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宅日子”是啥样?花式“宅消遣”真是宅出了新境界!

来源:新民眼

2020-02-13 18:16

最近,武汉方舱医院的广场舞火了。

在网络歌曲《火红的萨日朗》中,

广场舞给病房里带来了欢乐,

更带来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在上海, 居民们

各种花式“宅消遣”五花八门,

“闷”出了疫情下的新境界。

跨栏神器拉杆箱 阳台变身篮球场

本来过年打算出去旅游,却因为疫情泡了汤。拉杆箱只能扔到角落积灰?不不不,在家“抗疫”也不忘体能训练,拉杆箱立马转型变成跨栏“神器”。腿太长,拉杆箱不够高?那么就把手推杆拉到最高档,手扶着沙发,进行绕栏练习。

跨栏队的唐晔楠正在练习

在松江有一群小小体育健儿,既是松江七中的学生,也是松江区各个训练队的运动员。在教练远程指导、家长陪同看护下,孩子们想出不少妙招,保证停课不停训,“教练盯没盯着一个样”。

在篮球运动员、七年级的王一然家中,阳台变成了“篮球场”,客厅被开辟成网球运动员妹妹的“网球场”和爷爷的“舞龙场”,餐桌一挪,餐厅又成了妈妈的“瑜伽馆”,而这片区域外的绕周通道就成了爸爸饭后散步的“操场”。

王一然的家赫然变成了各种“体育场所”

“我每天在阳台上练习运球:右手运球、左手运球,变向,胯下。”按照教练每天布置的训练计划,他不仅需要进行基础技术训练,每天还要完成上百个仰卧起坐、俯卧撑、下蹲等力量训练。

“我们的孩子都很自觉,家长也陪着,有不懂的动作发视频过来后,我们就远程指导。”松江区田径全能队教练告诉记者,每个孩子陪同人员不一样,有“二宝”胖妹妹帮忙压着脚 做背肌力量,因为没有见过此动作忍俊不禁,导致拍摄的画面抖动不停的;有家长“看人挑担不吃力”,模仿孩子一起练,却累得喘不过气的……此间趣事不少。

从除夕夜开始和家人都没出过门,柔道运动员徐语涵每天视频打卡,把训练实况发给教练。徐语涵说,疫情当下,训练的同时也在增强自身免疫力,也算是一举两得。

因为在家训练,每天家里都充满了笑声,平时各自忙碌的家人,这段时间才真正的朝夕相处起来。孩子和家长都说,这是疫情之下意外的收获。

记者 杨洁 通讯员 张小小

母女创作抗疫歌曲 传递力量和温暖

妈妈,

什么是病毒?

出门为什么要戴口罩?

……

当疫情笼罩神州大地的时候,当大家充满警惕和恐慌戴上口罩的时候,普陀区万里街道万里城实验学校三5班同学陈佳仪,充满疑惑地向妈妈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看着充满好奇又略带惊慌的孩子,陈佳仪妈妈决定利用宅在家的机会,写一首给孩子们的科普诗,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病毒,怎么躲避它,怎么保护自己和家人,更希望通过诗歌,让孩子们知道,有许多人为了守护大家人的生命,正在拼搏、奋斗。诗歌《我知道》就这样诞生了。陈佳仪饱含深情、眼含泪光地朗诵着诗歌:

他们说这是寒冷的冬天

很多人没法回家团圆

他们说这是温暖的冬天

很多人在艰难中奉献

他们说这是危险的时间

不小心就把病毒牵了线

他们说这是重要的时间

不出门就是最好的安全

我知道谁在恐惧和不安

我知道谁是英雄在身边

我知道谁该乐观和勇敢

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困难

……

诗歌传递着祝福,传递着赞颂,传递着乐观,更传递着春的信息。

陈佳仪妈妈上公益网络课。浦礁 摄(下同)

陈佳仪妈妈是一位主持人,她在自己繁忙的工作之余,还热心公益事业,经常通过公益组织互加计划的网络平台,给全国的家长和乡村孩子们上公益网络课。过年也不例外,她通过网络和家长们分享“停课不停学”在家带娃小策略,教孩子们朗诵《我知道》。

