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青年科学家B站开直播:成为网红的科学办法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6-19 16:27

【文/观察者网 郭肖】

网络上曾经有个段子,说某个人为了涨知识,加入了一个物理学博士群,一群博士在群里面讨论一个问题:一滴水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会不会砸死人,群里讨论的很激烈,各种专业公式、假设、建立模型,最后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弱弱的说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

突然群里死一般地寂静,然后他就被踢出群了。

笑话归笑话,可是你敢相信,中科院有一群物理学博士每天真的就在研究类似的问题吗?

雨滴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为什么不会砸伤人?都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闪电为什么不走直线?人冬天穿衣服是为了保暖,夏天穿衣服是为了什么?......

三个月内,他们的B站视频播放量近500万,直播人气最高的一次,有144万人同时在线观看,粉丝积极捧哏、互动,还有网友调侃,看视频标题以为是个青铜,结果看内容才发现是个王者。

中科院物理所在B站的官方账号叫“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粉丝们戏称他们为“中二所”,这里聚集了一批物理学博士,他们做实验、讲段子,和弹幕互动、在线答题。应粉丝热烈要求,中科院物理所还成立了“三次元办事处”。

每周三晚上八点,这群年轻人都会聚集在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间实验室进行直播。在知乎,他们会选择更硬核的内容,聊专业名词、专业知识,但在微信里,他们走的路线截然相反,用一种很“皮”的方式谈论科学。

他们所探讨的问题都是那些我们生活中所习以为常的事情,这些话题大多是出于物理人的本能——物理是一门探究事物基本规律的学科。

比如,用液氮将足球温度降至零下198度,从五楼落下发生什么?

常见的物体在超导的情况下是如何悬浮的?

这群物理学博士还“深刻”地探讨了人冬天穿衣服是为了保暖,夏天穿衣服是为了什么?大家又为什么都喜欢浅色的衣服呢?

简单来说,就是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是辐射散热,宽松的衣服可以起到隔绝太阳辐射的作用,空气流动的情况下,衣服的散热情况也比身体表面容易;衣服的颜色越浅,反射电磁波的能力越强,因此,往往比较推荐浅色的衣服;

不过,也有例外,颜色浅的衣服反射电磁波的能力强,因此它也会反射人体自身的辐射能力,反而将更多的热量返回人体,因此在风速大于3米/秒的情况下,反而是深色的衣服比较占优势,因为深色的衣服会吸收绝大部分辐射的热量,风速大的话,会将其全部带走。

而中科院物理所在介绍这一段的文章中是这样写的:经典热力学里面,物质中无规运动动能和江南皮革产的钱包一样,统统可以“打包贱卖”;

不穿衣服的话,无法隔绝太阳辐射,“再也没有理由裸奔了”;

他们还认真地讨论了一下,一壶100度的开水从多高倒进嘴里不会觉得烫呢?

摒弃黑龙江雪乡的这种情况;

其实只需要50米。为什么呢?

中科院物理所的博士们是这样介绍的:

水从高空落下,先倒的水快,后倒的水慢,所以必然很快撕裂,成为细小的水滴。因此,就只讨论水滴的散热问题,而不考虑一大团水的散热(因为这种情况更为常见,计算也更为简单)。

水滴下落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其最终速度,大约在9~13m/s之间。这里为了简单,取10m/s,而雨滴要加速到这一速度,只要1秒。

取安全时间来计算水滴的高度,得到的高度是50米。也就是说,大约五十米的高度,就足以让开水冷却到安全的温度了。

据中青报报道,一次直播恰逢森林火灾频发,他们给观众演示了一个反直觉的实验——烧纸产生的烟没有向上飘,而是像水流一样顺着纸筒向下流动。借助这个实验,他们解释了火灾中,死者往往不是被烧死的,而是窒息而死的,同时提醒观众,遇到火灾时一定要用湿布捂住口鼻。

在B站,每次某团队成员出场,总有弹幕问,“为什么他的头发这么多”“他是不是没洗头”——人们对一个物理学博士的刻板印象总是脱发,邋遢,木讷。被问得多了,他们干脆将一期直播的主题定为头发,从头发的微观结构讲到光的偏振,顺带解释,为什么自己的头发在摄像机下看起来不自然。

据悉,这群物理学小伙伴们平均每周能收到超过200个提问,有人问,往台风眼里扔一颗原子弹会怎样?太阳为什么没有蒸发掉?

“真正的知识不是书本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彼此紧密联系的,生活中处处是科学。”一位团队成员说,他在直播时不会避讳复杂的原理和公式,“这样人们才会对科学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对科普的内容,他们也有自己的原则,尽量不讲太玄乎的东西,而是尽可能地落地。比如避免把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学神秘化,而更多地说说其中的数学基础或实际应用。

网友:要是高中也这么教物理,我高考能考满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郭肖
中科院 物理 网红 视频新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指控好比说中餐菜单能监视食客,笑话”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