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有温度的城市,为人民托起更美好的生活

来源:文汇网

2020-06-23 18:48

舒爽的江风吹拂黄浦江畔,5.5公里的杨浦滨江南段宁静中透着活力。

这里记录着百年工业历史的传承与更新:电站辅机厂、制皂厂、杨树浦煤气厂、杨树浦发电厂……活化了的工业遗存褪去斑斑锈迹,重新焕发生命;

这里亦安放着百姓的美好日常:穿上运动服,跑友们沿着江边的红色跑道迎风奔跑;踩着滑板车,孩子们在栈桥坡道上留下串串欢声笑语……

去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杨浦滨江,深情道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杨浦滨江抖落曾经的工业锈迹,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服务,在让人们感受到温暖与呵护的同时,朝着“生活秀带”进阶;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上海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

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也为了人民。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牢牢兜住民生底线;“老、小、旧、远”难题解决紧抓不放,加力提速;固化疫情防控中的有效经验做法,织密织牢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网络……当下的上海,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倾心倾情倾力,以真抓实干的行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铺陈温暖底色。

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上海,这座有温度的城市,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个人托起更美好的生活。

兜住民生底线,彰显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疫情一度打乱上海电力大学应届毕业生卢航找工作的节奏,但借助3月中旬杨浦人社局主办的一场线上招聘会,他收获了上海邮电设计院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岗位。回忆当时的情景,卢航依然有些兴奋:“在线投递简历后,我当场就完成了第一轮面试,一周后又进行了第二次在线面试,之后很快就达成就业意向。在线应聘的方式,效率更高,平台也更为广阔。”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牵着万千家庭,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稳企业保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了39次,其背后彰显的是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政策“加码”助力企业,“云端”服务方便求职,今年,上海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力以赴优先稳就业保民生——6月中旬,“2020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系列招聘活动暨国有企业闵行专场招聘会”拉开帷幕,上海电气、上海仪电等50家国企为应届毕业生送上1170个岗位;分布在全市大学周围的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以及56家国家级孵化器等机构,全力助推大学生创业和就业;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更是渐入佳境,“2020年上海社区工作者高校专项招聘”将招聘约1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充实到街镇、居民区的服务管理岗位……

兜住民生底线,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离不开制度政策的“保驾护航”。就在本月中旬,上海出台稳就业促发展26条“硬核”举措以 “稳就业”为总体目标,围绕“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主要脉络徐徐铺开。实施意见中还融入了推进“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建设,拓展就业新空间等更多“上海特点”,让新空间“长”起来、新岗位“冒”出来。

当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就业都摆在置顶位置——只有把“饭碗”端稳了,百姓的日子就能安定踏实;把就业稳住了,经济社会的各项发展才能更加坚定从容。

聚焦民生难题精准发力,实实在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6月16日,黄浦区董家渡14号地块(二期)启动正式签约,对地块内578证居民来说,这不止是挥别“拎马桶”的老宅生活,更打开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6月4日,虹口区山寿里地块旧改以97.88%高比例生效,这一地块的成功征收,将助推北外滩驶入“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快车道”……

旧区改造,是群众的最急最忧最盼。虽然今年一场疫情突如其来,但旧区改造工作始终紧锣密鼓推进。在上海,旧改和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房搬家”,而是一项立足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系统工程。以石库门里弄“抽户”改造为路径的承兴里模式,以复兴东路404弄等为代表的“拆落地重建”模式……各种丰富多样的“微更新”实践,不仅实实在在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也留住了老建筑、老弄堂的烟火气息。

居民住宅老旧燃气立管改造完成3000户,61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推出快速办证服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完成134个,市民多功能运动场完成21片……翻开上海2020年实事项目“半年报”,一份份透着温暖的“成绩单”,令人怦然心动。

放眼上海,“老、小、旧、远”是当下的民生聚焦所在。早上入托、晚上回家,在96岁的任阿婆眼中,嵌在居民区里的松江区华中公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值得信任的温暖港湾。随着“社区嵌入式养老”网络越织越密,越来越多的上海老人像任阿婆一样,在“一碗汤”的距离内享受到助餐、洗浴等社区养老服务。截至目前,上海已建成268家“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72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1020个社区老年人助餐场所,400多家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为30多万人提供居家上门照护服务。不仅定向服务认知障碍老人、失能老人等重点人群,也为身体健康的活力老人提供各类文体娱乐活动和学习空间,许多社区志愿者、专业团队更是走近老人们的生活,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爱……在上海,“老有所养”不仅仅是保障基本物质生活,更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精神关爱,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共建共治共享,让每个人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安顿

徐汇滨江西岸美术馆的一楼和二楼的沿江空间,向市民开放了外摆位;东岸,滨江新华绿地和船厂绿地段新添了3座“望江亭”,加上已经开放的22座望江驿,东岸滨江服务群众的设施空间网络进一步织密……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岸线的点滴变化,无不呼应着百姓的需求,承载着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一江一河”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进一步抓好河长制湖长制的落实,全面推动水环境治理迈上新台阶;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百姓家门口的文化生活越过越精彩……以群众的向往为方向,以群众的需求为追求,以群众的感受作为检验成效的标尺,上海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城市血脉,在推进城市建设和治理过程中一次次生动实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也必须依靠人民。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全市6000多个居村委会、1.3万个住宅小区,20多万基层社区一线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日夜奋战,切实担负起管好门、看好人的重任,构筑起常态化防控的保障体系,即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

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更是治理的主体,当各个基层细胞充满活力,整个城市肌体就会显得生机勃勃。就在不久前,全市近6000个小区和单位齐行动,15万市民共捋袖,全民参与环境卫生大扫除,人人行动,人人受益,群防群控,共建共享,把爱国卫生运动构筑成常态化防疫的“铜墙铁壁”。

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我们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治理的智慧来自人民,治理的成果为了人民,而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所生发的更强的人文关怀、更暖的民生温度,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同时,也让每个人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安顿。

责任编辑:陈洁
人民城市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