诗歌受到大家的追捧,能否把诗改编成歌曲的想法,在陈佳仪同学的脑子里油然而生。在家中,母女俩商量着,一起动手,一起亮嗓,共同创作完成了歌曲版《我知道》。

陈佳仪母女在家创作歌曲

非常时期,人人都不太出门,录歌是大麻烦。陈佳仪妈妈抱着希望,联系了长期合作的录音师。录音师毫不犹豫,一口答应,预先买了很多消毒设备,做了细致的前期消毒工作。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从演唱者到录制者,每个人戴着口罩,在弥漫消毒药水的空气中,完成了歌曲的录制。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在台灯下,在电脑前,在书桌边,陈佳仪和她的妈妈精心挑选着打动人心、有故事、有力量的图片,完成了视频剪辑。

从演唱者到录制者,大家戴着口罩完成了歌曲的录制

当疫情关上家门,陈佳仪母女俩用音乐打开被疫情困扰的心门,用动听的旋律与歌词,为这个凛冬,带来春天般的希望。

记者 江跃中

村民巧手作口罩 防护过滤好贴心

“外灶姐妹手儿巧,不等不靠动大脑;

村民代表捐布料,自嘎动手踏口罩;

男版女版儿童版,里层外层加夹层;

改进工艺第三代,俪媛品牌呱呱叫;

同舟共济立功劳!”

近日,浦东书院镇外灶村村民徐微琴自制网红口罩的照片和诗歌,成为该村坚持群防群治开展防疫工作的一个缩影。

作为外灶村妇女之家“媛创空间”的自治管家,徐微琴发现,虽然口罩预约登记、发放工作每天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相对于广大村民庞大的需求,口罩的缺口目前依然较大。特别是随着春节假期结束,外来人员陆续返沪,防疫形势更加严峻,口罩需求更趋迫切。

徐微琴制作口罩。严宸 摄(下同)

考虑到外灶村是农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大多数居家的村民对于口罩的防护等级要求无需时刻处于“医用”级别。于是,徐微琴萌生了自制口罩的想法,她看到网上一段疾控工作人员自制口罩的教学视频后激动不已,马上按照视频中的方法做了一个棉布口罩。

善于开动脑筋的她,看到有些网络教程里还在口罩里设置过滤层的做法后,又立即设法改进制作了棉布夹层口罩2.0版:在原先的自制口罩外面两层棉布中间,再夹一层起隔离作用的保鲜膜,内里再有两层纱布,这样制作出来的口罩比较实用,能够对阻挡飞沫起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徐微琴2.0版的自制口罩得到了村委会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村里帮其买来纱布、保鲜膜等材料,做服装加工生意的外灶村19组村民代表汤芹妹则主动捐出自家的棉布。

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徐微琴根据男、女、儿童这三类人群分别制作了不同大小的样板纸。在她的巧手下,经过裁剪、缝纫、打褶、滚边等一道道工序,原先泾渭分明的棉布、纱布、保鲜膜等材料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副副自制的口罩。

这些自制的口罩,经外灶村统一消毒后,将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村民,作为特殊时期的过渡品。记者还听到一个好消息,有村民买到了KN95的过滤层,提供给徐微琴,这样加入了更高等级过滤层的“3.0版”自制口罩,防护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记者 宋宁华 通讯员 严宸

祖孙三代合力 “剪”出抗疫心声

防疫宣传、测量体温、喷洒消毒水……这些是陈炳生在家门口看到的一幕幕,而他把这些场景都变成了一幅幅剪纸作品,“闷”在家里的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加油、鼓劲。

今年78岁的陈炳生是金山区朱泾镇颇有名气的“剪纸匠人”。绘画、剪纸是他的爱好,剪刀一拿就是30多年。他的剪纸作品构图朴实、生动传神,扎根乡土又反映时代话题。作为一名已经有56年党龄的老党员,平日里他也常参与镇里的各种志愿活动。

“这次志愿者不要我,我就想用自己的方式为防疫工作贡献一份力量。”说起这次疫情防控题材剪纸作品的创作,陈炳生笑称,自己报名参加一线的志愿服务,“可能因为老年人免疫力比较弱,他们没让我去。”

记者看到,陈炳生创作的这组剪纸作品一共十幅,作品的主人公里,有志愿者、有社区工作人员、有普通市民,记录的是全镇上下抗击疫情的各个难忘瞬间。“从设计构图、绘画描样到最后完成,这组作品前后花了十天左右,每天起码4个小时左右。设计比较难,剪纸和画画不同,线条不能断。”

