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德学生:当垃圾分类成为习惯,会发现很多隐藏的小乐趣

来源:文汇网

2019-07-11 14:24

面对一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规定,一时的无所适从实在是再正常不过。在这一点上,当年到德国交换学习的记者实在深有体会。

10年前,记者来到一个德国西部城市学习,抵达学生宿舍的第一天,就被公用厨房里的3个大垃圾箱吸引住了,垃圾箱上分别标注着纸质垃圾、厨余垃圾和轻质包装垃圾。由于在国内提前做了功课,看到这些垃圾箱后,明白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德国分类垃圾箱啊。

德国柏林的垃圾车 图丨视觉中国

抵达德国的第二天,记者遇到了负责清扫学生宿舍的保洁阿姨,看到有新的外国学生入住,除了热情地打了招呼,她还一再叮嘱,一定要认真地进行垃圾分类,并且投到相应的垃圾桶中,这是德国法律规定的。

长期坚持不容易,但也不乏小乐趣

面对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记者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成本问题——如果在宿舍里只放置一个垃圾桶,那么就意味每天都必须把垃圾袋拖到公共厨房,再把垃圾一件一件拿出来,分门别类地扔进大垃圾桶。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机垃圾和纸张还有塑料袋放在一起,还会造成没有必要的污染。因此,更合理的做法是在自己小小的宿舍中放置3个相对应的小垃圾桶。对于恨不得把一块钱掰成三瓣用的留学生来说,这些额外的垃圾桶和垃圾袋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德国街边垃圾桶的小装饰 图丨视觉中国

当然,除了一开始的投入外,持之以恒地坚持垃圾分类才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过去,扔垃圾仅仅是体力活,如今扔垃圾成了一项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运动。每次做完饭,必须认真思考:菜叶和鸡蛋壳是厨余垃圾,装鸡蛋的纸盒子要放入废纸垃圾桶,而不能再使用的塑料袋则必须清洁干净,然后放入轻质塑料垃圾桶内。在异国他乡的学习本就繁忙,每天还要特别花时间进行垃圾分类,对于每一个初来乍到的中国留学生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在德国,垃圾分类真的是一件从娃娃做起的事情。小朋友们从小学开始,就要开始接触垃圾分类的知识,老师们往往还会请来垃圾处理公司的专业工作人员,给小朋友们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而对于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人来说,偶尔在垃圾分类问题上犯一些小错,也是在所难免。有时,会看到清洁阿姨认真地检查每一包垃圾,并将丢弃错误的垃圾分拣出来。每每看到这个场景,记者都会提醒自己,下次再扔垃圾一定要更加仔细。

德国街头的分类垃圾桶。

作为一名重度“可乐狂热者”,记者可以一天不喝茶,一天不喝咖啡,但是绝不能一天不喝可乐。德国的塑料瓶回收制度世界闻名,顾客在买饮料时,会额外给每个塑料瓶缴纳两元人民币左右的押金,等把饮料喝完后,需要拿着空瓶到超市里,用自动回收机将这些空瓶回收,然后领回押金。每个礼拜,记者都会拿着一大袋的塑料空瓶去超市退押金。看着机器把塑料瓶子一个一个“吃下去”,然后“吐出来”代金券,让我颇有一种“人在路边坐、钱从天上来”的感觉。尽管垃圾分类规则十分复杂,操作起来也颇为费时费力,但是其中也隐藏着很多类似的小乐趣。

养成习惯后,不会带来更多困扰

2001年9月,上海女孩施秋慧来到德国留学。德国的垃圾分类制度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德国,废旧电器、毛毯等东西,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放在街边,等待专门的垃圾公司进行回收。如果有人需要也可以在这个时间段来到街上逛一逛,看看能不能捡到“宝贝”。

施秋慧告诉记者,刚来不久的她就在街边捡到了一条几乎全新的羊毛毯,满心欢喜地想着可以用它来抵御寒冬。没想到的是,德国的冬天并不像上海那般湿冷,暖气也烧得很足。晚上盖着这条羊毛毯,让人一身身地冒汗。

于是,施秋慧准备把毛毯扔了,身边的德国同学得知后,提醒她一定要在特定时间将这条羊毛毯包好放在路边等待回收,随意丢弃将违反德国的垃圾分类法。没办法,她又特地查询了这类垃圾的回收时间,然后用袋子悉心包好,等了好几个礼拜,才终于把这条毯子扔掉。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请神容易送神难”。

现如今,施秋慧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跨国家庭,拥有了一个虎头虎脑的混血宝宝,家庭生活所产生的垃圾要比“孑然一身”时所产生的垃圾多得多,种类也更为复杂。不过对于在德国已经生活了近20年的施秋慧来说,垃圾分类早已成为习惯,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困扰,分类工作甚至比她大大咧咧的德国丈夫还要做得还要好。

(文汇报驻柏林记者 赵海博)

责任编辑:连政
垃圾分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