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疫情蔓延 如何补上农村环境这块“短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0-02-10 21:04
【智库答问】
编者按
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会议指出,“要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被列为亟须补上的突出短板之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洁净静谧、优美宜人的田园图景始终印刻在我们记忆里。如何切实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今后怎样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光明智库特邀专家展开讨论。
本期嘉宾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姜文来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林 震
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孙 贺
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崔宝敏
村容整洁,让病毒无处藏身、无路传播
光明智库: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农村是重要战场。切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对于防控疫情有什么重要性?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孙贺:对于农村来说,疫情防控重点一是切断病毒人传人的传播渠道;二是搞好村居清洁卫生,不给病毒传播提供土壤。如果农村人居环境搞得好,自然会为疫情防控做加法;反之,疫情防控的“短板效应”就会体现出来。可以说,此次疫情是对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
姜文来:洁净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挡或延缓疫情传播。近日,有专家指出,新冠肺炎有粪口传播可能性,这提醒我们:人畜粪便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存在传染病毒的风险。从防疫和卫生角度看,做好农村的厕所无害化改造、畜禽粪便管理、污水处理非常必要,这是切断粪口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已有疫情发生的村庄,特别要采取粪便及污水应急消毒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源。
姜文来 郭红松绘
崔宝敏:农村疫情防控压力大,从人居环境方面看,建议重点抓住“清、改、管、建”四个关键词。“清”,即引导农民自觉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清除畜禽粪污,分类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漂浮垃圾和工业固废垃圾,清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改”,即继续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厕所粪污治理,开展消毒灭源工作;“管”,即规范村庄畜禽散养行为,指导农民加强畜禽养殖管理和防疫消毒工作;“建”,即建立健全乡村公共卫生管理长效体制和公共设施运营维护机制,筑牢农村地区疫情防线。
林震:既要压实环境卫生责任,又要加强源头治理。一方面,县市、乡镇在部署农村防疫工作时要把环境整治摆在突出位置,要有专门的应急预案;村两委尤其是党支部要对本村公共卫生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还存在猎杀和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一些地方把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作为脱贫致富的途径。对此,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严禁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依法严管严控滥捕滥杀滥食野生动物。对人工养殖的普通畜禽要加强卫生防疫管理,改善养殖条件,实现人畜分离、家禽集中圈养。
河南新县田铺乡的美丽风光。新华社发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绩单”与“硬骨头”
光明智库:2018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此后,以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改造厕所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各地全面展开。如何看待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绩与不足?
姜文来: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完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顶层设计,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8个部门研究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提出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目标、行动原则、行动内容、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行动方案。二是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条件好的地方建立了城乡一体化整治机制,保障资金、保障队伍,有的还引入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等。三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软实力。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培训活动,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关键技术、产品与模式的集成试验示范工作,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给予激励支持等。
得益于这些举措,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0%,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84%以上的行政村,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管控,绝大多数农民认为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孙贺: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动作快、力度大、投入多,全方位覆盖、分类别施策、多主体参与、整体性推进,美丽中国的乡村图景正在逐渐显现。成绩的取得,与党和国家的系统谋划、统筹安排密不可分。以“厕所革命”为例,国家多个部委联合行动,印发《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资金支持。2019年,中央财政首次启动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奖补政策,安排7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实施奖补政策。纵观人类历史,还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政党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开展厕所革命。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孙 贺 郭红松绘
林震:调研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比如,一些村镇的人居环境规划制定往往成了“一阵风”,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考虑,执行过程中又常常“一刀切”,尊重农户意愿不够,动员农户参与不足;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同样以厕所改造为例,有的地方过分强调统一标准、生搬硬套其他村镇经验,有的则缺乏相应的培训指导和技术服务,还有的建设使用成本超出农民意愿,造成农民对新建和改建的厕所不会用、不能用、不敢用。
崔宝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些“小账”要算清。比如,虽然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相对较小,但居民数量庞大,这就使得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较大,加之排放管网设施不完善、收集困难,导致处理率较低。再如,农村居住分散,容易导致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不及时。而垃圾分类之后,收集和处理方式仍然粗放,未能有效杜绝环境污染。更为深层的是,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各家自扫门前雪”意识根深蒂固,参与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要充分激发农民行动自觉,使其从维持村容卫生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加以引导。
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工作人员在喷洒消毒药水。新华社发
环境整治,重视农民发言权、主体性
光明智库:本次疫情防控让人们更加重视农村人居环境的创建和维护。对此,全国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姜文来:2003年开始的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举措实、成效好,对全国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示范带动作用。2018年9月,联合国授予该工程“地球卫士”奖;2019年3月,中办、国办转发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浙江等村容整治较好的地区,在做法上有共同点: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做好顶层设计,目标明确适当,符合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因地制宜,科学整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两者相得益彰。
林震:除了浙江,江西秉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理念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海南推行“五个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考核机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各地既有统一规范要求,也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市县发展综合考核之中,探索出了丰富多彩而又管用实用的经验。
林 震 郭红松绘
孙贺: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的主体,农村环境整治效果如何,农民最有发言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子上就是要改变农民沿袭千百年的生活习惯,不仅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更要调动农民主体作用,让创造优美生活环境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因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倾听农民的意见建议,拿出让农民群众满意的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崔宝敏 郭红松绘
只有准备在平时,才能取胜在战时
光明智库:今后应该如何全面、持续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彻底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块短板?
孙贺:此次疫情来势凶猛,截至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顶得上、守得住、打得赢,除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广大群众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外,平时的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和经验在防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启示我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准备在平时,才能取胜在战时。特别是在城乡深度融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决胜时刻的今天,流动的农村更需要良好的人居环境。对此,要在“最后一公里”上下巧功夫,杜绝“讲门面”“花架子”等形式主义,培养农民健康生活习惯,提升农民美好生活质量。
要注意的是,农民卫生习惯养成、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不能和农村其他工作割裂看待,应结合新时代“三农”工作重点任务,系统谋划,协同实施,不断创新。要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重要载体,融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好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有效组织动员广大农村居民投身村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筑起阻断疫情传播的坚实“防火墙”。
姜文来:面对疫情压力,要坚持党对农村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农村内生动力、发挥市场作用,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与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林震:一要发挥好村级组织作用。村党支部和党小组要发挥统领表率和战斗堡垒作用,鼓励和支持成立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二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比如,积极推动农村垃圾分类、污水治理、乡村清洁等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健全村容村貌提升等技术标准体系。三要加强农村生态文化服务。应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引导农民实现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革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崔宝敏:建议完善工作机制,如协调机制、监督机制与评估机制等,对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行为、治理效果进行科学管理、合理评估。同时,加快新技术研发、推广与应用,提高技术的区域适应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王斯敏、蒋新军)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