陈炳生特别强调,这次的作品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完成的。“这些天我儿子、孙女都在家里,9岁的孙女参加过美术班,儿子也对画画感兴趣,在作品的绘画上,他们帮了很多忙,不然10天根本完不成。”这组由祖孙三代一起完成的宣传疫情防控的剪纸作品,在陈炳生看来,分量更重也更有纪念价值。

“抗击疫情,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守护家园”“齐心协力,战胜疫情”……这些被剪进陈炳生作品里的话语,是他们一家,也是大家的心声。

记者 毛丽君

“少年翻译官”出马 外国友人齐点赞

本月10日起,沪上不少企事业单位陆续复工。静安区不少白领发现,除了中文宣传材料,该区的国际化办公楼宇都贴上了制作精美的英文版宣传海报,但几乎没有人知道,其实这些英文海报全部出自静安区市西中学一群“少年翻译官”之手。

市西中学“少年翻译官”团队成员钱易申同学参与设计英文版宣传海报已经张贴在静安区的办公楼宇

自2月4日接到上海市静安暘昇创益青少年发展中心委托翻译了第一份文件以来,这支近40个人组成的翻译志愿者团队翻译了12份、9000多字的“战疫”英文宣传材料,帮助生活或工作在该社区的外国友人们更及时地掌握防疫信息。

团队成员薛艾仪在家翻译防控资料

市西中学团委副书记王璐老师说,招募“翻译官”之初其实是受了暘昇老师们的委托,希望能够请学校国际班的学生利用英语专长,帮忙把一份石门二路街道需要的防疫资料翻译成英文版本,为外国友人答疑解惑。“没想到,召集令一发出,除了国际班,其他班级的学生也积极响应,抢着参与这项‘紧急’而又‘特别’的翻译工作。”

高三(2)班的吴越是首批响应翻译“召集令”的志愿者之一。她的母亲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放射科的一名医生。“假期里,我看了不少关于医务工作者的报道,家中也有一名尽职尽责、早出晚归的医生妈妈,深受触动。尽管毕业班课业比较繁忙,但我还是非常希望‘宅’在家中也能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来做些贡献。”吴越说,她先后接下“防控科普手册”和“科学防疫”文章的片段各一,为了让翻译更标准、更符合公告模式,她反复和同学、老师探讨,逐字逐句地修订。谈及翻译中的分工,吴越说,有的同学担任组长,对接需求方、统筹工作、分配任务,有的则是校订员,力求翻译信达雅。“大家热情都很高,基本任务来了都要靠‘秒杀’,否则还不一定能抢单成功。”

目前,随着静安区的企事业单位逐渐复工,这群“少年翻译官”的翻译任务暂告一段落。“但是,工作不会停,我们还会继续选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普素材进行翻译,为公众带去持续的科学普及。”高二(9)班的何伊玮说,疫情发生后一直想做点什么却无从下手,“翻译官”活动打开了他的“新思路”,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也给予了他未来参与更多实践尝试的勇气。

记者 马丹


象棋大师当主播 “云课堂”上扬国粹

12日晚,徐汇区第二青少年业余体校三个象棋班的孩子们在网上来了一个“大乱斗”,30余人捉对厮杀,大家都说简直比原先在教室里线下上课还过瘾!

61岁的汪三弟老师为大家上网络直播课

从春节迄今,这已是徐汇二少体汪三弟教练第8次为孩子们义务开网课了。特殊时期,61岁的汪老师在女儿和家长帮助下,搞定技术难题,破天荒地在几乎都是电竞玩家活跃的直播平台上注册,“改行”当主播,成为直播界的一股清流。无独有偶,胡荣华培训学校也请来年轻的国家象棋大师赵玮、鲁天等开设公益性质的直播课。一个家长在微信群里开玩笑说:“小屁孩平时哪有机会听国家象棋大师讲课,这次‘因祸得福’了!”

