样的。世界冠军的诞生,需要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科学的训练机制和与国际接轨的训练理念。对我国近几年的奥赛的成绩,需要相关各方进行复盘,找到短板一一补齐。张口就怪教育体制,就说政策不合理,是一种智力上的懒惰。

最后,能够代表中国参赛的队员,都具有过人的天赋与热爱。因为一次比赛,因为几分之差,就将其定义为“惨败之军”,实在有失偏颇。这些高中生们的学术生涯还有很长,他们还要在成为数学人才的路上继续求索。苛责和冷嘲热讽,毫无必要,也无意义。赛场之外,他们还有更广天地。

责任编辑:吕栋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