说起直播初衷,汪三弟和胡荣华学校的老师们都说,象棋艺术博大精深,学棋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停课让老师们非常着急,“反正闷在家也没什么事”,便想到给孩子在线上课。

不过,第一次当主播并不容易,当了43年教练的汪三弟就碰到了新难题,花了几天尝试了许多直播平台和直播软件,才终于当上“主播”。第一次上课,汪老师和这些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们都很生疏,频频出现屏保、对话框挡住直播画面的小问题,孩子和家长们随时发送弹幕向“汪主播”求助。23岁的国家象棋大师鲁天接到胡荣华学校邀请后,虽然一口答应,但也没有直播经验。他和胡荣华学校工作人员一起向有经验的国家象棋大师赵玮、谢靖请教后,两个人研究了一个下午,也才搞定直播技术。

作为抗疫特殊时期第一个在上海开设公益直播课的象棋教练,汪三弟直播首秀成功的消息在象棋培训界不胫而走,还有些教练也在酝酿中。老师们都觉得,“云课堂”既能弘扬国粹、传播传统文化,也是在特殊战场发挥教师力量,让孩子们安度假期,是对教育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号召的积极响应!

记者 孙云

为孩子自制小游戏 代替妈妈陪着你 

白色鞋盒的盖子上面画了一个张大嘴巴的小人,嘴巴部分扣了一个洞,放几个大小不同的玩具球在上面,通过摇晃盖子让球滑到洞中,再掉落到下方的盒子里。这个简单的小游戏是奉贤区南桥镇解放二居的居委干部陆桑桑画给宅在家里的儿子王小宝的礼物。

“有点丑,”89年出生的陆桑桑,偶尔在朋友圈里看到其他妈妈给孩子做小游戏,也萌生了给自家儿子做一个的想法,趁今天午休轮到她回家吃饭,抽空给小宝画了一个。画上的孩子代表儿子王小宝,玩的时候有句口诀:戴好口罩勤洗手,小心病从口入。“一个是觉得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动作协调性,以游戏的形式了解外面在发生什么。还有一个就是看到这幅画,是妈妈帮忙做的游戏,能让他感觉像妈妈陪着他一样。”

“妈妈,这个好漂亮,我好喜欢玩呀。”今年五岁的王小宝拿到这份妈妈自制的礼物显得特别高兴,玩个不停。到今天,小宝已经在家里宅了16天了,这些天里都是外婆外公陪着他,妈妈每天早上7:45就出门,中午因为轮流值守不一定回来,晚上经常要加班到7、8点钟。就在11日晚上,居委会还连夜加班加点赶制小区的个人通行证和车辆通行证。

陆桑桑在工作

一直没出门,还见不到妈妈,小宝却很乖巧。陆桑桑每天交给他一个任务,在妈妈回家的时候拿消毒液给妈妈消消毒,他就天天在妈妈快下班的时候拿着消毒液等在门口,看到妈妈出门还会提醒:“要戴好口罩哦,外面有病毒。”

陆桑桑说,在孩子们的心目,爸爸妈妈奋战在一线是他们心中英雄。虽然比平时少了很多时间陪孩子,但孩子也知道,妈妈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打败病毒,让更多的家庭团圆,让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在阳光下奔跑、玩耍,这也是居委干部们奋力在一线拼搏的力量源泉。

记者 李一能 通讯员 杨珺

以笔为“枪”鼓斗志 漫画抗疫获好评

“中国漫画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种艺术武器,发挥着凝聚群众、鼓舞斗志的作用。”上海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主任沈天呈说道,“听闻疫情后,我们也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笔为‘枪’,用我们的创作号召大家防范病毒,众志成城共抗疫情。

1月24日除夕,上海美协的漫画家们发起了一场“众志成城战疫情”网络漫画展征稿活动,征集帖中第一幅招贴画《大刀向凶顽病毒砍去》便出自沈天呈之手,为漫画征稿定下了基调。

“宅”在家的这段时间,沈天呈已创作了30多幅抗疫主题漫画:《不信谣、不传谣、不添乱》中孙悟空手拿金箍棒,打向各种谣言;《削发为“你”》中医疗队队员为更好投入战斗,毅然剪去青丝;《放灯》中小女孩手捧莲花灯为医生母亲加油、为武汉加油……他还为孩子们送去通俗易懂的科普漫画《保存自己 消灭敌人》。

“之前我看到河南提出的5条防疫措施‘多消毒来勤洗手’‘出门就把口罩戴’‘切莫随意乱吐痰’‘野生动物莫嘴馋’‘自行隔离不传染’特别好,就以此为灵感,再加上‘打喷嚏请避人’,创作了6幅带有警示性意义的漫画。”值得注意的是,这组漫画上还附上了英文。“我想到上海是个国际大都市,有许多外国人生活在这里,他们也应该遵守疫情防控指示,于是就在画上加了英文,期望能更好地向外国友人进行宣传。”这组漫画一经发布便获得了热烈反响。

沈天呈正在创作

像沈天呈这样在家用手中画笔为中国加油、为宣传抗“疫”潜心创作的漫画家和漫画爱好者还有很多。沈天呈说:“大家都特别踊跃,投稿邮箱已经不堪重负‘爆掉’了。”截至11日,“众志成城战疫情”网络漫画展已经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作者投来的3200余幅作品。

记者 黄佳琪

“毯子狮”练身体 “服装秀”学防护

近半个多月,陆炜、孙艳夫妻俩和读小学五年级、幼儿园小班的一双儿女天天在家。“如果不找点乐子,家里分分钟都可能‘鸡飞狗跳’。”孙艳说。过年在家看电视,三岁的“二宝”陆思妤被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吸引,爸爸和哥哥灵机一动,挑选一条格纹毛毯,一前一后披在身上,爸爸陆炜把头埋入闲置的整理箱,扮“狮头”,十岁的陆禺诚则藏在身后,当“狮尾”。伴着陆炜挑选的民乐合奏《罗汉舞狮》,这头山寨版“毯子狮”卖力扭动起来。父子配合默契,舞到兴起时,陆炜还跳上靠背椅,秀了个帅气的定格动作。陆思妤站在前方,手拿玩具仙女棒逗弄狮子,咯咯地笑个不停。

欢乐的画面被孙艳录下来。她回忆,当时连续舞了三次,“大家都意犹未尽,反复回看视频,每次都觉得好笑”。舞狮热闹有趣,但说到健身效果,还比不上一家四口每天的必修课——玩几局体感跳舞游戏《舞力全开》。“全家一起娱乐,还能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更好地抗击病毒。”

“抗疫亲子服装秀”,一家四口齐上阵

陆炜又支一招——每人选一套适合外出的服装,来一场“抗疫亲子服装秀”,而挑选服装的首要原则是防护效果。陆禺诚起初想戴橄榄球头盔,试了后发现,保护不到眼睛;又想改选棒球帽,看到妈妈给妹妹挑了一次性浴帽,觉得既实用又方便,也换了一顶;他还特地拿了一瓶消毒剂当道具,“每次爸爸下楼去拿快递回来,我们都会在门口给他喷一喷”。

陆思妤的护目镜很显眼,其实是儿童实验套装里配的。“我早就决定征用这个玩具配件,给她外出时戴,但一直没用过。”孙艳说,趁演习机会先模拟。浴帽、护目镜、口罩、手套、雨衣、雨鞋……小女孩“全副武装”,既打扮了自己,也学习了防护知识。

服装秀持续半个多小时。陆禺诚直言“太闷,快喘不过气了”。“我告诉他,一线医护人员要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连续忙碌6小时。”孙艳从儿子的眼神里发现,他对白衣天使的敬意,又多了几分真切体会。

记者 曹刚

全科大夫“云义诊” 传递知识增信心

“宅在家做什么?”东华大学校医院的全科主治医生王乔木的答案是——云义诊。新冠肺炎暴发后,网上各类信息鱼龙混杂,1月24日晚,阿里健康联合支付宝上线在线义诊服务,有多年呼吸ICU重症监护从业经历的她在小年夜加入“1分钱义诊”的队伍中。王乔木告诉记者,除夕前一天,自己接到阿里健康的短信邀请加入云义诊,当晚,全国200多名义诊医生组建“钉钉武汉先锋区”。

在家参与网络义诊的王医生

除去每天确保完成单位卫生防疫任务和门诊接诊工作外,“早上8点多到深夜12点,除了中间吃饭和上卫生间,基本都在线,目前一天接诊量大概在160个。”她说,大家的问题集中在轻症诊断和日常防护两大类,“不少人希望通过在线问诊得到有用的信息和诊断,不想盲目去医院添乱,也避免交叉感染。还有部分市民咨询口罩如何采购、佩戴,家里如何消毒等等。”王乔木说,相信自己能和全国医护人员一起取得最后胜利。

记者 杨硕

赏清华食堂名菜 和网友学习打卡

利用这段特殊“宅时光”,不少大学生在视频网站上学习知识,充实自己。

B站被网友戏称为“全国最大学习网站”,在学习区,每天不同时段都有趣味课程上线,以清华大学为例,专业方面如“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工科学术论文写作技巧指导”等课程,有兴趣爱好方面的“芭蕾认识与形体之美”“柯洁同学带你学围棋”,这些课学累了,还可以看看大家最期待的一堂课——“清华食堂特色菜配方大揭秘”,想做清华同款菜肴的同学不妨趁机学一手“颠勺”。

厉亮正在学习直播。哔哩哔哩App截图

除了大师授课,和主播一起在线学习成为不少人每天坚持做的一件事。华东理工大学的厉亮同学就是往B站上传音视频的人,网名“月了个光”,初二那年,他开始头一次学习直播,起初仅在周六开播,粉丝才几十个,五年后,他的粉丝数已达15.8万人。直播内容并不复杂,却成为厉亮多年的习惯:晚上8点,架起摄像头,挑一首舒缓的背景音乐,看看网课做做题,每个整点和“学友”互动。他坦言,这几年学习的心态变化很大,开始只是被迫学习完成作业,进到大学后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内容,不过这也对自身学习积极性有更大的挑战。

最近,厉亮带着同学进行寒假自习,很多“学友”会来直播间学习打卡,“除了鼓励更多人和我一起学习,我更想传播一种正能量。”厉亮说,与其说喜欢学习,不如说是喜欢自己有所提高。有时候网课也看得烦,这个过程很多时候是枯燥的,但坚持下来也就好了,每天看到几千人和自己共同努力也是学习直播的动力所在。

记者 任天宝

广场舞变视频舞 居家抗疫不寂寞

陈兰娣是凉城新村街道锦三居民区舞蹈队领队。由于防控需要,居民区所有活动都取消了,她和大家只能在舞蹈队微信群里聊聊天。

年初五,陈兰娣在微信上看到一段“踩点舞”视频,简单易学,适合在家跳。于是,她自己练熟后,请老伴拍成短视频放到微信群,让大家跟着学,没想到效果不错,大家一学就会。

随后每天下午3时,陈兰娣会在微信群里除了聊天,每天大家还会自觉打卡,晒各自在家跳这段舞的照片、视频。有些队员还会将自己学的舞蹈视频发群里,和大学交流。陈兰娣笑着说“现在每天各自在家跳舞,我们心态放松了,宅家也不觉得枯燥,还锻炼了身体,这也是在为抗疫做贡献。”

见习记者 庄琦欣 夏扬

游戏达人忙闯关 娱乐健身两不误

市民林云志在家用现在非常流行的电子健身游戏的方式进行锻炼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通关啦!”昨晚,林云志在朋友圈发了四张打卡图。图里显示,她花了42小时13分钟49秒通关了switch的健身环大冒险游戏,一共消耗了8万多卡热量,跑了87公里的距离。“我玩这款游戏是从两个月前开始的,那时还在上班,隔一两天才玩一次。”家住镇宁路的林云志表示,为了防疫,平日习惯去瑜伽馆锻炼的她从年前就开始天天宅在家里,十分无聊。单位因为工作性质复工还在准备中,在连续睡了几天后,她发现自己精神开始萎靡不振,就逼自己打开电视机,连上游戏机,拿起配置的健身环,重新开始玩健身游戏。

“这个游戏就是拿着健身环做各种动作,里面需要跑跳甚至下蹲,只有做到游戏要求的动作,你才能过关。”刚开始时,她只能隔天玩,因为玩好以后浑身肌肉酸痛体力跟不上,现在每天都能连续玩上一个多小时,每次结束以后胃口会很好,心情也好多了。

“最近都不能出门,QQ和帮里的人聊天,他们都说自己长胖了。”魏维是一款武侠手游的会长。虽然一直在家,但是生活自律的她依然保持运动的习惯,在现实生活里也成了运动队长。“现在,就像游戏组队一样,我每天下午3点都在群里号召大家一起锻炼,网上发运动视频让大家照着做,让做的人打卡。”

对于很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玩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游戏,而是升级为“健身互动版”,不仅打发了部分无聊的时间,也保持了健康。

记者 杨喻

责任编辑:黄涛
新冠肺炎抗疫战 新冠肺炎疫情 上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